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众化传播时代的新闻教育

2009-04-07鸿

新闻前哨 2009年3期
关键词:通识人才专业

曾 鸿

摘要专业化媒体对于专业化传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对应,新闻教育也必须适应分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作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分众化传播新闻教育改革适应

随着媒体市场的日益细分和与此相对应的媒体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21世纪的大众传媒已进入一个分众化传播的时代。分众化的传媒越来越需要对某一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传媒工作者。传统新闻教育培养的粗放型新闻人才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新闻媒体开始从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招收毕业生,而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在有限的媒体就业市场中,逐步丧失了专业优势和就业空间。

固然。保持自身的学术坚守,是新闻教育不可迷失的专业发展方向,但是,正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系主任帕克斯教授所说:如果新闻系学生在媒体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那就说明新闻教学和课程结构出了毛病。虽然当前的中国新闻教育还未出现在媒体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不足的状况,但是,新闻教育培养的人才如果与市场需求日益脱节,那么,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保持媒体需求与新闻教育自身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应该是传统新闻教育必须作出的反应。毕竟,培养新闻人才,始终是新闻教育需要坚守的方向和宗旨,也是社会发展需要新闻教育的根本原因。

一、分众化传播时代的大众传媒

借鉴国外的媒介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的受众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大众受众时代、细分受众时代、适位受众时代和一对一受众时代。不同的受众时代需要不同的媒介和节目形式与之相对应。目前的中国受众,正处于由大众受众时代向细分受众时代过渡的阶段,媒介从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服务,制作大众化的节目,向对受众有针对性的传播。制作专业化的节目过渡,因而有了都市报的出现、报纸专业化、电视频道专业化等媒介实践的大力推进。大众传媒的发展进入到分众化传播的时代,其表现形式是,媒介市场日益细分,专业化的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如财经类的《21世纪经济报道》、体育类的《体坛周报》、《足球》等等,以及数字电视提供的卫生健康、围棋、靓妆、旅游、时尚等频道的分众化节目。即使依然在进行大众化传播的传媒,其部分节目或栏目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深度也越来越专业化,如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的经济、法制类节目。专业化媒体对于专业化传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对应,新闻教育也必须适应分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作出相应调整。

二、当前新闻教育的反思

目前的新闻教育规模可谓庞大。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60多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人,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达3万多人。然而,新闻媒体并没有因为新闻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大量招收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为了维持媒体报道、经营等各项工作的运转,也为了调整传媒业发展若干年来积累的人才结构单一的状况,媒体逐渐对于相对单一的采、编、播为主的人才失去了兴趣,而越来越倾向于选用兼具节目策划经营、宣传销售、制片管理、市场运作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使在新闻报道领域,具有经济、法制、体育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也更受青睐。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则因为知识结构的不匹配而丧失了竞争优势。这无疑暴露出当前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的问题。新闻教育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放任这种状况持续发展,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局面。因而,有必要对当前的新闻教育作出理性反思。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专业讲授的多是一些新闻传播的采、写、编、评等基础理论课程,专业面较窄,传授的技能也偏少,而且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某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费缺乏等,致使一些学科设置不合理。课程开设不齐全。这不仅不能培养出复合型新闻人才,对于专业化的媒体急需的特色鲜明的“专才式”复合型新闻人才更是无能为力。

即使是对于新闻传播的采、写、编、评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某高校回答学生提问时多次指出,你这个问题属学院派问题。与业界差距太远。原新华社高级记者、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也尖锐地指出:“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许多媒体也普遍感到,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写小而浅的东西还可以,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李响先生更是认为,有些学新闻的学生写的东西空而泛,往往不得要领;甚至一条简单的口播导语都需要编辑修改多遍。

知识结构单一、人才培养口径过专过窄、缺乏实践能力,是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

2通识教育与传播学的引入与新闻专业教育的矛盾。

通识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具备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空间。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大一、大二开展了通识教育,但绝大部分高校并未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真正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与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它是不同院系学科的共同基础课,这样之后的专业教育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更为深入的讲授。但是,我们的通识教育却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太紧密。而通识课程必须在大一、大二完成。新闻学院的专业课都顺延到高年级才能开设。而且必须从基础课程讲起,客观上造成通识教育挤占了专业教育的时间。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新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传播学的课程也越来越多地挤占了新闻学的领地。虽然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把关人”理论等对新闻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两者的培养目标、学习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传统新闻学以培养合格的新闻从业者、以为大众“守望”这个复杂变动的世界为目标。而传播学则重视理论研究。它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广告、公共关系等等,因此传播学服务的最终目标不是广大公众,而是各种利益集团,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新闻媒体的需要。因此,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两者兼顾势必会产生一些矛盾。

3实践平台的不足,使学生无法培养新闻专业优势。

新闻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利用校内校外的新闻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形成新闻专业优势。是实践教育的重点所在。但是,由于近年来的新闻专业大规模扩招。媒体能够提供的

实践平台有限,而新闻院校自身提供的实践平台受到资金投入等限制,在质量与数量上都与媒体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传统新闻教学模式中对于实验课安排的学时较少,学生只能基本或勉强了解实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无法充分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妨碍了专业优势的培养和形成。

4师资结构亟待调整和完善。

调整课程结构,提升教学内容,充分开掘和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都需要新闻专业的教师自身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量新闻专业的教师是从中文等学科转向而来,几乎没有新闻从业的经历,与媒体接触也比较少,不了解业界的最新动向与需求。这类教师讲授史论类的课程尚可,一涉及新闻实务课程,难免纸上谈兵。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在人才引进上着重学历层次,不少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了新闻教育的第一线,但大部分高学历人才从学校到学校的单纯受教育经历,也使他们对于新闻实务课缺乏领悟,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与新闻教育长期缺乏有效的互动,媒体在新闻教育中的作用长期缺位,也是形成目前新闻教学对于新闻业界实践犹如隔岸观火的原因。

三、分众化传播时代新闻教育的调整

1完善课程结构,提升教学内容,培养分众化传播时代的媒体人才。

当前新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分众化传播时代新闻媒体的实践要求,这是新闻教育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课程安排上作出调整,着眼于专业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这也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各高校新闻教育同质化的问题。

具体来说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根据学校的资源优势,合理定位本学院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如财经类大学的新闻院系,可以依靠本校的财经类教学资源优势,通过鼓励学生多选外系的课程,或者攻读双学位等方式,培养具有比较丰富的财经知识的媒体人才。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有这方面的实践,如财经类大学依托经贸专业的资源优势开设财经新闻专业,政法类大学利用法律专业的资源优势开设法制新闻专业。外语类大学利用外语优势开设国际新闻专业,体育类院校利用体育专业资源优势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等等。这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各高校新闻教育同质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是落实真正的通识教育,即能够与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通识教育。新闻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社会及人类境况的透彻把握和深刻领悟,以及由此生发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进而将其内化为专业方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它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整合才能共同促成。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担任爱荷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时,就将新闻学设置于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土壤之上,开设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内容的课程。这也是新闻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向。

第三是适应分众化传播时代的需要,提供专业化的模块教育。当前,媒体对于既熟悉报道领域又精通新闻业务的人才的需求相当迫切,在这类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情况下,他们宁可要熟悉报道领域知识的人才,所以才会出现“媒体不招新闻专业学生”的现象。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在精简新闻专业课程的同时,给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喜爱的报道方向(或报道领域),提供各种相应的选修模块,进行跨学科培养。这种跨学科培养也是美国高校新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如纽约大学的新闻专业下面分出了纽约都市报道、美国国家报道、文化报道和文学批评、金融与经济报道、科技、医疗与环境报道等许多具体的报道方向,他们还和国际事务研究学院合办了拉美与加勒比国际形势报道、法国国际形势报道和近东国际形势报道三个方向的报道专业,以为各类不同需求的媒体输送精通报道领域的新闻人才。这种做法给已进入分众化传播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提供了借鉴。

2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期有效的良性互动。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新闻理论的研究落后于新闻实践,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形态、不拘一格的写作形式、变化无常的媒介市场,都让一些教科书望尘莫及,无法跟上。高校的新闻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媒体实践远远脱节。于是媒体对于高校不屑一顾,而高校则对于变化中的媒体不知所措。

新闻教育固然始终要有自身的坚守,不应该跟着媒体亦步亦趋,但是,如果新闻学院培养的不是适应媒体需求的人才,又如何才能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应对学生就业率等事关新闻专业生存发展的考核呢?所以,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期有效的良性互动,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是高校应该做的事情。这种互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高校教师多与媒体接触,甚至参与媒体实践,以保持专业灵敏度和前沿性,这是走出去的做法;直接从媒体引进高层次人才,如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邵华泽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资深报人范敬宜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也先后聘请业界名记者高钢和新闻官员赵启正担任院长职务等,这是引进来的做法:更多的是,要适应分众化传播时代的需要。就像提供模块教育那样。多提供模块讲座,从业界聘请某些领域的高端人才走进校园办系列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确立专业发展方向。

3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优势。

新闻学院学生的专业优势之一,是在实践教学和实习中可以较多接触媒体,积累相关知识,进入媒体工作后可以快速上手,独立工作。现在,由于高校扩招,媒体提供的实习实践平台日益紧张。新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在分众化传播时代作出的调整和定位,确定适合与本学院合作的媒体,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比如财经类大学的新闻学院。可以与财经媒体或综合媒体的财经类节目(或专栏)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体育类大学的新闻学院。可以与体育媒体或综合媒体的体育类节目(或专栏)共建教学实习基地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确立专业发展方向,逐步积累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优势,也有助于缓解新闻学院的学生一窝蜂涌向同类媒体实习产生的矛盾。

综上所述。新闻教育必须面对分众化传播时代到来的现实。改变原来粗放式的教学模式,找准自己在时代坐标中的定位,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适应媒体所需,而媒体可以从新闻教育中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智力支持,这将是两者的双赢。

猜你喜欢

通识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