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2009-04-13唐庆先

黑河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习成绩学困生家庭

唐庆先

“学困生”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方式、方法等不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好转化工作,就必须对“学困生”的成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因素是导致他们成为“学困生”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困生”对待学习往往兴趣不浓,缺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及毅力,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和难点的增多,使他们丧失了迎难而上、奋力追赶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导致学习困难。还有一些学生对教师有成见,存在逆反心理,因此在课堂上故意捣乱,不认真听课,从而变成“学困生”。更有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是在为家长或教师而学习,所以当教师或家长的某些做法令他们不满意时,他们便以故意不学习相要挟,结果沦为“学困生”。

2.学习习惯欠佳。一些“学困生”虽有学习的热情,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致使听课效果不佳,或回家做作业时边看电视边吃零食,导致作业完成情况差。还有的“学困生”经常玩网络游戏玩到很晚才睡觉,影响第二天学习。

3.学习方法不正确。“学困生”一般都采取机械、呆板的学习方法,学习时死记硬背,不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无法形成知识体系。学习方法的不科学、不正确,造成他们认识、理解上的困难,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差。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

1.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学困生”家长,因为忙于生计或壮大自己的事业而整日奔波在外,无暇教育孩子,加上孩子自制力不强,导致他们无心学习。还有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当了老板之后,认为知识再多也不如经商实惠,因而对孩子放任自流,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教育孩子,使孩子认为学习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还有一些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学困生”,监管他们的祖父母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已属不易,更谈不上管理他们的学习了。由于这些“学困生”的父母对他们疏于管教,造成在学习上缺乏耐心、恒心和毅力,学习成绩不好。

2.家庭遭遇变故使孩子心灵受挫。如一些“学困生”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在子女面前吵架,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困生”没有心思学习。此外,由于父母离异、再婚或失去亲人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学困生”,心理压力加大,在这种环境下性格日益孤癖、暴躁,无心学习,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最终成为“学困生”。

3.家长教育方法的不当。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就对孩子拳脚相加,致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部分家长不能科学地认识学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未来深感渺茫,加上有的“学困生”的家庭确实无力承担孩子上学的费用,无形中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一些本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沦为“学困生”。

三、学校及教师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偏差。有些地方为了升学,以成绩论英雄,以学生成绩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就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分类、淘汰,致使处于成绩较低层的“学困生”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对学生的要求也“一刀切”,没有层次性要求,没有照顾到“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

2.教师自身的原因。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不同,致使那些需要理解、消化、记忆时间长的“学困生”,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时间久了便沦为“学困生”:有的教师急功近利,对学生期望过高,对学生估价往往脱离学生真实情况,致使教育方法不当,在教学中只重视学习优中等生,忽视甚至会歧视“学困生”,对那些学习优中等生有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困生”的期望值普遍较低。在不同期望下产生的教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教育态度上的差异,造成了学习机会的不平等。教师对“学困生”的消极期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有些教师不管“学困生”是否已经听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全盘托给“学困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责任编辑付淑霞

猜你喜欢

学习成绩学困生家庭
家庭“煮”夫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