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评价的新认识

2009-04-12武汉市教科院教科所张汉强

成才 2009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目标评价

■武汉市教科院教科所 张汉强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评价的新认识

■武汉市教科院教科所 张汉强

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划分,课程评价一般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决策性评价,主要关注课程的价值,其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第二种类型是研究性评价,在关注课程价值的同时,更重视导致各种结果的内在原因,其主体是课程理论工作者;第三种类型是工作性评价,目的是对正在实施的课程是否达到既定目的和质量要求作出判断,其主体是课程实施者(主要是老师,也包括教研人员)。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第三种类型的评价,可以理解为是对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包括评价观的问题、评价要素的确定与组织以及评价方法的运用。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观

课程的评价观是对课程实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认识和思想倾向,它往往决定着课程评价的要素选择和具体操作。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问题,首先要研究并予以回答的就是评价观问题。

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质是促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增量,其评价就必须关注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的增加程度。对增加程度的评价可以用达成度来衡量,而对体验所内含的“实践性”则必须通过考察“真实过程”来衡量。因此,我们在评价心理健康课程的时候,不仅要评价目标的达成度,还要注重对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评价。

1.目标评价观

目标评价观是以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评价取向的。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具有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三个向度上的统整性。为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目标评价的时候,就要看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在提高认知、产生情感、改善行为方面是不是有了积极的变化。在目标评价观的引领下,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可以从具体目标的设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形式的设计、活动效果的取得等方面进行。目标评价观体现的是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2.过程评价观

如果说目标评价观是建立在课程设计者的预设基础上的话,那么过程评价观就是建立在课程生态基础之上的一种评价取向。凡是学生获得的积极体验的增量,不论其是否与预定目标完全相符,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心理健康课程的过程评价,重点是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和专业表现(态度、语言、组织能力等)、学生的活动反应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过程评价是心理健康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体现的是课程设计者与教师的共同愿景。

(二)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要素

评价要素的确定等同于评价对象的选择。不同的评价观会选择不同的对象进行评价。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观是一种二元评价观念,即目标与过程并重的评价观念。因此,选择评价对象就必须体现这种二元评价观念。

1.基于目标评价观的评价

(1)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按具体化的程度,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水平是相对抽象、陈述较为宽泛的目标,常指培养目标;第二级水平的目标相对具体些,根据某一个体领域和学生的发展状况,用行为目标的形式把宽泛的目标分解得更加具体,一般指课程目标;第三级水平的目标往往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学生的行为结果的明确界定,因此它是课堂教学目标。我们这里讨论的对活动目标的评价,是指对第三级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还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实施以及效果评估。因此,对教学目标的评价是心理健康课程评价的基础。评价教学目标时,必须围绕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或困惑的解决,具有现实针对性;二是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成长历程的预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明天的生活与学习而设定的,具有发展性。

●教学目标必须既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又符合社会规范。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须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其他素质的发展相协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共同提高。不能为了满足学生个体心理的需要,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三个向度。

●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便于评估。符合这一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叙写上应体现四个要素:教学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1)

a.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既包括学生的外显行为,也包括心理体验),不是教师的行为。有的目标表述成“教给学生……”是不妥的。规范的教学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能够……”。书面上可以省略,但思想上应牢记,合适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的。

b.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评估的具体行为。如认识到、体验到、掌握、能够运用等。

c.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对条件的表述有三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辅助手段,如“不用教师提示,能完整说出……”;二是时间的限制,如“在5分钟内,能完成……”;三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课堂讨论时,能说出……”。

d.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能认识三种常见的表情”、“能找到三种恰当而有效的发泄愤怒的方式”等。

(2)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教学内容应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由于目标设定具有层次性,因此,教学内容也应该遵循从认知内容——情感内容——行为内容的层次进行选择和安排。与学科课程有明显差异的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常识(属于知识性内容)和个性化的操作(技能性内容),还包括专门化的活动。也就是说,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就包括对活动开展情况的评价。另外,教学内容还应注意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相适应,教学内容滞后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经验,则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太超前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经验,则学生无法理解教学内容和活动要求。

(3)对教学形式的评价

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开展活动,对教学形式的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2)。

●必要性。活动应依据目标展开,所设计的活动与教学目标如果缺乏一致性,则该活动就无必要。

●适切性。活动设计应符合学生的经验与心理发展水平。

●参与性。活动设计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体验或行为改善。

●持续性。要促成学生从认识、情感、行为的持续发展,活动必须具有次序性、延续性和累加性。

(4)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以学生成长为指标,而且在教师成长方面也要有所反映。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是否通过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具体教学目标,这应结合起始评价进行。起始评价所得的资料既可作为课程设计的参考,又可作为评价课程效果的依据。

●学生能否把知、情、行三个维度上所获得的学习效果统整起来,并促进自我成长。

●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是否形成了积极的兴趣和态度。

●学生是否愿意在课内外都向教师开放自己,寻求问题的解决和自我发展。

●教师是否具有进一步了解、钻研相关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兴趣和行为。

●教师是否在与学生建立的新型人际关系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在行为上能主动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2.基于过程评价观的评价

(1)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活动是否在安全、接纳、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中进行。

●团体成员之间(师生、生生之间)是否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活动过程中是否有广泛、健康的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是否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了(特别是指心理上的关注与参与)活动。

(2)对活动策略的评价

●在活动实施中,教师是否能恰当实施暖心活动、自主探索、体验领悟以及行为训练等教学策略。

●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

(3)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人性观。教师是否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出自己非歧视的人性观,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

●教师态度。教师是否在活动过程中能对学生表现出真诚、信任和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师能否为活动创设、确立并维持一种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使学生能按照活动要求开展热烈而有序的活动(相互分享和自我探索等),进而提高认知水平、获得情感体验、促成行为改善。

●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明确、平和而富有情感。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否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求教师要扮演好团体领导、心理专家、小组成员和好朋友等多重角色,而不是扮演居高临下的训导者角色。

●敏感性与灵活性。教师是否对学生的情感与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并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恰当的分享和指导。

●自我调适能力。教师是否对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能进行有效的调控,能否对学生的挑战和不合作态度(特别是学生对活动的消极态度与行为)进行恰当应对。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方法

心理健康课程所要求的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评价取向,要求评价方法也必须采取二元化的方法。因应目标评价观,可以采取量化的评价方法;因应过程评价观,可以采取质性评价方法。对心理健康课程而言,这两种评价方法不可相互取代,也很难区分主次。在这一原则之下,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特提出观察、课后反思、作品分析等三种评价方法。但应该强调的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应该是对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下以观察法和课后反思法为主,对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观察法(同事观察、录像观察等)

观察法是指由学生和教师以外的第三者对心理健康课进行现场观察,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进行等级评分的过程。

(1)对评价者的建议

●要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思想和要素有基本的了解。心理健康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学科的科学性是由与之对应的科学体系作保证的,其真理性有普遍的社会承认及科学的权威性作基础。而心理健康课程是对学生自身生活和成长中的有关现象进行的探索活动,尽管其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应以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为依据,但它决不是心理学课,不以学习心理学知识为任务。所以,评价者不能将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要求套用于对心理健康课的评价。

●要有一种相对客观、中立的评价视角。评价者并不了解所观察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成长历程,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需求、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缺乏了解。因此,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活动过程和教师行为进行评价。

●要有比较宽阔的观察视野。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更应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行为表现。不仅要注意直接参与活动的学生,也要关注没有直接参与,特别是在心理上参与不够的学生。特别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观察活动的进程,感受教学的活动氛围和师生关系。

(2)评价指标及等级量化示例

2.课后反思法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形式、策略、效果以及活动态度与行为进行的自我检查的过程。

评价指标体系

课后反思有助于明确自己的课程思想和课程理念,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情感,有助于检讨、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有助于领悟活动方法和活动策略,有助于研究和改进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实效。

有效的课后反思应该是在教师理解并掌握了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思想及指标的基础上,将自己每次教学活动之后感受最深的得与失,通过写课后记的形式提出问题、深入思考、提出解决策略的过程。具体操作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反思的焦点

针对活动过程中自己的感受,提出让自己感到困惑或挫败的现象与问题。如教学设计无法吸引学生、教学过程无序、个别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小组讨论长时间沉默、个别学生在情感分享中因受到无意伤害而情感无法控制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反思的焦点。

(2)问题探究

反思的焦点找到后,教师应从环境控制、气氛营造、教师人性观及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学生特异性成长等方面,追寻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与学生访谈、与同事讨论等方式去印证自己对问题确定性的假设。

(3)提出解决设想

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教师应按照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求,尽可能提出多样化的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

(4)制定解决方案并尝试。

通过与同事或专家讨论,从诸多设想中筛选出最切实可行的设想,着手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后续的活动中进行尝试,并及时总结和评价改进的效果。

注释: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P141—142

(2)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目标评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