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对话能力的前能力培养

2009-03-25章志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书籍中学生习惯

这个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针对本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共11个班级55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语文阅读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发出550份,回收550份,有效率达100%。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深忧。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同学每周的阅读时间少于1小时,也就是说每天阅读的时间不到10分钟,有52%的学生到目前为止阅读过的书籍不到5本,更有20%到目前只阅读过1本书,有28%的学生目前没有阅读过任何一本中国四大名著。调查还显示,有76%的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有83%的学生从来没有订过报刊杂志,即使学校图书馆学生也很少光顾。何况还有部分学校的图书室开同虚设,藏书量还不如街上的小书摊。学生获得阅读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靠高中语文的自读课本或者互相借阅。

在我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一种对话能力。要想具备这种对话能力,需要进行一定量的阅读,进行一定的阅读积累,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我将这几种能力称之为“对话能力的前能力”。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具有这种“前能力”呢?我认为对话能力的前能力最需要培养的是阅读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它主要通过阅读书籍、有计划的阅读活动与走进社会三种途径等来获得。

一、阅读书籍

1、阅读书籍的好处

自由阅读书籍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书籍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阅读好书,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陶治性情,获得启迪,甚至能激起人生的斗志。富兰克林说:“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地补足了我失掉的高等教育。”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2、择书的原则

那么中学生到底该读些什么书籍呢?我认为首先要有所选择,因为不加选择地读书可能不仅一事无成,而且更可能害了自己。总的原则至少有两个:读有益的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3、阅读的范围

要选择好阅读材料。首先要读好语文教材。有一些学生甚至语文教师认为阅读书籍只是读课外书,语文教材差不多没有意思。实际上,现今的语文教材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不少篇目都是名家名作,如《离骚》、《蜀道难》、《长亭道别》、《阿Q正传》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要从语文教材中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

就课外书籍而言,可以读文学名著,历史著作,也可以读哲学经典,天文地理,极为广泛。台湾学者陈品卿曾将中学阶段课外阅读书籍归纳为十二类。a、本国名人传记;b、外国名人传记;c、中国文学名著;d、外国文学名著;e、历史故事;f、古今名人书信;g、社会科学论著;h、自然科学论著;i、学术思想性论著;j、名人札记;k、古今名人言论;l、其他学科论著1。可以看出这个书单内容极为广泛,虽然并不一定十分齐全。

就报刊而言,范围也实在广泛。据我所知,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报纸至少有《语文报》、《中学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指导报》、《语言文字报》、《南方周末》、《文汇报》和《羊城晚报》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杂志更是举不胜举:《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大家》、《收获》、《小说家》、《散文》、《杂文月刊》、《书屋》、《随笔》、《读者》和《咬文嚼字》等。

4、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一般而言,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以下几种:一是坚持每天阅读的习惯。阅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渐见功效。若是平时上学期间,可以读短篇文章;若是寒暑假,可以读大部头的著作。二是养成“三到”的读书习惯。阅读书刊,需要有“三到”的习惯。所谓“三到”是指“眼到”、“手到”、“心到”。“眼到”是指要专心阅读内容;“手到”是指在阅读时适当作圈点批注的习惯,即古人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心到”指在阅读时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三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有时候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需要马上查阅工具书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具备这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就会对自身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帮助。对中学生来说,常用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是养成有计划读书的习惯。读书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由易到难,也不能见异思迁。读书需要一定的计划,要计划好阅读时间、阅读内容与阅读量。五是养成边读边思考、不断质疑的习惯。读书是一个主动、自求的过程,需要边读边思考,更需要从中发现问题,力求自主释疑。这样的读书才会觉得收获很大。

5、有效的方法

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丰富多彩,要因人而异,还要因阅读内容而异。同时这些方法并非泾渭分明,很多时候是交互使用的。一是朗读与诵读:朗读是清晰响亮地将文章念出来。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以及读出情感。诵读与朗读有相似之处,都注重发出声音来读,但诵读更注重吟诵,注重反复体味,因而所花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二是默读:默读指不发声地读。与朗读、诵读而相比较,它适合更广泛的阅读材料。但要注意不要养成用手或笔边指边读的习惯,也不要养成回读习惯。三是泛读:泛读是重在广泛地阅读,强调博览群书。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正是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书记,才有了日后的渊博的学问与傲人的才气。四是精读:精读是指较细致、深入的阅读方法。精读时不仅要读懂字面含义,还要读出其深层含义;不仅要读出局部的含义和联系,还要读出整体的主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五是速读:速读最突出的一点是快速浏览,以把握大意。这种方法需要抓住中心句,或过渡句,或开头句子,或末尾句子。六是比较阅读:为了进一步研究某一类问题,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和相异之处,并进行归结。选用这种方法需要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找出异同点,最后进行归结。

二、阅读活动与走进社会

1、常见的活动形式。

(一)是读书交流会: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一段时间之后,或多或少有些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感受与思考写出来,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他人对所阅读的内容的感受、思考,并将他人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相比较,从而促使自己理解力得以提高。这种形式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了解、进行指导。

(二)是表演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一定的书刊之后,经过一定改编,通过表演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学校组织的文艺节等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这种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是指导型阅读课:就是有计划有具体目标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一种课型,如俄罗斯的课外阅读课。这种阅读课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a、教师的开场白,b、学生发言(讲故事、各种形式的朗读、编成演出形式),c、交换读书心得,d、进行总结和提出下次课外阅读内容的建议。

走进社会,能够增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对世事人情的感悟。

2、走进社会

(一)名人的启示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他曾说过:“对于作家来说,有战争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其实,海明威在中学时代不仅学习好,而且积极参与辩论团,给文学杂志投稿,外出旅行。一战与二战爆发后,他投身于前线。

(二)三种形式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的途径至少有三种。一是社会调查:中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去调查当今社会发展变化,调查当今社会的某一值得关注的问题,调查自己的家乡的概貌,然后进行座谈、交流,并写成调查报告。二是公益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利用双休日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为他们打扫卫生、洗衣服。也可以参加社区的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参加担任临时交警的义务性劳动。这样,在为社会、为他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三是文化之旅与文化寻根:近些年一些大文化散文惹人眼球,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实那是人们走进文化、体悟文化的果实。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文化旅行与寻根活动。比如浙江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绍兴感受咸亨文化、兰亭文化,去嘉兴参观王维国故居、徐志摩之墓等,可以追寻嘉兴的大运河文化等。

参考书目:

1、王涵等.名人名言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谭晓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习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章志德,教师,现居浙江嘉兴。

猜你喜欢

书籍中学生习惯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习惯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上课好习惯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好习惯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