APP下载

心灵自由:高中新课程内在的价值追求

2009-04-30翁乾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灵新课程学生

翁乾明

传统的课程一定程度上异化为限制学生精神发展的力量,个体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被动地过着成人为自己预设的生活。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 心灵自由的内涵与价值

高中新课程方案,力求凸显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这里所说的“人才”,高中新课程方案对其质量标准已经作了明确的表述。而其中的“社会责任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最具特殊的意义。

笔者常常在想,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心灵僵固,缺乏独立人格的人,能够思接万仞,神游八极吗?能够对社会的瞬息万变作出恰当的应对吗?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吗?会有多强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所以,不能不说,强烈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旺盛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虽然十分重要,但都仅仅是花或果,而其根与本是人的“心灵自由”!可见,人的“心灵自由”应该成为我们高中课改内在的价值追求!课改成果最终应该反映在学生思想的解放与心灵的自由之上。

爱因斯坦说得好:“社会的健康状态取决于组成它的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人之间的密切的社会结合”。正如与怀疑精神密切相关的是批判精神一样,与独立性密切相关的则是心灵的自由(或思想自由)。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强调的是一颗纯洁的、开放的、真诚的、不怀成见、求真尚美的心;老子也说,要“复归于婴儿”,因为,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无私无欲,纯朴无邪,天真好奇,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也没有泯灭儿时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想象力伴随其一生。爱因斯坦的成功与其保持着高度的“心灵自由”是密切相关的。

心灵自由关乎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已为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所证明。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是什么?是解放思想!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促进了大发展,每一次大发展也都伴随着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想大解放又都伴随着全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独立人格的增强。而每一次的思想解放,并不总是实事求是的,可是,这正如学飞的雏鹰从云遮雾障的远方回归到现实家园时,可能要走过无数的冤枉路,但这“试误”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就是获得更大程度的“心灵自由”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教育要继续获得大发展就要有更加充分的“心灵自由”,只有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担惊受怕,少一些独断专行,才能多一份激情,多一份想象,多一份创意,多一份闯劲,才可能使更多的人“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

二、 心灵自由的动力与标志

走向“心灵自由”的动力是什么?我们照样可以从爱因斯坦那里找到线索。在爱因斯坦看来,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他们费尽心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庸俗的,甚至是可鄙的。他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处世思想:“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可见,怀抱感恩之心和建设美好社会的责任感,是走向“心灵自由”的重要动力。毕竟,自由意味着责任的担当而不是我行我素、放任自流。

当然,我们不能期待学生个个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但是却可以希望学生人人都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因为,它是人的创造力与独立性的重要源泉,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可以说,“心灵自由”是人的天性,而我们后天不当的教育,有意无意中给人的天性套上了一层又一层无形的精神枷锁,从而降低了心灵自由度。高中新课程就其内涵而言,是为被“遮蔽”的心灵“去蔽”,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心灵自由”。因此,在高中课改进程中,我们不能不时时检讨,我们学生的心灵是否变得更加自由了?因为,“心灵自由”将意味着创造力的提升和独立人格的增强,它必定优化我们的国民的个性,并增进个人幸福。

如果人们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就能在不断地、流畅地进行着“自我对象化”与“对象自我化”过程中,实现主客体的融合,从而使想象力与创造力喷涌而出,而“自我对象化”与“对象自我化”本身就是高级而能动的学习过程,自然会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从而表现出杰出的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品格。我想,能否使学生更好地获得这一独立品格,是衡量高中新课程成败的一块试金石。

必须声明,这里所说的“心灵自由”指的是获得思想解放后的心理状态。“心灵自由”并不是爱因斯坦、爱迪生等著名科学家的专利,当年在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遭受非人待遇的维克多·弗兰克也是依靠其“心灵自由”发明了“意义治疗法”的。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许多人经常获得“心灵自由”的高峰体验,此时人们会感觉到内心敞亮、茅塞顿开、新思路新点子层出不穷,有空前的自信和做不完的想做的事。因此,可以断定,就连善良诚实的、靠勤劳与智慧发家致富的老农身上也同样可以看到“心灵自由”!“心灵自由”只是对于人的天性的回归和智慧的激发!所以,“心灵自由”与喧嚣一时的“自由化”是截然不同的,更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代名词。

三、 心灵自由的困境与前景

高中新课程试图通过领域的完整与模块的必修,来保证教育的基础性与均衡性;试图通过丰富的模块与选学的机制,来兼顾多样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均衡性并非新课程所独有而是对旧课程的调整与改进,而多样性与选择性才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可是,不能不说,尽管多样性与选择性对形成“心灵自由”确有帮助,但是光靠“多样性与选择性”恐怕难以担当培育心灵自由的重任。甚至,如果是有形无实的“选择性”,将会使师生的心灵更不自由!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只是按方捉药式地设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只是有形无实地表演“自主、合作、探究”,“心灵自由”的培育将无从谈起。

作为有良心的校长,我们时时感受到来自上下、左右、内外的强大压力,使我们常常因为不得不弱化对师生“心灵自由”的关照,而去强化对升学率的追求而感到羞愧和痛苦!可见,要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追求“心灵自由”这个深层次的价值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学生现实的考虑与社会世俗的压力,迫使你去追求“眼前的分数”而不是“心灵的自由”。问题还不止于家长与社会的压力,有时反教育的行为是来自于政府部门!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还在给学校下达高考指标,如果政府行为未能规范化,学校办学未能自主化(当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提下的自主化!),校长的手脚就将被捆死,当然就谈不上心灵自由,而一个心灵不自由的校长,又如何去谋求教师的心灵自由,而心灵不自由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心灵自由的学生?如果没有形成“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又如何去培植心灵的自由呢?可见,心灵自由的培育是需要全社会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不能忽略根本性的价值追求的。高中新课程推进如此艰难,从某个侧面看,正好反映出教育界人士普遍缺乏“心灵自由”!因为,思想僵化者必定天然地拒斥新生事物,而高中新课程先进理念的贯彻落实却需要借助创造性劳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源源不断的“教育创新”来解决,所以,需要经常审视我们的教育是否妨碍了“心灵自由”。如果我们在高中课改过程中,感觉到师生的精神变得更加紧张,心灵变得更加僵固,身心变得更加疲惫,那么,无论是教育长官还是学校校长,只要尚存文化的自觉,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与及时的整改,努力消除这一远离“心灵自由”的状态。尽管我们的基础教育要达到“心灵自由”还必须走过十分漫长的布满荆棘的道路,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是认定了“心灵自由”的特殊价值,随着高中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一定能让更多的师生获得更大程度的“心灵自由”,从而为全民族的思想大解放与社会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 心灵自由的培育与呵护

“心灵自由”需要精心培育与呵护。如果能让考生对于自己的高考成绩享有高度的隐私权,那么学校与师生就可能不再被异化成赢取考分的工具;如果能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揭示深奥的科学原理,就必定能唤起学生高度的情意投入;如果能用生活化的语言或事例,来阐释严谨的逻辑关系,就必定能使枯燥的推演变得生动活泼;如果能以隐喻的方式来讲述明晰的道理,就必定能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而扩大视野;如果能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讲述严谨的科学,必定使课堂迭宕起伏而丰富教育的意蕴;如果能把学生当作“未完成的存在”而拥有更大的容错力和博大的宽容心,那么就必定使学校变成了允许犯错误也欢迎改正错误的“安全地带”;如果能够保证每天下午三点之后就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就必定会激发更多学生在更广阔领域上的内在潜能;如果教师能在每节课上都能留下哪怕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提问,必定能激发求知欲而打开智慧之门。当然,提问的热情是需要精心呵护的,不管在教师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的疑问,都给予中肯的鼓励、认真的解答。仅仅就语言表述而言,高明的教师就是这样,他总能轻松自由地地借助“常识性表述”,来支持“科学性表述”与“哲学性表述”,从而使自己的表述既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又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上述这一切,都能润物细无声地涵养并培育着师生的“心灵自由”。

当然,追求“心灵自由”并不是不要纪律,恰恰相反,需要有严明的纪律!如果集合时下了“立正”的号令,就得做到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照样岿然屹立,真正能做到动静分明,那么就能有可能创造放飞“心灵自由”的和谐空间。只是,我们要时时提防,不能让纪律成为扼杀“心灵自由”的帮凶,而要让纪律成为“心灵自由”的守护神!

肖川的文章文字清新,意蕴深刻,同时他还善于以小故事来隐喻大道理,展示了充分的“心灵自由”。他曾经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雇主承包商说他不想再盖房子了,虽然很留恋那份报酬,但他该退休了。承包商看到他的好工人要走感到非常惋惜,便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易见的是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后,雇主来看房子。他把前门的钥匙交给木匠。“房子归你了,”他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很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做事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了。

故事就是这么简短而又平常,但肖川先生话锋一转就揭示了一个大道理:“我们也是一样。我们每天都在书写我们的人生,往往并没有竭尽全力。那么我们也会吃惊地发现我们将不得不住在我们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我们可以重来,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但我们无法回头。你就是那个木匠。每天你钉一颗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有人说:‘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你今天做事的态度和所做的选择,筑成你明天要住的‘房子。要用心建哟!这个故事的寓意: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事的态度。”这种教育的效果,肯定比直白地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工作,将来一定会后悔的”要强过千百倍!因为,这很好地关照到了听者的“心灵自由”。

总之,学生的“心灵自由”应当成为高中新课程实验内在的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心灵新课程学生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赶不走的学生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学生写话
心灵小语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