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对策

2009-04-26何素芳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何素芳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59-01

摘要:论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对策。原因:生理、教育和环境所导致;克服和纠正对策:吸引兴趣,改变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注意力不集中;改变教育观念;吸引兴趣

国家开展计划生育以来,提倡只生一个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家中宝,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小孩子的培养和关注也不断增加,因此儿童的许多问题也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国外报道,在学龄儿童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为4~20%,国内调查显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为1.3~15.87%,美国报道此病大约累及5~9%的学龄儿童,其中约70%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者病情将延续至青少年期,大约至半的儿童患者在成年时仍然有症状。从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角度上,探讨上述问题。

一、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含义及其危害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是指儿童难于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易冲动、易分心、没耐心、追求瞬间满足,缺乏观察的能力和聆听的技巧,无法专业做事。

研究表明,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可能有:1.注意力不集中直接危害孩子的学习;2.注意力不集中会危害孩子的思维发展;3.注意力不集中会危害孩子的情绪健康和人格健康

二、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由于幼儿小,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限制,如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不好,平衡能力差,协调性差等。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儿童的身体状况不佳时同样会有影响,如生病、睡眠不足、饥饿等也会影响了儿童注意的集中性。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目前西方心理学将其称作注意缺损多动障碍,这会造成儿童活动过度和注意涣散。

(二)教育原因。家长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过度的保护会导致儿童娇生惯养,自制力差。过度保护实际上等于代替儿童的注意,儿童的注意力就可能得不到迅速的发展。过度限制,则缩小了儿童注意的范围,同样抑制幼儿注意的发展;再次是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原因,如学习内容过深或过浅时,教育方法过于枯燥或过于单一的话,会使儿童失去兴趣,注意力易涣散。

(三)环境原因。为儿童提供不适当的环境,如玩具太多容易儿童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分散其注意力。

三、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处理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呢

(一)感知觉发展不成熟。心理学家研究认为: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能持续30分钟以上。所以,家长应判断幼儿有无注意力不集中,家长或者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比如家长给5到6岁的小朋友讲故事时,就应该讲那些短小而简单的故事。其次,由于身体病理性原因,比如睡眠不足、饥饿或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等原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

(二)教育原因。对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等原因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就应该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给小孩造成过度的依赖心理或者是过度的压力。同时,在教育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儿童的特点,要为儿童选择他们熟悉的教育内容,方法也应灵活多变,富有游戏性,这样儿童的注意则会比较稳定。

(三)环境原因。由于小孩所处的环境太过复杂,分散儿童注意力,家长或者老师应该重新整理一下周边的环境,避免小孩因为旁边有太多的玩具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等。

综上所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应该引起我们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家长和教师们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纠正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要过分担忧或采取打骂体罚等手段去对待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问题,从而影响其学习和成长。

后期教育注重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儿童注意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材的兴趣。”因此,可多利用新奇特的教具和方法,以兴趣来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集中注意力提高收益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启发谈话、感情表演、实验演示等具趣味性方式激发儿童兴趣,在兴趣中获得真知,也利于内容的理解,或是在教育学习中,可以就某个问题或情节让其充当角色,从而增添学生无意注意的“添加剂”。

本文主要是应用查找资料法,查阅了大量近期研究成果,就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等有关方面的报道作了整合和细化,因此,资料的准备方面也不一定全面,对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分析的不够透彻,对家长和老师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也显得有些粗糙,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但是本文还是能够很好的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参考,以解决大多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心理健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