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洛伊》:神话战争的人性化诠释

2009-04-21史立英

电影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伊利亚特特洛伊人性

张 润 史立英

[摘要]影片《特洛伊》以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为蓝本,重现了希腊神话中悲壮的特洛伊战争。影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人性化演绎、人物命运的人性化阐释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人性化诉求,以现代人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产生的人性根源,从多个侧面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展示了人间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珍贵,表达了人对和平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而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

[关键词]《特洛伊》;《伊利亚特》;人性

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2004年推出的史诗巨作《特洛伊》(Troy)改编自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Iliad)以及希腊神话的部分情节,故事的主线基本上依照《伊利亚特》对特洛伊战争的描述。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帕里斯相貌俊美、风流成性,在一次到希腊斯巴达和谈时他与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相遇,两人陷入爱河。在返回特洛伊时,帕里斯悄悄将海伦带走。不堪夺妻之辱的墨涅拉奥斯请兄长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帮助夺回妻子。而阿伽门农早想拿掉特洛伊这块绊脚石,从而实现对爱琴海的控制。他借机纠集希腊各部发动了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并最终毁灭了特洛伊城。根据希腊神话的记载,特洛伊战争的根源在于奥林匹斯诸神相互间的嫉妒。宙斯之妻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让当时年少的帕里斯在他们之中选择谁是“最美的人”,并给予不同的承诺。帕里斯选择了阿佛洛狄忒,这注定他要得到世间最美丽女子的爱情,同时也招来了赫拉和雅典娜的怀恨和报复,也就是日后持续10年、造成无数生命灰飞烟灭的特洛伊战争。战争中,奥林匹斯众神先后卷入并援助不同的阵营,因此《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实际上是神和人共同参与的战争。

电影《特洛伊》在展示这一宏伟的战争时隐去了神迹,将这一战争纯粹表现为人的战争,对故事中人物特点和命运的安排也没有完全遵照原著,在减少了人物行为宿命特征的同时烘托了人性的色彩。

一、人物形象的人性化演绎

《伊利亚特》中讲述的英雄大多是神的后代,有着高贵不凡的血统。战争中奥林匹斯诸神时隐时现,或托梦或化作凡人给自己庇护的英雄传达神谕。影片《特洛伊》尽管以神话故事为蓝本,但拒绝了原著中神的介入,抹去了英雄人物身上的神性,除却了神的参与。影片将重点放在了人这一主体角色,一部战争场面火爆的影片却将人性的善、恶、是、非多个方面充分展示在观众面前。

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服从于神的意志,而影片演绎的特洛伊战争完全源于人性。无论是阿伽门农对领土和霸权的欲望,还是帕里斯对美色的追求,这些战争的诱因终归是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影片对这一点的诠释极其到位,阿伽门农在塞瑟里国王面前将自己的企图表达得无比直白,“我喜欢你的土地”。当弟弟墨涅拉奥斯请求他帮助夺回妻子时,他表面一副情谊当先的样子,内心却为这一攻打特洛伊的完美借口而欣喜若狂。对特洛伊的首战结束后,阿伽门农欣然接受各邦首领敬献的财物,还派人抢走了阿喀琉斯的战利品,阿波罗神庙侍女布里塞伊斯,激化了与阿喀琉斯的矛盾。这位“王中之王(Kingof Kings)”表现得全然不像王者,更像惟利是图的小人。而帕里斯的一己之私更具有灾难性,它导致的是家破国亡。

与此相反,希腊和特洛伊的英雄人物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可以说是体现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典范。影片最终让我们感受的并不是两人在厮杀中的冷酷,而是细微中让人心灵震撼的人性的柔情一面。阿喀琉斯堪称希腊第一英雄,战场上勇猛强悍,但对女俘布里塞伊斯的呵护、对表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情谊、对待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同情与尊重,这些都为阿喀琉斯这个英雄人物增添了更丰富的人性色彩。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在影片中更是完美形象的体现,在战场上是无畏的英雄,在家庭中是慈爱的父亲、忠诚的丈夫、宽容的兄长和孝顺的儿子,人性的至善至真似乎都集于其一身。正因为如此,当赫克托尔在特洛伊城下,在家人和同胞的面前殉难,这种人性化的演绎和极其悲壮的结局使人物更具感染力,角色更加真实。

二、人物命运的人性化阐释

《特洛伊》对主要人物的最终命运做出了与希腊神话极为不同的安排,仅赫克托尔死于阿喀琉斯之手与原著情节相符。《荷马史诗》中希腊勇士阿杰克斯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自杀身亡,但影片中他死于赫克托尔的剑下。斯巴达国王,也就是海伦的前夫墨涅拉奥斯也并没有死于特洛伊战争,而在影片中他被赫克托尔杀死。这些结局达到了烘托赫克托尔英雄形象的效果,他将能征惯战的阿杰克斯和墨涅拉奥斯斩于剑下。而对于后者的死,赫克托尔清楚这将破坏两军的约定,导致战争的升级,但他无法容忍弟弟在自己的面前被人羞辱并有丢掉性命的危险,手足之情使他毅然决定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在希腊神话中普里阿摩斯死于阿喀琉斯之子涅俄普托勒摩斯之手,《特洛伊》中普里阿摩斯被阿伽门农杀害,这种情节的改变更加凸显阿伽门农恶人的本性。而阿伽门农的死也服从了剧情的安排,布里塞伊斯用一把祭祀匕首结束了他的性命,满足了观众对恶有恶报的人性期望。因为影片中没有神的角色存在,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也不是被太阳神阿波罗射中脚踵殒命,而是被帕里斯射死,这使帕里斯实现了从懦弱到勇敢、从屈辱到尊严的转变。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城最后毁于战火,包括皇室成员在内特洛伊人非死即沦为希腊人的奴隶。影片《特洛伊》对特洛伊城的最终结局也做出了符合大众期望的安排,让帕里斯等少数特洛伊人从暗道逃出,幸存下来,让人在悲痛和惋惜中略微感到一丝安慰。

三、战争与和平的人性化诉求

自古以来,人类战争无论被冠以何种名义,其目的无非是名、权或利,其根源还是人性。《特洛伊》利用不同的角色和途径为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根源和不同的人对战争的反应。

特洛伊战争的根本动因是以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人对领土和霸权的追求,影片开始的塞瑟里对阵情节让我们通过阿伽门农的口感受到希腊人在领土上的贪得无厌,在塞瑟里之前已有几个小国陆续臣服于阿伽门农。而对特洛伊的控制意味着对爱琴海的绝对控制。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海伦正好为阿伽门农发动战争创造了极好的机会。正如阿伽门农所宣称的那样,污辱兄弟墨涅拉奥斯就是污辱他本人,污辱他本人就是污辱全希腊人,希腊人扯着挽回面子的大旗出动了千艘战舰、数十万人马。而阿喀琉斯参加战争的原因不是为权力,也不是为了某个人的尊严,更不是迫于压力为阿伽门农充当打手,他是为了名。母亲忒提斯告诉他,待在家里可以安逸享受,娶妻生子,死后将为人遗忘,而出征特洛伊他将名存千古。

对于进行防御战的特洛伊来说,战争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老国王普里阿摩斯的一番话就是很好的总结,“我一生中征战无数,为土地,为权利,或为荣誉。不过我觉得为爱而战比其他目的更有意义。”很明显,从普里阿摩斯的角度看,这种爱不但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也包含对儿子的爱情的维护。从赫克托尔的角度分析,为爱而战包含了为兄弟而战、为家人而战、为国人而战。正因为这样,特洛伊城的毁灭、英雄的殒命让人感到悲凉和同情。

影片中主要人物对和平的理解和向往也存在较大差异。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多年来一直为和平而努力,故事的主体以特洛伊的两位王子作为和平使者远赴斯巴达开始,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和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对和平充满热情,认为数日的和谈和欢宴将结束多年来两国的征战。但这种和平的欢喜持续得那么短暂,风流的帕里斯将父亲托付的和谈重任抛之脑后,竟将斯巴达王后海伦拐走。“我不要和平,我要的是你(海伦)。”在帕里斯眼里,两国来之不易的和平竞比不上一个有夫之妇的爱情,一个幼稚的决定使和平化为泡影。而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一直是和平的扼杀者,在他统治以来征战不断,用他自己的话表述:“只有妇女和弱者才祈望和平,所有的帝国都是战争铸就的。”这位战争狂人无论是死于布里塞伊斯之手还是如希腊神话所讲述的那样死于叛妻之手,终归都是他热衷于霸权和战争带来的恶果。

四、结语

从整体上看,《特洛伊》是一部反映战争的影片,但影片从现代人的视角对战争进行演绎,它没有像原著《伊利亚特》那样把战争双方的战士展现为以杀人为荣誉的野蛮人,而是通过细腻的表达反映出战争中处在不同立场的人的意识,既展示了战争的权力和欲望根源,又颂扬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可贵,在人性的方方面面中传达着人对战争的理解,反映现代人对战争的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洛伊》是一部悲壮的史诗巨作,它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而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

猜你喜欢

伊利亚特特洛伊人性
美国“露西”任务将首探木星特洛伊小行星
逼近人性
特洛伊的沦陷:传说与真相
《伊利亚特》背后的命运解读
性别视角下人物形象审美差异化分析——以《伊利亚特》为例
功能与人性
成语大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