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2009-04-15魏定堃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育人课文

魏定堃

我们都是教师,一个有事业心、责任感的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提高教学质量。就像万里长城是由一块块砖垒砌而成那样,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上好每一节课,有一节节好课为基础,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课可以称为好课呢?关于这个问题,可查的资料浩如瀚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像我们做教师的口头禅所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当我们放下专家、学者们的专著,静下心来思考,一堂好课,虽有千千万万种论述,但却也万“箭”不离其中,那就是要能让学生听得明白,学得轻松,思维被触动,能力有提高,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概括之,则为课堂教学要以追求时效性,从而达到学有收获,学有成效。

课堂教学的成效又如何达到呢?笔者认为:要达到课堂教学中的学有成效,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实际、实用、实情、实在、实效。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学力实际,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要力求实用,教学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情,知识技能的传授要有针对性而实在,课堂教学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谋求产生实效。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课堂教学,通过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就能大致认识到一堂所谓的好课,会有些什么特征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教学活动,使这些特征得到了突出,那么,这堂课一定就是我们心目中所认定的好课。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广大教师的课堂教改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各种实践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良莠杂陈。有人认为,“二期课改”就是让学生自主的学,自由地学。从课改的精神来看,这一点本没有错,但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中,我们时常看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大都循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思路:课前上网查资料――上课出示查找的资料――老师点拨几个问题――课后继续查找资料。于是乎,“二期课改”背景下的课,都变成了上网查资料的课。以这样的方式方法来诠释“二期课改”,笔者认为是对“二期课改”要求的错误理解,起码是对“二期课改”“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意志、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产生了认识偏颇。

还有人认为,“二期课改”就是多拓展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多看多阅读。这一点也没有错,但错在有不少的教师将普通中小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大学的文学课堂,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查阅与阅读,甚至成了专家学者式的研究室,并自圆其说地美之曰: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于研究能力。于是乎,随意消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甚而本来应该是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内容,变成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完全自学,无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特别是本身就学有困难的学生深感难上加难。笔者听过一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婴宁》,这是蒲松龄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上课老师把内容含量要用两课时才能上完的教学内容,仅用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就上完了,随后在课堂中与同学大谈儒、释、道的问题。对于此种上法,我不能苟同,课堂教学要求要精讲精练,而精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讲,更不能理解为不讲。特别是对于普通学校,同学们在学习上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少学有困难的学生,我想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怎么能获得好的教学实效呢?

通过以上两种想法的分析,我想通过对语文课的教学,谈谈对“二期课改”的一点看法。

其实,我认为不管是“一期课改”、还是“二期课改”,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内核,这就是——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是文学课,也不是文化课,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它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方法上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基于以上理念的考虑,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有这样一些起码的教学环节:

一、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梳理出课文中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做到手中有课本,心中有文章。同时让学生细化课文内容,将课文内容梳理出一条线索来,而不是丢开课本,做天马行空,任马无疆。

二、感受课文:

圈划出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对感受较深的句段作分析,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课文大义;

三、感悟课文:

分析课文主旨,用自己的话能大致阐释课文中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

四、拓展课文:

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说说所学的教学内容与上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何联系,用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可大致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五、迁移课文: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中的练习与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完成学习单上教师提供的练习及课本中的单元练习作业。

如果说,以上是关于课堂教学中关于知识技能的教学问题,那么下面再来谈谈课堂教学中的育人问题,这里把“知识技能”与“育人问题”分开,并不是说它们是泾渭分明,毫无关联的两个彼此独立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书与育人本身就存在内涵相融、互为促进、唇齿相依的联系,教书的目的就是育人,使人通过学习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人的素养,发展人的能力,这就是育人。这里把它们分开,只要是便于讲解而已。现面就来谈谈育人方面的问题:

(一)要落实德育、美育以及情感教育等人文性的东西

教师是德育工作者,不管你是主动的、抑或是被动的,只要你作为教师走进教室,立于三尺讲台,德育的功能就天然的赋予了你,我们教师不是经常自己说我们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开展育人活动呢?首先我们要清楚,课堂教学的先行任务是教学,是知识的传授,是能力的培养。在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我们应该挖掘课文中的德育教育因子,以适合于学生学力基础条件,直接抑或是“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渗透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文知识培养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和追求。把德育始终贯穿在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落实教育方针,为培养接班人打下一定基础。

(二)要落实“双基”,即通过教学活动,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等工具性的东西

基础知识,课堂教学要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学会寻找问题,继而分析问题,从而达到促进思维的发展。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能区分多音字等问题,同时,教会学生领悟细节描写的内涵,它的作用是什么;插叙的概念以及插叙的作用是什么。最后,通过课堂教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

(三)要落实指导学生“会读书、真读书、活读书”的能力

所谓真读书就是在课堂上真正教会学生“沉浸文本、细读文本、整读文本、深读文本、活读文本”的阅读真“功夫”。

“会读书”是指,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对文本的进行分析、推敲,继而理解和掌握文本中提出的问题。例如,仍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知道文本中写了什么(即了解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怎么写的(即知道作者写人用了哪些手法)、为什么这样写(即知道这篇文章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拿到写人为主的文章如何去阅读,拿到叙事为主的文章该如何去理解等。

“活读书”是教会学生打通阅读与写作的“经络”,真正做到“读为写服务,以写促进读”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力求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找到读和写的教学最佳“契合点”,让学生在读中自然体会写的精神。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想法和做法,在这里谈出来与大家交流,只是为了抛砖引玉,我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像笔者在前面所说那样,“教学有法,教务定法”,教学活动皆有一定的规律,但同时它又不是机械呆板,一变不变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契合点”。找到了这一教学“契合点”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教有成效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育人课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