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樊哙学习什么?

2009-04-13读书三味

百家讲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樊哙司马迁项羽

读书三味

樊哙屠狗卖肉的时候,赶上的是个动乱的年代,陈胜揭竿而起,星星之火呈现出不可抑制的燎原之势,怀揣着各种梦想的人蠢蠢欲动,都想在这个时候乘机蹬一蹬这汪浑水。遗憾的是,到头来真正摸着鱼、捞着虾的没有几个。樊哙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他追随刘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梦想的激励。不过,与很多好高骛远的人不同的是,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樊哙的步子迈得很聪明,也很扎实,由此而表现出的三种品质,终于成就了他拜相封侯的人生梦想。

第一种品质:务实的精神。司马迁为樊哙立传,开篇就不厌其烦地详细陈述樊哙的战绩,笔法显得很特别。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赘引。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司马迁接连记述了樊哙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共有30多次。这3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司马迁在一一叙述后,又给樊哙算了一笔更精细的总账:斩敌172个首级,俘虏288人,亲自带兵打败过5支军队,攻下5个城邑,平定6个郡、52个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12人、2000石以下至300石的将官11人。

这样流水账式的记述笔法,啰嗦吗?非也。司马迁要强调的,或者说他有意提示我们注意的是,樊哙的功名大都是挥戈疆场,把脑袋别在裤腰上,靠打拼获得的,没有一点儿的投机取巧。司马迁的笔墨里饱含着的实在是对樊哙这种“功名只应马上取”的英雄品格和尚实精神的赞美。但有意思的是,1979年台湾60位教授合译的《史记》,对此却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樊哙是屠狗为生,司马迁也就不厌其详地记其杀捕的人数,似乎有意将他杀人与屠狗相提并论。”(1987年岳麓版《白话史记》)这真是独特的见解,叫人耳目一新!

其实,古人衡量战功的标准,主要依据的就是获取敌人的首级数量以及俘虏(包括俘虏级别)的数量。杀敌越多。战功越高,越受人崇敬。商鞅的《商君书·境内》就记载过这样的规则:“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至吏。”这样的规则无疑是秦国在战争中立功行赏、升爵增禄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极深。东汉那个投笔从戎的班超,之所以要从戎,说到底还不是想通过杀敌获取功名?辽阔的疆场出勇士,歌舞的殿堂养佞臣。司马迁以含蓄的笔法赞美樊哙,呼唤的其实是那久违了的务实精神。

第二种品质:应变的能力。樊哙的战绩固然非同寻常,但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似乎还是他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唐朝诗人胡曾在他的一首题为《鸿门》的咏史诗中写道:“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七)对项羽放走刘邦,表示惋惜,提出疑问。其实,项羽放走了刘邦,根本的原因完全可以借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那就是:并非鬼子太无能,实是八路太强大。叱咤风云的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什么见着樊哙就蔫了呢?原因无他:樊哙过人的胆气和机智的策略降伏了他。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和灵活地运用,体现了樊哙卓越的应变能力。

樊哙“撞入”鸿门宴会的营帐后,接连四个动作,以其强烈的个性,一下子就把项羽镇住了。第一个动作“立”,暗中较劲,一言不发地站在帐中,以凛然的沉默警告项羽:刘邦要出事,你也跑不了。难怪项羽称其“壮士”。第二个动作“说”,直面交锋,但说得软硬兼施、张弛有度又显得诚恳实在。难怪项羽听后无语而“默然”。第三个动作“喝”,豪气逼人,端起酒杯就干。难怪项羽惊诧地问道:“能复饮乎?”第四个动作“吃”,粗中有细,以剑割肉,剑不离手,在吃肉时也保持高度的戒备。难怪项羽终于放弃了暗杀刘邦的打算。

都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强者的交锋,更是心理上的对抗。其中的玄机很类似于买卖人的交易。我们知道,买卖人兜售商品,通常惯用两种手法,一种是直奔主题,以山盟海誓般的夸口谄媚、忽悠,博取你的信任,但因为太露骨、太直白,往往弄巧成拙,反倒容易使人产生怀疑;另一种是欲擒故纵,以曲径通幽式的手段撩拨、煽动、刺激你的逆反心理,叫你毅然决然地钻进他的圈套。樊哙降伏项羽,就是这两种心理攻势的成功运用,樊哙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和性格魄力等等在其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叫人在赞叹中肃然起敬。

第三种品质:团结的风范。读历史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讲团结的人,才是真聪明的人;会团结的人,才是有本事的人。樊哙就是这样一个讲团结、会团结的聪明人。淮阴侯韩信失去刘邦的信任后,被剥夺了兵权,平日里围着他鞍前马后的那些人,早已经像躲着瘟疫一样离开了他。但樊哙对韩信的尊敬却始终如一。一次,韩信去见樊哙,樊哙跪拜迎接、跪拜送别。因为韩信是王公,樊哙谦虚地称自己为臣,说道:“大王乃肯临臣!”(《史记·淮阴侯列传》)你看,真是恭恭敬敬。对一个失宠、“落佩”的人,能持这样的态度,抱这样的情怀,一般人做不到,但樊哙做到了,而且做得还相当诚恳。

有一句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为什么有力量呢?我的理解,因为团结理顺了紊乱,促进了和谐。所以,友好的礼让是团结,而善意的批评、忠心的劝谏同样是团结。刘邦有一段时间称病不朝,命令守门的人不准任何大臣进来看望。大臣们急得够呛,樊哙似乎不信这个邪,带头领着这些大臣“排闽直入”。一看,刘邦正枕着一个宦官的身子在那儿躺着呢,是不是搞同性恋呢?不好说。樊哙流着眼泪说道:“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史记·樊哙列传》)一句话,四层意思:有赞美、有感叹、有讽劝、有热望,居然把刘邦说得乐呵呵地起来上朝了。

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刘邦起事,到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樊哙一直追随在刘邦的左右,是个资深的老班底,又与刘邦同是沛郡(今江苏沛县)的老乡。还因为娶了刘邦的小姨子吕婴为妻,和刘邦是理所当然的连襟。这些关系要搁在一般人身上,那还了得。但樊哙似乎很低调,和同僚们的关系处得都比较融洽。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印证。有一次,有人诬告樊哙,说刘邦死后,樊哙要诛灭戚氏和她的儿子如意,刘邦一怒之下,命陈平前往军中把樊哙就地杀掉,但出人意料的是陈平却把樊哙带回了长安。陈平这么做,固然是忌讳吕后,但不难想象,如果樊哙平时不得人心、没有人缘,陈平即使再投鼠忌器,借刘邦的刀把樊哙杀掉,还不至于下不去手吧?看来,团结就是力量,说的真是没错。

编辑/汪微微

揽,他同胡后的私情,更是无所顾忌。

欢情总是短暂。胡后的二儿子、琅琊王高俨对这个飞扬跋扈、大权独揽的胡人早就不满,更令他难以容忍的是,朝野上下都在传播他母亲与和士开的丑闻。在这个勇毅的少年人眼里,和士开的存在简直就是皇室的奇耻大辱。于是,他设计将他杀死。

丈夫没了,情人死了,儿子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胡后的心长满了荒烟衰草。直到有一天,她轻车简从,去寺庙还愿,与寺庙中的一个和尚一见钟情。孰料不久事情败露,高纬即刻命人将和尚就地正法。

胡后的无边春梦再次被惊醒,母子两个就此结下了梁子。胡后本来住在晋阳,高纬以护送的名义将她从晋阳押送回了邺城。不料,狂风大作,众人不知是进是退。胡后虽然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当太后这么多年,羽翼渐多,势力大增。为保险起见,高纬命人将胡后幽囚于邺城的北宫,同时颁下诏书,没有他的允许,谁都不能同太后见面。从此,胡后便在寂寂深宫当起了锦衣的囚徒。

到底是母子连心,时间长了,高纬又想起母亲的种种好处,命人把他母亲从邺城接了回来。但母子二人,时刻保持着客气而又安全的距离,直到晋阳陷落、北齐亡国。

从晋阳到长安,从昔日的天潢贵胄到今天的阶下囚,高氏的男女老少,在大周将士如林的刀枪剑戟之下排成长队,蹒跚而行。

到达长安以后,周主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并没有立马对高家斩尽杀绝,还封高纬为侯爵。

北齐的皇族,提心吊胆地过了九个多月的太平日子,但头上悬着的那把大刀终于还是凌空劈下。高纬以谋反罪被诛,所有的高姓子孙全被连带处斩。女眷有的赏赐给王公贵族做妻妾,有的进宫当了奴仆,有的则法外施恩被放出官去。

虽然被释放出宫,但对那些养在深闺、锦衣玉食的女人来说,自由就是死亡。据说,北齐后官的那些女眷,有一部分流落到益州(今四川),靠卖“取灯”(类似于现在的火柴)为生。前尘若梦,梦醒了,她们还得打起精神来,应对这荒景残年。

胡氏这个前朝的太后,也在被遣之列。虽年过四十,但她的姿容不曾萎谢。而她的儿媳穆黄花刚二十出头,正是少盛如花的年纪。婆媳两人一起堕落风尘,胡后更是发出了“为后不如为妓乐”的叹息。在癫狂的醉酒和歌呼中家国仇、离别恨、儿女情,胡氏都不再记得。在这金碧辉煌,张灯结彩的屋宇当中,她名花倾城、踌躇满志地逡巡于自己的疆域,她一笑抵一卒,一颦摧一兵:北齐的江山已经在大周的急攻下瓦解,此刻,让她在这花都里将它寸寸收复。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男人,如今都在她的裙轻颦笑中溃不成军。

人们都希望这女人不得好死,讽刺的是,在正史里,胡后得到了善终。那又有什么关系,怎样死的又有什么关系,一世风情,一世风尘,至此全消。

编辑/赵雪梅

猜你喜欢

樊哙司马迁项羽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猛人樊哙
项羽虞姬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司马迁拒受玉璧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刘邦吃龟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