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这边”和“那边”

2009-03-20张桂梅宋成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代词定语状语

张桂梅 宋成吉

“这/那边”是由“这/那”加处所名词“边”发展而来的。“这/那边”产生于晚唐五代,既可用于指示,也可用于称代,但晚唐五代以后,就主要用于称代处所了。那么,到了清代,它们的用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可作为清初语言代表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这/那边”的用法。

(一)“这边”的用法分析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这边”都是用于称代。用于称代时,可以单独称代较近的处所,起限定后面名词或名词短语范围的作用,作定语,有“这边+名词(短语)”和“这边+的+名词(短语)”两种格式,如:

(1)你来把我的这边被掖一掖。

(2)先不过是告那边的奴才;后来渐次告到凤姐“只哄着老太太喜欢了他好就中,作威作福,辖治着琏二爷,调唆二太太,把这边的正经太太倒不放在心上”。

“这边”用于称代处所时,还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和状语。如:

(3)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

(4)宝玉道:“这边同那些浑人吃什么!原是那边,我们两个同老太太吃了来的。”

(5)只听见里面哭声震天,却是贾赦贾琏送贾母到家即过这边来了。

其中,例(3)中的“这边”用作主语,例(4)中的“这边”用作状语,例(5)中的“这边”用作宾语。

另外,“这边”还可以用于人称代词或名词后,使非处所词成为处所词,有“人称代词+这边”和“名词+这边”两种格式。如:

(6)凤姐装着在床上歪着呢,见袭人进来,也笑着站起来,说:“好些了,叫你惦着。怎么这几日不过我们这边坐坐?”

(7)一时候他父子二人等去了,方欲过贾母这边来时,就有芳官等三个的干娘走来。

其中,例(6)属于“人称代词+这边”的格式,其中的“这边”同“我们”一起作宾语;例(7)属于“名词+这边”的格式,其中的“这边”和前面的“贾母”一起作宾语。

(二)“那边”的用法分析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那边”也是都用于称代。用于称代时,可以称代较远的处所,“那边”多为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定语。如:

(8)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

(9)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

“那边”称代处所时,还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如:

(10)凤姐笑道:“不用。那边也离不得我,倒是天天来的好。”

(11)妙玉忙命小丫鬟引他们到那边去坐着歇息吃茶。

(12)那图样没有在太太跟前,还在那边珍大爷那里呢。

(13)黛玉听了,嗤的一声笑道:“你既要在这里,那边去老老实实的坐着,咱们说话儿。”

其中例(10)中的“那边”作主语,(11)中的“那边”用作宾语,(12)中的“那边”用作定语,(13)中的“那边”用作状语。

“那边”还可用于人称代词、名词或方位短语后,使非处所词成为处所词。主要有“人称代词+那边”和“名词+那边”两种格式,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如:

(14)此时王夫人那边热闹非常。

(15)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

(16)凤姐儿见人来了,便不似先前那般泼了,丢下众人,便哭着往贾母那边跑。

(17)他哥哥金文翔,现在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

(18)什么‘清水下杂面你吃我也见的事,各家门,另家户,你有本事,排场你们那边人去。我们这边,你们还早些呢!

其中,例(14)和(16)、(17)属于“名词+那边”的形式,而例(18)属于“代词+那边”的形式,例(15)属“方位短语+那边”的形式。另外,例(14)和(15)中的“王夫人那边”和“架下那边”都是作主语,例(16)中的“贾母那边”作宾语,(17)中的“老太太那边”和(18)中的“你们那边”则作定语。

2.2.3“这边”和“那边”的用法和频率小结

总之,《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这边”和“那边”的用法分析和频率统计如下表所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这边”和“那边”在使用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通过“这边”和“那边”两个词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数量上,两个词出现频率之比约为1:2,明显的不对称,在用法上,“这边”和“那边”在语法功能上是相同的。那么,绝大多数的“这”、“那”两系的指示代词都是“这”系的要在数量上明显多于“那”系的,而这对词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应从《红楼梦》的内容的角度进行考虑,《红楼梦》主要写了荣、宁两府的日常生活,在叙述时又是以荣府为主线,所以,在荣府说宁府的事时多用“那边”;而且,《红楼梦》中多有描写人物群体活动的场景,这样,在描写了一处的状况后要描写另一处的状况时,往往也要用“那边”,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不论是说荣府的事还是描写此处的状况,即作为中心或参照的这一方往往都不必以“这边”来加以交代,除非是为了对举加以强调。正是由于上面两个原因,就使得《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了“这边”少于“那边”的情况。由此,我们设想这种情况应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可以推而广之,即在所有的叙述性和描写性作品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试对唐以来的语料作了调查,结果是“这/遮/者边”与“那边”的出现频率之比也约为1:2(确切数字为1772:3932),这表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

其次,与《红楼梦》以前的用法相比,区别主要体现在:较前代的功能更加完善了,如:“这/那边”用于人称代词或名词后,使非处所词成为处所词的用法在这里出现并大量使用了,如(6)—(7)例和(14)—(18);又如:“这/那边”用于称代时,在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前面有结构助词“的”使用了,如例(2)。

最后,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比,区别主要体现在:1、用于指示时,现代汉语中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前往往要加“的”,而这里却是加“的”与不加“的”两种情况并存,这大概是和此时“这/那边”的词汇化程度不高有关:因为它们的词汇化程度不高,所以使得处所名词“边”的语法特征——名词可以单独位于其他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作定语——得到部分保留,因而形成“这/那边+名词”的形式,而随着“这/那边”词汇化程度的提高,“这/那”与“边”的结合就更紧密了,而“边”与它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结合就相对松散了,这使得在“这/那边”与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插入“的”成为可能;而随着“这/那边”词汇化程度的加强,“边”的名词特征也就不完全了,这样,就要求作为定语标志的结构助词“的”出现在“这/那边”和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于是出现了“这/那边+的+名词”的形式。而《红楼梦》中前八十回中“这/那边+名词”和“这/那边+的+名词”两种形式并存,恰恰说明《红楼梦》那个时代“这/那边”还没有完成词汇化的过程,还处于发展中;到了现代汉语中,“这/那边+的+名词”成为主要形式,说明“这/那边”已基本完成了词汇化的发展过程。2、“这/那边”在现代汉语中往往和介词组成介词短语用作状语,而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它们却常常单独用作状语。这大概是因为此时“这/那边”的词汇化程度较低,所以“这/那边”中还保留有处所名词“边”的语法特征——可以单独作状语,但随着“这/那边”词汇化程度的提高,“这/那”与“边”的结合更加紧密,名词“边”的语法特征也不能完全保留;同时,介词短语越来越发达,作状语的功能越来越明确,这也排挤了名词作状语的功能。这样,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那边”就很少单独用作状语了,多是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如:在这/那边。然而,当“这边”、“那边”对举使用时,它们还是可以单独用作状语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红楼梦》时代,“这/那边”还没有完成词汇化的过程,还处于发展中。

总之,作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一对使用频率为“那”系高于“这”系的指示代词,我们发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特定的语用环境的。而通过与它的现代用法的比较,我们发现《红楼梦》时代的“这/那边”发展还不成熟,还没有完成词汇化的过程。

※注:该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M2006-34)之阶段性成果。

张桂梅,宋成吉,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代词定语状语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代词(一)
代词(二)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状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