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齐梁故里属地

2009-04-05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萧氏武进梁武帝

薛 锋

(常州市政协,江苏 常州 213022)

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古今文献记载和实地考证,早有定论。近年来少数学者提出“齐梁故里丹阳说”,对古籍进行重新诠释,并以地方志书中的记述矛盾作为立论依据,将历史上的南兰陵县由武进县改为今丹阳市,把齐梁萧氏祖居地由“武进县之东城里”改为“今镇江丹阳市东城村”,把齐梁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由南兰陵人即江苏武进人改为江苏丹阳人。对此,笔者重新研读各种古今资料和实证材料,就齐梁故里属地进行了考证。

一、古今文献记载,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

西晋末年,先后发生“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北方民众为避战乱,纷纷南迁。时淮阴令萧整率族人和部属南渡长江,到晋陵武进县东城里定居下来。因侨迁武进县境内的多为山东兰陵县人士,东晋就在武进县界内侨置兰陵郡和兰陵县。刘裕代晋立宋后,凡侨置郡县,均加以“南”名,于是兰陵又名南兰陵,齐梁萧氏自高祖萧整迁居武进县后,又世称南兰陵人。所以历史上的南兰陵县就是武进县,齐梁萧氏的祖居地就是武进县的东城里(今常州西北万绥镇),萧整及其后裔齐梁开国皇帝萧道成、萧衍为南兰陵人,即今江苏常州武进人。

(一)正史的记载

1.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高帝本纪上》记载:“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小讳斗将,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萧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分东海为兰陵郡。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由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版)译称: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是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四世孙,萧何居住在沛,侍中萧彪免官后居住在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东海郡分出兰陵郡。中经朝廷动乱,淮阴令萧整字公齐,过了长江住到晋陵郡武进县的东城里。寓居江南的人,都是在侨居地重起本乡地名,前面加上“南”字,于是萧氏就成为南兰陵兰陵人。

2.唐李延寿撰《南史·齐本纪上》记载:“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姓萧氏,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南兰陵人也。”

《南史·齐本纪上》记载: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改国号为齐,于建元元年秋七月“丁巳,诏南兰陵桑梓本乡,长蠲租布;武进王业所基,给复十年”。《二十四史全译》译称:秋七月丁巳日,诏令南兰陵是家乡故土,长期减免田租布帛,武进是奠基帝王大业的所在,给予免除十年赋税徭役。

《南史·梁本纪上》记载:“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与齐同承淮阴令整。整生皇高祖钅害,位济阴太守。钅害生皇曾祖副子,位州治中从事。副子生皇祖道赐,位南台治书侍御史。道赐生皇考,讳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为始族弟。”

3.唐姚思廉撰《梁书·武帝上》记载:“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皇考讳顺之,齐高帝族弟也。”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下》记载:萧氏为黄帝之后,汉相萧何后裔,至晋“整,字公齐,晋淮阴令,过江居南兰陵武进之东城里”。

《南齐书》讲“萧何居沛”,即今江苏徐州市沛县,萧彪居东海兰陵县即今山东枣庄市峄城东,史称北兰陵。东晋初,萧整率族人及部下渡长江侨居武进县东城里,又称武进县东城。当时侨居武进县境内的多为山东兰陵县人士,于是在武进县侨置南兰陵郡和南兰陵县,萧整及其后裔齐梁萧氏遂为南兰陵兰陵人。《南史》、《梁书》介绍萧衍,是南兰陵中都里人,和齐高帝共同承继淮阴令萧整,萧衍父亲萧顺之,对于齐高帝萧道成算做是最初的族弟,那么萧衍论辈份,是萧道成的族侄。

(二)当代出版的中国历史书和大型辞书的记载

1.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在东晋和南北朝章节中介绍南朝齐、梁开国皇帝时,称“齐高帝(萧道成)侨居南兰陵(江苏武进县)”,“梁武帝(萧衍)也是出自南兰陵”。

2.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五卷)介绍《南齐书》作者时称:“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兰陵(今江苏武进)人,齐豫章王嶷之子,仕梁至吏部尚书、吴兴太守。”在传记《梁武帝》节中介绍:“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萧衍虽出身南朝时王、谢、袁、萧四姓望族之一的萧氏,又相传是汉相国萧何后裔,但据史书记载,其祖先于魏晋时期官位不显,或为地方守令,或为州郡僚佐。其祖父萧道赐,官至刘宋南台治书侍御史,到了父亲萧顺之时,萧氏方有起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两人从小就十分要好,相随左右。萧道成发迹后,萧顺之亦出任其重要僚属”,后封临湘县侯,历位侍中、卫尉、领军将军、丹阳尹,死后赠镇北将军。

3.2003年版中国断代史系列丛书《魏晋南北朝史》(历史学家王仲荦著)在介绍齐高帝萧道成时称:“萧道成,原籍兰陵郡兰陵县(今山东枣庄市峄城东)人。道成高祖萧整,东晋初年南迁江南,东晋在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界内侨置兰陵郡,以后这地区便被称为南兰陵,因此萧氏遂为南兰陵人。”梁武帝“萧衍是齐武帝(萧道成子萧赜)族弟”。

4.《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4月版)在齐高帝萧道成条称:“齐高帝高祖整于东晋初过江,寓晋陵武进(今属江苏)。晋于此地侨置兰陵郡,称南兰陵,故萧氏遂为南兰陵人。”在梁武帝萧衍条称:“梁武帝萧衍,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西北)人。”

5.198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称:齐高帝萧道成“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迁居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梁武帝萧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在介绍萧统后裔、唐初宰相萧瑀时称“祖籍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在“南兰陵”条称“南兰陵,郡名,南朝宋以兰陵郡改名,治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齐并入南琅邪郡”。在“兰陵”条称“古县名,东晋初侨置,治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南朝梁废。东晋、南朝,曾先后为侨兰陵郡及侨南兰陵郡治所。南朝梁改武进县置,治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隋开皇九年并入曲阿县”。(《新唐书·地理志》:武进,唐“武德三年以故兰陵县地置,贞观八年省入晋陵”。)

《辞海》“兰陵”条讲“南朝梁废”,指梁初废侨置(南)兰陵县,改武进县为兰陵县。隋开皇九年将兰陵县并入曲阿县,唐武德三年(一说武德二年)原兰陵县从曲阿县划出,其间30年,重置武进县。到唐贞观八年,武进县并入晋陵县。

6.最新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称:“南兰陵郡:东晋初侨置,治兰陵县(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万绥镇)。南朝宋改名南兰陵郡”。“兰陵县:东晋元帝大兴初侨置,治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万绥镇。”

(三)世界上权威大辞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记载

由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国际中文版,2002年出版),在“梁武帝萧衍”条称:“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中国南朝梁的创建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曾与兄萧懿参与萧鸾(齐明帝)的夺取政权活动,后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500年获悉萧懿在齐朝内乱中被杀,即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502—549年在位。”

(四)萧氏宗谱的记载

1.中国《萧氏族谱》(河南堂)卷一《宗谱派引》讲,萧氏出自微子、大心,至汉萧何曾侄孙萧彪始迁兰陵(山东兰陵,今枣庄峄县东),为兰陵宗派,至“晋时整公为淮阴令,过江居武进县之东城里,遂为南兰陵。齐梁两朝,虽都建康而其宗派仍为兰陵”。在该族谱卷首一《源流世系》称:“萧整,裔长子,字公齐,生于晋帝建兴,时举贤良为淮阴令,因中朝散乱,过江居南兰陵武进之东城里,后因五世孙道成公受宋禅,追尊为高祖,加以王号,祀飨大庙。”

2.中国萧江氏源出江苏武进南兰陵萧氏。唐末朱温篡唐,宰相萧遘的二儿子萧桢,时任唐江南节度使,为保李唐王朝,起兵讨伐朱温,兵败避居篁墩山中(今江西黄山),改姓江,为区别其他江氏,自称“萧江氏”。萧桢改名江桢,为萧江氏始祖。在今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大宗支系图》中,明确记载萧何二十世孙“淮阴令整始过江居武进县之东城里为南兰陵”。

(五)镇江市地方志和常州市地方志的记载

1.《镇江市志》(1993年12月版)在《人物志》中介绍:“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曾参与朝政,死后谥号昭明,故称昭明太子。”

2.宋《咸淳毗陵志》(人物志一)介绍:“(齐)高帝,姓萧氏,讳道成,字绍伯,世居兰陵。自高祖(萧)整寓武进,为南兰陵人。”“(梁)武帝,姓萧氏,讳衍,字叔达,同出兰陵。”《常州市志》(人物志)(1995年版)记载:萧道成“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峄县)。高祖淮阴令萧整避乱过江迁居晋陵武进东城里,时为南兰陵(今常州西北)”。

以上正史、历史书、辞书、宗谱和镇江、常州地方志书等所载,可以表明:齐梁萧氏祖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晋陵武进县东城里在今常州市西北武进区万绥镇;东晋初在武进县界内侨置的是南兰陵郡和兰陵县,兰陵县、南兰陵县就是武进县,武进县是齐梁萧氏“桑梓之乡”、“王业所基”,是齐梁故里;萧道成、萧衍、萧统为南兰陵人,即今常州市武进人。而在以上所引古今文献中,均未见近年出版的《镇江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关于齐梁萧氏“其家族过江世居丹阳”、萧道成“家居曲阿(今丹阳)东城里”、“东晋在今镇江辖市内丹阳境内侨置南兰陵郡”、梁“又改曲阿、武进为兰陵”、“南兰陵县(今丹阳市)”、“武进县之东城里(今镇江丹阳市东城村)”等说法的记载。

二、常州武进有众多齐梁遗存,是齐梁故里的有力佐证

南兰陵萧氏,自萧整居武进开始,历经东晋南朝,有齐梁两代和隋唐两朝的辉煌,其后裔从武进齐梁故里这块土地上繁衍发展和迁徙四方,历代名人辈出,世代兴盛,经久不衰,在今常州武进、镇江丹阳、婺源江湾等地仍留下很多古迹遗存。

常州武进乃齐梁萧氏祖地,齐梁故里万绥一带,虽经唐末朱温反唐、五代十国吴时海盗侵扰和太平天国等几个时期,“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萧氏后裔奔散各地,建筑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在今常州武进地区仍有很多萧氏后裔居住。在清光绪五年《武进阳湖县合志》中以萧(肖)姓冠名的村庄就有8个,还有以梁武帝罗妃命名的罗妃村,在今《武进地名录》中,以萧姓冠名的村庄有12个。梁时武进(兰陵)县有南兰陵镇,元、宋时有千秋乡和万岁镇。明清以来,还有很多萧江氏从江西回迁常州武进居住。根据史志记载和实地考察,在今常州武进的万绥及附近小河、孟河、汤庄、西夏墅、奔牛等地,仍保留很多古迹遗存遗址和历史传说。

(一)万绥齐梁古迹(见1987年版《万绥乡志》)

今常州西北万绥镇,汉时已形成集镇,名阜通镇,又称东城,梁时改称南兰陵镇,宋初改名万岁镇,这里是齐梁萧氏祖居地,宋时为武进县千秋乡,明清时为武进县通江乡,自西晋281年起是历史上武进故城和兰陵故城所在地,现将幸存遗迹和民间传说分述如下。

1.齐高帝萧道成故宅所在地——东城天子路

《南齐书·祥瑞志》记载:“太祖(齐高帝)旧乡有大道,相传秦始皇所经,呼为天子路。”《南史·齐本纪》记载:“高帝以宋元嘉四年丁卯岁生,……旧宅在武进县,宅南有一桑树,擢本三丈,横生四枝,似如华盖,帝年数岁,好戏其下,从兄敬宗曰:‘此木为汝生也。’”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记载:东城天子路在武进县通江乡万岁镇西,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祖宅所在地,东城天子路在武进故城的东城内。民国十八年(1929年)臧励和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天子路在今武进县西北万岁镇西。”据说从现汽车站向西,在西沟桥向北300米的茶场片这一段,即为“东城天子路”。萧道成做了皇帝后,他的祖宅就改为他的家庙,称皇业寺(又称皇基寺),后毁于战火。1983年8月武进县万绥镇上报的《武进县文物普查登记表》中称:“在今万绥镇西北原万绥茶场片,平整土地时挖到城墙砖、井砖,并有开店青龙牌。”这表明在万绥镇一带留有古城遗址。

2.萧道成祖宅——皇业寺

据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古迹》记载,皇业寺在通江乡系齐高帝萧道成的祖宅,初名“王基”,萧道成称帝后改为皇业寺(又称皇基寺),其寺址即在东城天子路,即今万绥镇西,西沟桥至北茶场片处。萧整南徙首先居此。后毁于战火。

3.齐梁陵墓——皇坟

《南齐书·高帝本纪第二》记载:“齐高帝武进泰安陵。”据清道光二十三年《武进阳湖县合志》(坛庙志)记载:“泰安陵在武进县彭山,南齐高帝及昭后刘氏所葬。按南齐书高帝纪云:建元四年窆武进泰安陵即此。”据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记载:齐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在武进县通江乡。在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志》(摭遗志上)记有“誌宝寺南三里许有两小墩,牧者往得古钱文曰大同五铢”。现初查核,在万绥镇的齐梁陵墓有二处,相传齐高帝泰安陵在今万绥孔村之西,现尚存皇坟遗址。清《武进县志》的通江乡地图标有泰安陵名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皇坟处挖掘到杂铜古皿上交政府。在今万绥严桥村北,亦有皇坟遗迹,1975年平整土地,取高填低,未挖多深,即出现金、银、铜物品,孔村东西两个生产队群众挖到紫杂铜二百余斤,因时在“文革”中,遗物惜已不存。

4.梁武帝萧衍祖宅——万岁里

据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记载,万绥的“万岁里”是梁武帝萧衍的祖宅,因萧衍祖宅而得名,在“兰陵古城”南,即现在的北起万绥中心校即原南寺旧址,东至老浦河,南至蒋家巷,西至现在的南北大道上,万绥老街、新市镇、农机厂及油石厂都在其中。萧衍由于笃信佛教,称帝后,于天监七年(508年)把万岁里的故宅“舍宅为寺”。《梁书》称萧衍居南兰陵中都里,中都里是北兰陵中都乡中都里,南兰陵中都里是北名南称,即今万绥镇万岁里。

5.智宝禅寺

智宝禅寺又名“慧炬寺”、“兰陵寺”、“万岁寺”、“南寺”,亦称皇业寺,是梁武帝萧衍故宅所在地。宋《咸淳毗陵志》记载:“智宝禅院,在县北七十里万岁镇,梁武帝旧第,天监七年舍为院,名‘慧炬’。伪吴天祚间重建。太平兴国中改今额。”清光绪十四年《武阳志余》记载:“梁武故宅在阜通镇,天监七年舍为智宝寺。”宋胡苍梧(名珵,字德辉,常州人,登宣和进士,绍兴初召试翰林)有诗云:“六朝烟尘息,千年象教尊,衣冠悲故里,聚落见荒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寺院重建。至清朝后期,又曾重修寺院,因此寺系南朝梁时始建,遂更名“南寺”。今万绥中心校范围内,均属南寺旧址。据里人所知,及今尚存残迹。在中心校大银杏树北五尺,是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房中间一间后进供奉梁武帝(里人称萧梁王)和智宝禅师(里人称誌公和尚)二尊木偶像,解放后被拆毁。东接楼房为六间平房,名“无通庵”,即原来的“慧炬经堂”,原由未婚净女主持,解放后被遣散。中心校南面原有南寺大殿三间,称“金刚殿”,是南寺正门。正门上面有清朝秀才汤冠三撰写的“敕建南寺”门匾残迹(敕字已落)。

6.万岁东岳行宫

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坛庙志)记载:“吾常郡城西北,其乡曰通江,其镇曰万岁,此地为前梁故里也,距郡城八十里,有东岳行宫,创自贞观五年。”万岁东岳行宫又名东岳庙,位于梁武帝祖宅内,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年),尊奉东岳泰山齐仁圣大帝(周灭商后,姜子牙封神时,敕封镇国武成王黄飞虎为五岳之尊,简称东岳大帝),祈求“国泰民安”。历经战火毁坏,叠经修建,至今仍保存大殿、古戏楼、南北两厢等建筑和十几块历代镌刻的石碑,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庙内设有“萧齐祖室”、“萧梁皇室”和“祭祖堂”,供齐梁萧氏海内外族人祭祀祖先。每年东岳大帝生日(三月十八)民众在此举行盛大庙会活动。

7.梁武帝故宅内尚存遗迹——罗妃桥、誌公井

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舆地志)记载:“罗妃桥在阜通镇南,相传梁武帝为罗妃所造,因名。”罗妃桥至今遗迹尚存。相传罗妃本是梁武帝爱妃,尚属贤慧,因梁武帝无端信佛,罗妃劝说无效,遂离京城建康(今南京),居于梁武帝故宅内。从罗妃住处到皇家花园,要经过一座独木桥,因罗妃胆小,萧衍敕命拆独木桥,改建石桥,因名罗妃桥。万绥镇的罗妃桥村,也因此而来。此地原有北长沟,排西部嘉山来洪,现已改道,桥已拆除,但排水道、桥垛遗迹和沟内残石尚存。

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舆地志)记载:“梁武舍宅为智宝寺,池井皆寺中物”,“方井碗池多萧梁遗迹。”清光绪《武阳志余》记载:“誌公井亦在宝誌寺(即智宝寺)内,大旱不竭。”此井因系梁武帝的师傅誌公和尚勘地开挖,故名誌公井。此井是梁武帝故宅吃水用井,井水清澈,味如清泉,大旱不涸,汲取不竭,传说梁时为“方井”,不知何时改为圆井。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旱,饮水困难,周围居民,均依靠誌公井用水。誌公井至今仍存万绥镇农机厂内。

8.梁武帝故宅内湮没未久的遗迹——碗池、龙池

清光绪《武阳志余》记载:“碗池亦在宝誌寺(即智宝寺)内。”该碗池在今万绥油石厂东,传说为梁武帝御用洗碗池,因名碗池。池呈圆形,直径达10米,池中有水无鱼,清澈见底,旱年不涸,冬暖夏凉,水面不生杂草,泡茶解渴,其水甚佳。清时,孟河名医费伯雄和马伯藩等士绅曾派专人前来取水,专为烧泡茶用水。碗池于1969年冬浦河初次改道时被挖废。

龙池在碗池南100多米处(蒋家巷东),在梁武帝萧衍故宅南端,传为龙卷风形成,在1974年冬疏浚浦河时被挖废。

9.萧氏皇家花园——花园里

在今万绥镇新卫生院向西300米,北至西沟桥(已成坝),南至中长沟,近二十余亩的地方,名花园里。相传古为梁武帝萧衍皇家花园,因以得名“花园里”,地名延用至今。在皇家花园内有一个约三亩大的方形水池,水清如镜,现名叫西大池,尚存。传说原萧家花园内建有水阁凉亭,现已无残迹。

10.齐梁古桥——兰陵桥、金鸡桥、凤凰桥

除罗妃桥外,这三座桥,均为齐梁古桥,为古兰陵遗迹。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记载:“兰陵桥一名千秋桥,在万岁东岳庙前,旧志千秋桥、兰陵桥并载。”北宋初年兰陵镇改名万岁镇,兰陵桥被改为千秋桥,含“万岁千秋”之意,南宋在此设千秋乡,因此而得名。传说在兰陵桥下,曾生长过“硃砂半夏”名贵药材。兰陵桥现已与街面铺平,“硃砂半夏”也已绝迹。金鸡桥(在原信用社前)、凤凰桥(在万绥老街北端)均属历史古桥,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中有记载,现已被拆除。

11.万岁街

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舆地志)记载:“万岁街在通江乡即阜通镇,梁武帝故里。”清光绪《武阳志余》记:“万岁街亦梁武故里。”

12.万岁湾

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坛庙志)记载:“万岁湾在齐梁之南兰陵千秋乡。”地在今孟河和万绥之间,因此地出皇帝而得名。此河在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武阳全境图上,通江乡内有万岁湾,西通丹阳,东接孟河、小河入长江。

13.萧整宗庙吉祥寺

在今万绥蔡家村有吉祥寺,这是齐梁皇帝的祖庙,是南兰陵萧氏始祖萧整的宗庙,在庙内仍有古建筑和千年银杏树。

(二)汤庄齐梁萧氏遗迹(见1987年《汤庄桥乡志》)

汤庄镇位于常州市西15公里,在万绥镇东,古今统称武进奔牛地区,东晋南朝时隶属于武进县和兰陵县,在镇区留有很多齐梁萧氏及其后裔的古寺、古墓、古碑、古河、古桥遗迹,此地是“萧氏后裔聚居之所”。因有兰陵沟纵贯其间,古称兰陵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月,才并兰陵、青莲、志仁三乡为汤庄乡。

1.萧氏宗祠

萧氏宗祠又名萧文元祠,位于汤庄镇萧巷村,始建于唐朝,宗祠号“慈健堂”。据考证,这座宗祠面南背北,三进三带,横在宗祠广场门前的是兰陵沟(河)。据萧巷村老人萧培根介绍,他是萧何七十二世孙,这个祠堂是萧氏总祠,在奔牛有萧家塘村,是从萧巷迁出的一个支脉;在嘉山(指丹阳访仙)有萧家村,也建有萧氏宗祠,是宋朝建的,过去每年都要到汤庄来吃祠堂酒。在今宜兴红塔乡有前萧村和后萧村,也是从武进迁去的。新中国建立后,此祠改为萧巷小学,后小学撤并,现成为萧巷村委办公室。

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和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坛庙志)记载:“萧文元颖士祠在兰陵渎。”清高宗时文渊阁大学士、宰相程景伊记曰:“兰陵渎萧氏聚居所也,旧有文元先生祠,千年以来,兴废屡矣,裔孙润克承先志,辟祠宇,置祠田,既请于官得胪于春秋戊祭,因录其事略,求为记,以永诸碑所以敬。”文中所说萧文元即唐著名文学家、常州状元萧颖士,字茂挺,梁武帝八世孙、鄱阳王拻七世孙,谥文元先生。所以萧巷村萧氏宗祠又名萧文元祠。祠堂碑石不见,但清程景伊所撰碑文,仍存道光、光绪武进阳湖两县合志之中。

2.宋故萧崇道墓碑

在汤庄萧巷附近有萧崇道墓,又称萧好古墓,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坛庙志)记载:“池阳通守萧好古墓在武进安善东乡萧巷,誌碣尚存,好古尝尉固陵,奋不顾身,擒张军太余党千群,威撼淮壖,擢通守池阳,总漕宪仓寻,摄本郡民怀吏畏,称誉翕然,晚治新居邗溪东,卒葬于此。”墓在汤庄萧巷,该墓今已为村民平为田,但墓碑尚存,嵌砌在萧氏宗祠壁间(今萧巷小学礼堂),拆墙时,石碑破裂,但碑文尚存,现存1987年出版的《汤庄桥乡志》中。此碑名:“宋故池阳权郡崇道萧公墓志”,立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十月,碑文记述萧崇道生平,曾任庆元府慈溪县令、以乘务郎知平江之常熟县丞、宝庆间通守池阳;并言萧公为齐梁二朝、李唐八萧之南兰陵之裔,“故家南兰陵之北”。

3.兰陵沟(河)、兰陵桥、兰陵乡

汤庄地域因系南兰陵萧氏聚居地,所以历来留存着很多与南兰陵有关的古河、古桥、古兰陵地名。

1)兰陵沟(河)

宋《咸淳毗陵志》卷十五(山水)中记载:“兰陵渎在奔牛镇北五里,齐梁立南兰陵郡,故名。地多萧姓,盖其裔也。”在民国时汤庄桥市镇图标明有两条兰陵沟,解放后叫兰陵河,一条兰陵沟(河),位于汤庄桥镇东,一条在镇西叫西兰陵沟(河),均为南北流向,北与东西向太平横河相通,南接大运河。兰陵沟(河)传为历史上南兰陵东界,至今仍存。

2)兰陵桥

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水道卷称:“兰陵沟……西通孟渎处,跨渎有兰陵桥,盖古木通流。”今桥在汤庄,1982年兰陵桥已改为公路桥。

3)兰陵乡

《汤庄桥乡志》建制沿革中介绍:汤庄镇因兰陵沟贯穿其间,历史上称兰陵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月,并兰陵、青莲、志仁三乡为汤庄乡。

4.龙珠山东岳庙

汤庄镇东北4华里处有龙珠山,与孟城黄山一脉相承,山上建有龙珠山东岳庙,为千年古刹,清乾隆皇帝南巡,循大运河、德胜河,由王下村至此,御书“敕建龙珠山”匾额,并赐免一方赋税,移作香火之资。现尚存碑石一块,缺损甚多,《汤庄桥乡志》仍录存零碎文字可供考证。碑文记有“于宋历元明迄今”,“仅唐以来,四方士民,(下缺多字)庙旧名龙珠山,东建……巍峨县东……”谨按碑文,寺当建于唐或宋代。特别是碑文称该庙“巍峨县东”,殊有考证价值。研究者认为,龙珠山在今常州市西约三十里处,因唐宋时武进县治所已附常州市区内,龙珠山不在县东,则该庙实始建于东晋或南北朝。东晋初侨置兰陵郡和兰陵县,南朝梁时改武进县为兰陵县,县城(县治所)在汤庄镇西之万绥镇,该乡之兰陵沟(河)、兰陵桥实为当时“侨置”及后“土断”(撤除侨置郡县,侨置居民编入当地户籍)之兰陵县东界,与“巍峨县东”语相符。

5.青莲庵古刹

青莲庵坐落在镇中心,后为汤庄桥小学校舍,现尚存石碑《青莲庵碑记》,其碑文中有“故千秋金刹,故苔缠藓,创于前朝,而六代琳宫,仍矢飞于今日也”。以碑文推之,此庵或当建于东晋和齐梁时期。

6.谢应芳《兰陵十景》诗

谢应芳(1296—1392),字子兰,号龟巢,常州武进汤庄镇谢庄人,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吴士争为弟子,德望重于江南”,96岁高龄去世。

谢应芳的故乡奔牛汤庄镇谢庄为东晋和南朝时的兰陵县,是齐梁萧氏聚居地,谢庄之东有兰陵沟,系东晋时侨置兰陵县东界,之南有金牛台(今奔牛镇西),之西有齐梁故里万绥镇。他自述家世诗中有“东谢庄,西谢庄,奔牛东西十里强”字句。他在家乡游览曾作《兰陵十景》诗,尝游奔牛之金牛台,有《登金牛台》和《金牛台送客》诗。《登金牛台》诗云:“六龙城(常州别称六龙城)西吕城(今丹阳东南)东,谁作高台沚水中,奔牛古堰卧两虹,野有蔓草牛无踪。”《金牛台送客》诗云:“清明雨晴花正开,折花送客金牛台,金牛遗迹不复见,但见野马尘埃去复来。台前鹤溪(今武进奔牛白鹤溪)贯洮滆(指金坛洮湖和武进滆湖,洮湖东流武进奔牛南滆湖进太湖),濒湖绿野半如席。台后群山依大江,齐梁故里迷榛棘。登高远望散离忧,超然如在昆仑邱。为问堰头杨柳树,颇尝见有此客否?”诗中洋溢着对奔牛古堰之深厚感情,对白鹤溪近金牛台、武进为“齐梁故地”等,均有考证价值。

(三)奔牛萧氏古迹(见1986年《奔牛乡志》)

1.能仁禅寺

宋《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五)记载:“能仁禅寺,在县西三十里,齐黄门侍郎萧惠开舍宅建,名禅乡,国朝改今额。”元《大德毗陵志》载:能仁禅寺“在奔牛镇之西,旧名‘禅乡’,齐黄门侍郎萧惠开舍宅为之,宋改今名”。萧惠开为南兰陵萧氏“皇舅房”萧思话的长子。萧思话是南朝刘宋朝宰相,是宋初孝懿萧皇后的侄儿,齐高帝萧道成曾受他提携。

能仁禅寺又名能仁铁佛,在奔牛镇西,1958年大炼钢铁时,铁佛被毁,寺殿尚存,改为奔牛茧站。寺后有银杏一株,大有七八人合抱,在今奔牛中学教学大楼前。

2.金牛台

宋《咸淳毗陵志》记载:“金牛台,在县西三十五里,连奔牛镇。”《南史·梁本纪》述其父萧顺之云:萧顺之与齐高帝“少而款狎,尝共登金牛台,见枯骨横道,曰‘文王以来几年矣?当复有掩此者乎!’”言之凛然动色。苏东坡有“卧看古堰横奔牛”之句。谢应芳也有《登金牛台》诗,有“六龙城西吕城东,奔牛古堰卧两虹”、“台后群山卧大江,齐梁故里迷榛棘”之句。

金牛台亦称金牛墩,在奔牛镇西原大运河南,现武进锁厂厂址下,1958年开疏大运河时被挖毁。

3.陈氏书楼

陈氏书楼在奔牛西街坝口,为梁代陈文表教子读书处。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舆地志古迹)记载:“陈氏书楼在武进县安善西乡奔牛镇坝口,梁武帝微时与陈文表读书相善,帝即位后授以官,文表愿还乡教子,敕建陈氏书楼,明洪武时增加修葺,至嘉靖乙卯兵毁,今遗址尚存。”

4.五显灵观庙

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祠庙)记载:“五显灵观庙在奔牛镇后,旧志:郡城河南厢五显王庙。注载有庙在奔牛镇,相传神姓萧,正庙在徽之婺源县。有银杏四株今存其三。”该志中所说的“徽之婺源”即今之江西婺源县,古属徽州。萧江氏源出武进南兰陵萧氏,今婺源江湾为萧江氏祖居地。

《梁书·萧子恪附萧子云传》记载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萧子云,在侯景之乱中,于太清“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间。三年三月,宫城失守,东奔晋陵,馁卒于显灵寺僧房,年六十三”。此晋陵显灵寺,是否指郡城五显王庙,需查证。

(四)孟河古迹(见1986年《孟河乡志》)

1.古兰陵城即孟河城说

孟河又名孟城,位于常州武进的西北部,距常州40公里,西与丹阳接壤,东与小河镇毗邻,南靠万绥镇。城东有黄山,又名九龙山;城西有嘉山,又名龙山。黄山、嘉山蜿蜒两侧,状若游龙,孟城居中若珠,如两龙戏珠,故孟城亦名珠城。

孟城历史悠久,旧为滨江要津,又名河庄,唐筑城后简称孟城,别名珠城。据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记载:在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命开此渎”(最早的孟河)。据民国时《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孟城山在武进西北八十里,俯瞰大江。”《羊士谔记》说,东晋桓温的谋士孟嘉尝隐居于此。《幼学句解》中有“风高九日,孟生落帽于龙山”之句。孟城西有嘉山,原名龙山,后龙山易名为嘉山,河道命名为孟渎(孟河)。相传西汉末或东汉初,西汉名臣杨恽后代梁相贞道为避祸隐居黄山脚下,改为恽姓,为天下恽姓始祖。所以此地古有“嘉黄毓秀,人杰地灵”之誉。

据古志记载,一说晋时的武进故城就在这一带,今孟河龙亭村的前城头、后城头两个自然村,传说是古代的城头,是否此即武进故城旧址?另一说,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和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舆地志》称:“古兰陵城即孟河城。”上述两说,有待考证。

2.九龙禅寺

今孟河镇包括小河、万绥两个镇,为齐梁故地,属南兰陵地域,宋、元时为千秋乡,明清时为通江乡,北临长江,南界运河。孟河、小河沿江有嘉山黄山相连,黄山有九峰,自西向东,山势蜿蜒起伏,犹如九龙浮游云端,故又名九龙山。梁武帝于大同十年(544年)东巡和回乡祭祖,先到曲阿谒建陵,后到故地南兰陵祭祖,然后登黄山游览,俯瞰大江,见其山地形,大有九龙戏水之势。武帝回京(建康)后,即传旨慧炬寺誌公禅师,命他在黄山督造九龙禅寺。此寺后改为梁武帝妻郗氏宗祠。唐魏徵撰修《隋书》中记载:萧梁仿宋、齐制度,“于东城立四亲庙,并妃郗氏而五庙”,九龙禅寺就是郗皇后的宗庙。寺内有供奉梁武帝母亲的“圣母堂”。

梁时始建的九龙禅寺,几经战火,多次修复,清末重建时改名旃檀禅寺,寺内尚存历史学家屠寄于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所撰《黄山旃檀禅寺碑记》全文,文中称“江苏常州武进西北隅,有黄山者,史记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公子读书处,后人因为黄山。至梁代武帝萧衍崇信佛法,礼释志公为国师,造寺兹山,供佛庇僧,名九龙寺。厥山临江绝高,而回九龙之势,故名”。此寺新中国建立后仍称九龙禅寺,现今保存完好,香火旺盛,已成为海内外齐梁萧氏祭祖之地。

3.众多龙地名

孟河有龙山,古为南兰陵地域,是齐梁故地,出两代开国皇帝,梁武帝又在此敕造九龙禅寺,故为龙地,就是出皇帝的地方。所以在孟河镇境内,古今除有九龙禅寺、九龙庵外,还有龙亭乡、龙河乡和九龙村、卧龙村、龙亭村、龙亭桥、龙门港、万岁湾等名称,常州别称龙城亦来源于此。

(五)古镇青城(见1984年《孝都乡志》)

青城在今孝都、小河、万绥之间,是一个古镇。《明一统志·常州府》(古迹)记载:青城“在府西六十里。内有圆坛,高一丈广十亩;又有方坛,高尺许,广七八丈”。萧道成即位后,即以兰陵为汤沐邑,在青城筑圆坛、方坛,为萧齐祭祀之所。北宋时为武进县三大镇(青城、奔牛、万绥)之一,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宋高宗曾帐宿于青城。”素以庙宇寺观著称,有一寺、二殿、三堂、十庙之称。历史上经金兵焚烧和清淮军洗劫而渐荒废。清末秀才张其泽咏诗怀古:“满目青城春草深,十楼九阁何处寻,可怜吴宫晋冠地,唯余白骨瓦砾存。”

历史上青城与孟河、小河、浦河、万绥、西夏墅乡镇等同属千秋乡、通江乡地域,清光绪《武进阳湖县合志》(卷三)在论及武进故城和南兰陵郡故址时,称:“其实阜通镇之即为武进故城;南兰陵故郡与青城之即为小河寨,皆有形可考,岂徒以空言为据哉,长八里。”这里把武进青城到小河寨(即今小河镇,古属孟城之河口)说为南兰陵郡治所故址。

(六)西夏墅城巷之东城巷、西城巷(见1985年《西夏墅乡志》)

西夏墅镇为万绥之东近邻,古属万绥一带,为千秋乡、通江乡地域,古今在镇中有城巷之东城巷、西城巷之名,今为两个自然村。晋时在武进故城阜通镇之东,疑为武进县东城。

以上所列齐梁遗存遗址,仅据常州武进县、乡志书记载,而且限于常州武进西北部万绥镇及周边一带。但至少可以说明几点,第一,从常州西北部汤庄、奔牛、青城到万绥、孟河一带,都是古南兰陵地域,所以宋《咸淳毗陵志》(卷十五山水)才有“兰陵渎在奔牛镇北五里(注:今汤庄,距常州三十里),齐梁立南兰陵郡,故名。萧氏聚居所也”。第二,武进县、兰陵县治所在常州汤庄之西,齐梁时武进县城亦兰陵县城,即在今常州西北部万绥镇一带。所以,始建于东晋南朝的汤庄“龙珠山东岳庙”的唐时碑文中,才有称该庙“巍峨县东”的记载。第三,常州西北万绥一带是齐梁萧氏的祖居地,这一带是出过皇帝的好地方。在封建社会,千秋、万岁、龙城、龙山、龙亭是不可能随便命名和呼叫的,龙是皇帝的象征,从百姓到大臣,私制龙袍都是要被判罪杀头的。在今万绥镇一带自古就有千秋乡、万岁镇、万岁里、万岁湾、万岁寺、天子路、龙山、龙亭等名称和齐梁皇帝祖宅、遗迹及齐梁皇帝活动的历史传说,所以才有梁武帝改武进县为兰陵县,梁敬帝改阜通镇(东城)为南兰陵镇,北宋赵匡胤改南兰陵镇为万岁镇。这些资料可以佐证,武进县东城里在今常州市西北万绥一带,这里是齐梁萧氏的祖居地,是出过皇帝的地方,所以称“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是有实证依据的。

[参考文献]

[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高帝本纪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唐)李延寿.南史·齐本纪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唐)姚思廉.梁书·武帝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4]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6]范文澜.中国通史[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胡乔木,姜椿芳,梅益,等.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1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1]戴均良,白泊.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2]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M].国际中文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3](清)李兆洛纂.武进阳湖县合志[M].道光二十二年(1842).

[14](宋)史大能.咸淳毗陵志[M].(清)赵怀玉,校勘,嘉庆二十五年重刻本.

[15]榖旦.萧氏大成宗谱派引[M]//萧氏族谱(河南堂)卷一,(清)宣统元年(1909).

猜你喜欢

萧氏武进梁武帝
Listing Tables:a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Maths from Image Thinking to Logical Reasoning
立足武进 侨连海外
汉语四声
镇江萧氏家族考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武进甲先生飞澳洲,是夜雨
A new record of the capped langur(Trachypithecus pileatus) in China
武进淹城遗址功能新考
梁武帝出家
萧氏:打造茶界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