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2009-04-15罗德全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散文教学审美教育

罗德全

摘要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 审美教育 品味语言 审美情操 文章意境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恰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突破口。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有着形象生动的字词,节奏明快的读音、别具一格的语法和奇特巧妙的修辞组成,同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把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肢解,先将作品划分成若干的段落或层次,然后归纳出段意或层意,进而归纳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转而提问字词的音、形、义,将优美的字句等等,并未将它当作情感的载体。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进行“以培养感情为目的的审美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有进步思想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各类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散文,这些散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这类散文,就是对这些文章进行审美的全过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教师将字词句讲解得有多清楚明白,如果是那样,学习散文就会像喝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在散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一把钥匙,将他们引人散文创设的意境中,使感情得到升华,获得情感的共鸣。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学散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分层次来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作者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为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与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用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审美教学:

一、借助媒体,配乐朗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借助媒体,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积极交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 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

二、 教师在指导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在体会文章感情的基础上,处理好重音、语速、停顿,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能使文章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 指导学生诵读, 能对学生理解感知文章有极大的帮助. 能抓住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散文教学中,教师如同导游,带领着学生一同畅游。师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品,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散文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三、揣摩散文中的语句、品味散文中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并富于音乐感;凝练是指语言简洁准确,质朴自然。语句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无论多么深邃的思想、美妙的意境,都是通过语句这种形式来表现的,因此,引导学生揣摩语句,品味语言是不可忽视的,作者的爱憎、思想就是从一些关键语句中表现出来的.在《荷塘月色》这篇优美散文中,在赏析“月下荷香”这一段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领会“羞涩”“袅娜”等词语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趣。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 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总之,教材中所选的散文,作为文质兼美的范文,讲究抒情和意境.有的借助叙事和人物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一以激起人们的爱憎,感染和教育读者。在散文教学中,不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一致,而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对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读者,由于自己的观点立场、生活经验、性格好恶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就不同,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引导到入口处,让他们进行审美思维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散文教学审美教育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