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

2009-04-02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美育

李 静

摘要:学校传统的德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把美育引入德育中,正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因为美育较之德育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自觉运用美育原则,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注重情感体验与逻辑思维的结合,用美感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关键词:美育;德育;艺术性;思想性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极大的抵触情绪,认为所谓德育课不过就是讲一些漂亮而无用的空道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的德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便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把美育引入德育中,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无一例外地都开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不可谓不重视,但实际上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学校德育工作还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程度递减。学生越大,思想越复杂,德育工作越难做,这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现象。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他们已经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认识社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他们还不成熟,对社会的看法往往偏激,逆反心理也较强,常常有意无意地排斥一些思想、观念的灌输,所以单一的、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求新的方法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而将美育引入德育的意义也就在此。同时,这也是由美育的目标及其特殊教育效果所决定的。

首先,美育与德育有着本质的联系。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把美育与德育联系起来,首先是因为二者在基本任务及目标归属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美育和德育的作用对象都是人,基本任务都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德育是用先进思想、革命精神来教育人、说服人,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样,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树立崇高的生活目标。一句话,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自我美化,塑造完美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所以,尽管美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范畴,但它们在培养人的觉悟和塑造美好心灵、提高民族素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化与美育熏陶,在这方面,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张“立于礼,成于乐”,指出礼能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能陶冶人的情感。美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而且美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便是这个意思。

其次,美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把美育引入德育工作中,是因为美育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受教育者的接受为前提的,只有在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产生共鸣时,教育才有效果。德育主要是传播伦理道德观念,它注重理性的说教,这种抽象的教育往往难以造成受教育者的心灵震动,从而导致教育效果的减损。而美育则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它不是把一些抽象的观念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中自愿地接受教育,这就恰好弥补了传统德育的不足。青少年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光凭伦理说教、逻辑论证、甚至苦口婆心的耐心教育,都不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必须借助美好感情的陶冶,使之潜移默化,促使他们自觉地提高认识并改正错误。

从审美心理来看,青年的审美感知具有相当的敏锐性和新奇性,这时他们已经开始善于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特别需要从新鲜而美好的事物中获取思维的养料。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社会思潮交替嬗变的过程中,青年总是追随新思想的先锋,而美,也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青年人对美的事物是最容易感知也最善于捕捉的,他们对于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已经能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去把握,同时,已经具有的知识又促使他们带着诗意去感受美。应该说,尽管青少年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美,已经像磁石那样深深地吸引住了青年,使其向往、追求乃至创造。而审美教育就恰好满足了青年人爱美、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他们对美育采取一种接纳的心态,这就使得美育具备了良好的受众情感基础,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和共鸣。加之美育又是通过那些具体存在于大自然、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感性形象,把特殊的哲理、道德、伦理观念转化成审美意识,寓教育于美的形象之中,让人们从简单的外部感受进入深层的审美阶段,不仅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而且还能通过欣赏美得到哲理感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获得对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新思索、新认识。触动情感的认识,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美育较之德育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它是一种在自觉与理性、感知与认识、愉悦与功利中柔和地潜入人的心灵的教育,对丰富人的思想、矫正人的行为和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一方面美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手段,同时又是德育的升华。

既然美育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实现德育与美育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在德育中自觉运用美育原则,用美感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传统的德育之所以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精力过多地花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行为的规范上,忙于把一套套的思想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并强制他们接受,而不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这就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对抗行为。事实上,在德育教学中,对教师所讲的很多道理学生都懂,却不愿接受。这就说明,通过德育正面说理,固然能使学生在理性上分清是非,但不易解决认识与情感接受的矛盾。这时,如果教育者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美育教育方式,因势利导,从情感上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则较易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情接受的和谐一致。

美的教育之所以容易被接受,就在于它体现了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接近性,而美感便是促进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种艺术形式,无不以自己特有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技巧来表现客观事物的美,给人以情绪的感染,通过美感这一中介,影响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情操。黑格尔曾经说,音乐取代不了思想教育,但它却能够“把心灵振奋”。确实,具有高尚思想内容而又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总能渗透人心,激起人们的热情,鼓舞人们的斗志。众所周知,《义勇军进行曲》曾激发了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热潮,对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那首《我的祖国》也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正因为美的形象本身就带有情感性和趣味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某种乐趣,是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同时,美与善又有着天然的联系,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感受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自觉运用美育原则,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注重情感体验与逻辑思维的结合,用美感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美育课,帮助学生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青少年来说,艺术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美,对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陶冶他们的理想情操往往更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足见美的教育力量之强大。众所周知,人的任何思想观念都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在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对美的认识也是如此。尽管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追求,但由于他们缺乏艺术知识,他们的艺术修养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缺乏鉴赏力,所以难免出现美丑不分的现象,误将低级庸俗的东西引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薄弱这一现实,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美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借助正确的审美导向,引导学生摆脱庸俗、低级和不健康的情调,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操,塑造他们的健全理想人格。

积极挖掘美育因素,用美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同时更是一种实践活动。首先要使受教育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健康高尚的艺术熏陶和积极的艺术实践,激发学生对健全人格的向往和追求,用美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品格。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项综合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它与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美育更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显示出其特殊的教育功能。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注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美育因素,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如美化校园、美化居室、进行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等,以多种渠道让学生吸取更多的美的信息,获得美的陶冶。一般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种趋同心理,例如,环境清洁、幽雅,有教养的人就不会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在文明高雅的谈吐面前语言粗俗的人便会自惭形秽。所以,只有把美扩展到学校及至全部社会生活中,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教育者若能在现实生活中注意营造健康的审美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培养美好情操,充分领略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其爱美之心和审美之力,最终达到道德的完善。

总之,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似春雨润物无声,如春风沁人心脾,它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和刻骨铭心的,其效果绝非一般的思想灌输可比。把美育引入德育工作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审美追求中自觉地完成思想和道德的升华。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美育对德育工作的推动作用,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又动之以情,适时开展审美教育,培育健康的审美环境,让美育为德育插上翅膀,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和美好人格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潘懋元. 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N]. 光明日报,1978-12-07.

作者简介:

李静(1970—),女,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思想性艺术性美育
科幻电影评价思想性标准的多维考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美育教师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新时期长篇小说语言、内容结构和思想性的新突破
高中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研究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