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追寻的艰难航程

2009-04-21孟德燕

电影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自我

孟德燕

[摘要]伊迪斯·华顿在其小说《欢乐之家》中通过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刻画了莉莉这个生活在老纽约上流社会的女性,纵观莉莉在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挣扎的一生,揭示了在社会转型期具有早期自我觉醒意识的女性如何在社会的压抑下走出混沌的自我迷失,经历痛苦的自我分裂,最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向自我实现的艰难过程。有自我意识的人不是孤独痛苦地在社会中跋涉,就是为社会无情地抛弃。

[关键词]自我;自我分裂;男权制

《欢乐之家》发表于1905年,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它描述了女主人公莉莉·巴特想靠青春与美貌在纽约上流社会追求奢华的幸福生活,但同时又放弃不了心中秉持的道德标准,一步步为上流社会抛弃,最后走投无路沦落到自杀的境地。她刻画了莉莉这个美丽聪慧又略带虚荣心和心机的女性,在她短暂且悲剧性的一生中,深深渗透了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莉莉一步步向下层社会沦落的过程,也是她一步步追寻自我的过程。在她出身的那个上流社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社会的主导,有自我意识的人不是孤独痛苦地在社会中跋涉,就是为社会无情地抛弃,在老纽约上流社会追寻自我之艰难。

一、混沌世界里的自我迷失

心理学家穆勒认为,自我——就是一个人冲破习俗的压力,不为欢乐和痛苦所左右,使自己朝善行和良心方向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的贵族阶级依然固守着几代人沿袭下来的行为规范——衣着华丽,讲究礼仪,一日日沉湎于通宵达旦的宴会。在这喧哗盛大、富丽堂皇的欢乐景象之下掩盖的却是一个内部关系微妙复杂,极其冷淡的情感荒漠。在这个男权制主导的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是男人的天地,女性的角色就是替丈夫装饰漂亮家居之地,做个衣着华丽的女主人,举办各种各样的宴会,在宴会上为男人挣足面子,炫耀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女性的身份和自我被遮蔽了,已经异化为一个“他者”身份,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漂亮的装饰品”。莉莉自生来就是为这种角色设计的,她所受的教育也一直按这个目标培养着她。

莉莉自父亲破产后便家境败落,母亲把女儿的容貌当作最后的财产,想以它做底本,重振家业。她一向给女儿灌输的思想是“一个女人可以凭借容貌青云直上”,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下,“选择良偶”的重要性早已铭刻在她的心中。莉莉从19岁起步入社交界,奔波于一个又一个的社交聚会,她整日跳舞、打牌,在社会名流之间穿梭,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明星。莉莉过惯了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交生活,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并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她直到29岁依然没有实现嫁入豪门的梦想,她在爱情与物质之间徘徊,犹豫不决。故事开始时,莉莉已经意识到自己年龄不小,快错过择偶的最佳时机了,按照她的标准,她率先盯上了波希·古莱先生,开始施展自己的魅力,为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放开一搏。在追求古莱的过程中,莉莉时常沉浸到对未来奢华生活的遐想中“在它散射的玫瑰色的光辉里,她的那些朋友显得多么和蔼可亲啊。她喜欢他们高雅的仪表,轻松的随遇而安的生活作风。”事实上,莉莉心里并未对生性怯弱,毫无主见的古莱产生丝毫感情,但“她决心使自己与丈夫的虚荣心合而为一。”莉莉陷在自己编织的梦里,在上流社会这个“欢乐之家”,莉莉的自我由金钱和享乐牵引,在对欲望的追逐中一步步迷失……在追求古莱退缩后莉莉又转而依靠雷诺后又追求富商罗斯戴尔,莉莉在对商品强烈的欲望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二、追寻过程中的自我分裂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冲突是生命的基本事实和普遍现象”,而人格的冲突最终会导致人格的分裂与崩溃。这种人格的分裂意识具体体现在莉莉的“社会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对立。按照她出身的那个社会的标准来说,莉莉的出路是嫁个富豪,然后像雷诺和伯莎夫人一样整日举办宴会,过上奢华的上流社会的女主人的生活,这也是莉莉的“社会自我”。然而莉莉悲剧性命运的原因就在于她的双重矛盾性格。一方面,她孜孜不倦地追求享乐,做梦都想嫁入上流社会;但另一方面,她在内心深处又看不起自己所追求的这种东西,向往更高的精神世界。她这种矛盾的价值观充分表现在她择偶的时候令人费解的行动中,她在追求波希·古莱和富商罗斯戴尔的过程中都是在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时候退缩了,“她像个农奴似的整年辛勤耕田和播种,好不容易盼到收割庄稼的那一天,她不是睡过了头就是出门野餐去了。”实际上在她的每一次追求过程中,心中“社会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她的痛苦与徘徊源自于其自我分裂的人格,同时这种斗争又加深了她心中的自我分裂。

在经历了雷诺的侮辱与白莎的诬陷之后,莉莉在上流社会已经声名狼藉,被逐出了上流社会,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圈。她整日忍受着失眠的折磨,徒然做着各种挣扎。此时的莉莉已经认识到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背后掩盖着的尔虞我诈与冷酷无情。尽管认识到上流社会的本质,但同时她又对之充满了向往,时刻寻找机会回到“欢乐之家”,甚至主动追求自己一向讨厌的罗斯戴尔。从莉莉的心声:“我恨透它了!一想到和这种生活一刀两断,又觉得活不下去。“我们可以看出她在两种自我争战中饱受煎熬。莉莉对婚姻的追求与退却,真实地反映了她人格深处的自我分裂,她在这种矛盾型人格的支配下艰难地做着择抉。

三、落魄挣扎后的自我实现

莉莉由上流社会的一位交际明星沦落为制帽厂的女工,与从小熟悉的社交圈完全隔绝,这其中巨大的社会地位的变迁与落差时刻撞击着她敏感的心灵。对赛尔登的爱情是她的精神支柱,也是她痛苦的根源,连同对上层社会的留恋与向往,对所走的错误道路的回忆,折磨她只能依靠安眠药度过漫漫长夜。当切断了与社会的联系,莉莉的意念都转向了内在的自我,以往的她麻木地奔波于享乐,现在的寂寞才让她深深地思索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真实的内心。

莉莉落魄之后,罗斯戴尔要莉莉利用伯莎的情书为跳板重回上流社会,然后娶莉莉为妻,让她过上梦寐以求的奢华生活。莉莉已经走投无路,精神快趋于崩溃,此时她的内心在做与不做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就在她拿定主意挣脱心中道德观的牵绊,决心去告发伯莎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改变了她的行程,在赛尔登的家中,莉莉直面自己最真实的感情,第一次完全向赛袒露了自己的内心。此时莉莉正在找寻到自我实现的道路,传统而虚伪的上流社会一直压抑着两个人的思想与感情,在爱情上迷失的莉莉第一次真正面对自己的感情,她把原本要彻底扭转自己境遇的信投入了炉火中。在赛面前的感情流露帮助她战胜了对上流社会的迷恋,莉莉逐步走向了自我实现。

然而赛尔登虽然是“精神共和国”的倡导者但却并不是追求者,他用自己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的思维去推测莉莉,在每一次莉莉最需要他的时候他都转身离去。莉莉已经认识到了赛尔登的“精神共和国”的虚伪本质。她渴望重新开始生活,但是由于没有赛尔登的信任,她无法承受那巨大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清醒地意识到,她所受的教育只是把她培养成一个装饰品,她甚至不具备独立生存下去的能力,最后莉莉选择了自杀。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追求与幻灭,迷茫与徘徊之后,莉莉从自我分裂中逐步走向了自我实现。

纵观莉莉的一生,她自出生那一刻起就被抛进了纽约上流社会这个纵情享乐、尔虞我诈的茫茫大海中,莉莉如一叶孤独的偏舟在海上艰难地航行,她一直不停地追求幸福的生活,曾经一度沉迷于贵族阶层的奢靡生活迷失了自我,但内心的精神世界不甘于迷失,她徘徊挣扎、进进退退,在经历了自我分裂的一系列折磨后,终于实现了自我。在男权统治森严的上流社会,死亡是莉莉唯一能选择的,也是最强有力的反抗。通过结束生命,她选择了与那个社会彻底的决裂,也彻底摆脱了女性作为“装饰品”的命运。莉莉是男权文化中追求女性解放的先行者,但自我觉醒后由于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她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华顿正是想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唤醒沉睡中的广大女性,引起她们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

猜你喜欢

自我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中国商业广告中的“自我”呈现
对戏剧艺术表演中自我与角色关系的探究
认同的崩溃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