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强大动力

2009-04-12程汉云

成才 2009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办学职业

■程汉云

改革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强大动力

■程汉云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参与了武汉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十年间亲身见证了我市职业教育的起步和发展,深切体会到改革是各项事业发展的火车头,唯有改革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拨乱反正

1978年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春天。然百业待兴,急缺人才。当时我市教育战线的现状是:由于“文革”的破坏,中专、技校、职业学校几乎被砍光,恢复办学者寥寥无几,且封闭狭小;盲目普及高中,基础薄弱,结构单一,质量低下;每年有五、六万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者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人都要归口父母单位待业培训。如何改变这令人堪忧的困境,“文革”后首任市长黎智提出:要用改革的办法,尽快办一所象样的地方大学(即后来组建的江汉大学);要加快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他还亲自担任该项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下设一个结构改革办公室(简称“结改办”),我在其间工作。

要搞改革就要解放思想。首先,要坚决清除“四人帮”长期在教育战线“左”的思想流毒,切实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尽快改变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单一化的状况。其次,要破除传统办学“驾轻就熟”的保守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思想,迎难而上兴办职业教育。第三,要解除部门办学的“门户之见”,树立面向社会办学的思想,创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模式。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教育改革,召开全市负责干部大会,市长亲自动员,颁发专题文件,运用媒体宣传,指导试点引路,迅速燃起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燎原之势。

改革要借鉴有益经验科学制订改革方案

改革需要有开放的眼光,借鉴中外一切有益经验。“结改办”的同志们认真分析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少奇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历史经验。以1965年为例,武汉地区有中专19所,半工半读技校、职业教育学校97所,普通高中39所。在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人数中,普通高中占36.2%。这种教育结构为我市六十年代中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除研究分析历史经验以外,市教育主管部门还派员赴德国培训,考察研究职业教育成为“经济起飞的翅膀”的经验。又两次组织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较早的辽宁、青岛等地学习取经。重要的是摸清市情现状。在近四个月时间里,我们走访调查市属17个委办局、中央在汉大系统,召开十余个座谈会,共调查走访学校、单位50多个,对象300余人。还设计发展职业教育的多项表格,广泛调查咨询。通过上述工作,大家初步认识到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经过与市有关部门反复协商,形成了我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方案:即从初中毕业生开始分流,将教育部门办的普通高中(特别是一些办学困难)里的1/3改办成职业学校,大力发动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中央在汉大系统自办或改办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半壁江山”;各郊区、县和大型农场要创造条件,兴办或改办一、二所名副其实的农(职)业中学;所有中专、技校要逐步实行“五改”:就是改招高中毕业生恢复为初中毕业生;改招本系统本单位职工子弟为面向社会招生办学;改住读为走读;改全额助学金为以奖学金为主,奖助结合;对毕业生改包分配为择优录用。

从1980年秋季起,用两年时间以多种形式起步,再用三年时间发展,到1985年使我市普通高中招生数与各类职业学校招生数之比达到2:1,到1990年达到1:1,基本建立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后八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完全是按照这个改革蓝图施工的,并提前实现了改革发展目标。

改革要有奋力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

在艰巨的改革任务面前,“结改办”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创办职业教育要有“铜头、铁嘴、飞毛腿、橡皮肚”的精神风格。其意是要敢于碰硬,善于说服,雷厉风行,受得住气,务求实效。他们骑着自行车,跑遍大江南北,足迹遍布全市各区及郊区县边远学校,培养改革积极分子,具体指导办学,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原武昌区堤东街中学是个不起眼的较小中学,该校负责人张光德年轻敢闯,率先开办实用美术班,并逐步壮大,四易其校,现已发展成为已有两千多人规模的第二职业教育中心,成为江南职教的一颗明珠——国家级的示范职业学校。

1980年秋季,一批改革积极分子突破“万事开头难”,与主管工业局、科研所合办5所改革型的职业中专,在城区开办职业学校6所,郊、区县办农(职)业中学3所,共招收学生662名,迈出我市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可贵的第一步。以后每年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个时期读职业学校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和家长的“热门”。

改革中要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办职业教育不能是“无米之炊”。许多学校办起来后纷纷反映缺乏专业课师资,专业教学设备不足,办学经费困难,毕业生出路去向不明等四大难题。这都需要认真研究,逐一寻找对策。缺专业课师资,就采取改(相近学科教师改行)、分(在当年大专毕业生中分配)、聘(在社会上招聘工程师、技师)、培(在江汉大学定向培养)的办法解决。市政府发文号召企业、公司、科研院所支援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设备,许多尘封多年的仪器设备源源不断地捐送到市教委职教科。国家所拨职教专款就定向配备重点职校购买计算机、摄像仪等现代教学设备。办学经费困难就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解决,即原普通中学经费照拨,从教育附加费中划一小块,从每年知青安置费中支持一点,国家职教专款中单列一点,基建维修费中轮流拨一点。

1982年暑期,城区职业学校有6所专业194名学生毕业,得到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当年实行双向选择,绝大多数人被择优录用,分别由市劳动局、人事局办理录用手续。按技术工人录用者免除学徒期,按一级工待遇。财会、幼师等专业毕业生按专业技术人员(或职员)待遇。所有用人指标由市计委负责当年结算。一项用人制度的改革落实,融化了无数块“坚冰”,许多大型企事业单位纷纷要求举办职业学校。市教委还制订了一整套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以切实保障规范办学和培养人才的质量。

灿烂的改革之花必然结出丰硕之果

改革带来我市中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协调发展。1987年9月2日《长江日报》头版报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两只眼睛盯着大学的局面正在改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拥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02所,开设专业160种,在校学生5.3万多人,职高生与在校高中生的比例接近1:1。当年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中学,改办成职业学校后焕发勃勃生机。在一、两年里,培养的学生获得武汉市及中南地区全行业心算、珠算比赛冠军,全国中学生服装设计电视大赛、全省烹饪技术大赛第一名等。东西湖区有名学生在市二职校无线电技术职业班毕业后,回到家乡搞个体家用电器修理,把“哑”了的收音机修响了,把“瞎”了的电视机盘亮了,把“僵”了的冰箱搞活了,深得社区居民的赞赏。

一大批升大学无望的学生,来到职业学校后学得生动活泼。热爱所学专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是他们特有的素质。在人才市场有竞争实力,被录用后很快成为生产、工作(管理)的骨干,为八十年代我市亟待恢复发展兴办的行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局离退休干部处)

责任编辑 张 泉

猜你喜欢

毕业生办学职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