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美文片段赏析

2009-03-20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北国秋色

林 青

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作者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三节“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有孩童似的“朝东细数”的动作?作者为什么要“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展开联想与想象,回答说:作者当时在杭州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为再次饱尝故都的秋色秋味,作者特意不远千里赶到北平,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清晨起来,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的落蕊,让他立刻就感受到浓浓的秋意和秋味。那寥廓旷远、魂牵梦绕的故都的秋的美景,让作者欣喜若狂,忍不住像个孩童似的“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种对秋的近乎狂热的喜爱,与文章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遥相照应,作者简直把故都的秋当做自己深深眷念的恋人,情愿减寿来挽留她,有这种孩童的举动就不足为怪了。

至于为什么要“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呢?学生受到前一个问题的启发,很快就展开了想象:牵牛花是秋天田野随处可见的一种花儿,朴实无华,毫不张扬。细细长长的花茎,喇叭似的花形,有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等颜色。它们在秋风中摇曳生姿,楚楚可怜,容易引发人们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作者尤爱静对着蓝朵,那是因为蓝是冷色调,更饱含秋的意境与姿态,与作者彷徨落寞的心境相契合,同时也与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相照应。

通过艺术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体会到了故都的秋色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已合二为一,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课文倒数第二节写到“南国之秋……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这里用了一连串新鲜奇特的比喻,来说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可初读此句,有的学生忍不住笑出声来,表示很不理解,明明在写秋景秋色,可怎么又扯上了美酒、菜肴、动物呢?这不是离题万里吗?该如何激活这段文字,让学生体味到这串比喻的绝妙之处呢?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作比的前后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再细细体味文字中隐藏的奥秘。很快,学生就找出了第一个比喻前后事物之间的不同:黄酒是江南盛产的一种低度水酒,色淡、味醇,犹如小家碧玉的江南女子;而白干是北方人招待好友的一种高度烈酒,清冽、味浓,好比豪气干云的北方汉子。黄酒虽醇美馥郁,可哪有白干的浓烈威狂更让人沉醉?同样,江南之秋虽温婉多情,可哪有北国之秋的热烈豪放更令人心醉?经此一分析,学生立刻领会到了这新奇比喻的妙处,也更能理解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接下来的三个比喻的分析就容易多了:南方人爱吃的稀饭虽绵软爽口,可哪有北方的馍馍更实在香甜?鲈鱼虽肥嫩鲜美,怎能比得上大蟹的酥脆可口?黄犬虽忠实勤勇,焉能及骆驼的大度宽容?经此一比,北国之秋的无比魅力尽在不言中了。师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所获得的愉悦也是难以形容的。

比是喻存在的前提,喻又为比括宽了意义。这几个比喻,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随着想象的驰骋,我们走进了郁达夫笔下的秋色秋景秋姿秋味中,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看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深、眷念之切。在这里,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林青,江苏镇江技师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北国秋色
山里秋色美
呈坎秋色
江南如今到北国
北国红豆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秋色平平空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