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2009-04-21张文亮

消费导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条件

张文亮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哲学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本文主要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入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基础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重要保障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有效途径是消灭旧式分工。同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了它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条件 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与1845~1846年合著的一部哲学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即在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取决于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有待于得到全面的发展。”[1]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的发展,既能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又能从事各种脑力劳动并能自觉按照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个性品质的充分的发展,能够在众多领域成为行家里手,并进行独立创造再次是指人的才能和个性的自由的发展,能够驾驭各种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自主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二、探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人的发展无疑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而人的存在的现实前提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摆脱贫困状态,并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因此马克思指出:个人不但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诞生,而且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发展:“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马克思不仅揭示出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其吃、穿、住、行这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等相对高级活动这一简单道理,而且通过这一事实也阐述了生产力和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料,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便捷的获取信息;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去其他星球开辟一番新天地,等等。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领域也更宽了。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劳动生产率得到比以往更大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一天当中,用于工作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有了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个人才有机会在艺术、文化、科学等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增大和扩展人们的社会交往,丰富主体的自由个性。同时,在自由时间中获得充分发展的人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作用于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为广泛的余地。

(二)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这同单个人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3]私有制对于个人的发展危害在于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剥夺大部分个人发展的权利。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使本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处于异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手段;不是自愿的而使被迫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别人,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

阶级、私有制、异化劳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压迫关系,使人丧失了自己发展的权利,产生了“异化的劳动”。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才能消灭阶级,才能解放劳动,使劳动自由,只有在个人全面占有生产资料的和生产力时,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只是对那些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只属于统治阶级,而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桎梏”,因此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体,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个真正的共同体就是指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

(三)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的发展一直是同分工联系在一起的,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分工的历史。但个人的片面发展,却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即旧的分工造成的。“当分工一出现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5]那么这种分工的特点是把人终生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使人终生服侍一台机器。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是这样描述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6]因此,只有扬弃旧式分工,个人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天赋,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这样人的社会特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条件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而言的,这一问题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早有阐释,但是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未得到重视,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理解。尽管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平衡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并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应当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反自然的过程,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天然自然的面貌,因而,人类虽在自然中生存,却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果人类的这种“反自然”的活动的结果超过了自然整体系统的承载力,就可能打破生态循环系统,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恶化而影响人的生存。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以自然界为感性实践对象,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契合自然规律的意义上服从自然,才能把自然和人的反自然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性的和谐发展。

(三)有助于消除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目前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作为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往往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提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种思想也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避免片面性地、教条式的理解,以防在实践中出现片面化、简单化、教条化的错误,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16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条件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