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市农科所创新发展经验与做法

2009-03-20吕金仓马卫东吕红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9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科技创新

吕金仓 马卫东 吕红梅

摘要分析和总结了宝鸡市农科所积极转变观念,开拓进取,通过实施“三大战略”,推行“三大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旨在为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科学发展;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364-01

近年来,宝鸡市农科所坚持“科研立所,开发强所,服务当地农业”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项目、人才、联合”三大战略,推行“竞争、奖励、约束”三大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全所在农业科研、示范推广、科技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强化科研工作,加快科技创新

1.1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新品种作为农业科技含量最高的生产要素,是农业增产的重要因素,也是最有效的科技成果。长期以来,宝鸡市农科所一直把新品种选育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攻目标,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秦农142,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适应性广的特点,较对照增产8.5%,现在陕西及黄淮冬麦区5省大范围推广种植,是宝鸡市第1个通过国省双审的品种,受到市政府嘉奖。通过鉴定的秦薯5号、秦薯6号、秦紫薯1号3个甘薯新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填补了陕西省优质专用彩色甘薯品种的空白,已在省内外推广种植4.5万公顷,创经济效益1.1亿元,研究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甘薯诱导开花研究利用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宝鸡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开展的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项目获宝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与西农大联合选育的西杂一号成为我国黄淮麦区第1个正式审定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被评为全省“十五”期间十大农业科技成果之一。

1.2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科研推广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宝鸡市农科所不断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建立了科研教学示范推广基地。与西农大合作开展的杂交小麦系列技术研究项目,制种面积不断扩大,年杂交制种逾200t;开展的“秦薯4号新品种推广”项目,累计推广20万公顷,新增经济效益4.23亿元,获国家农牧渔业三等奖。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选育与推广”项目,累计推广小麦100万公顷,新增产值8.3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的大豆三系杂交制种技术研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通过合作交流,拓展了研究领域,显著提高了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1.3稳步推进科技开发,科技产业化发展迅速

科研是立所之本,开发是强所之路。搞好科研与开发的关系,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根据“上一个项目,出一个成果,兴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结合地区生产实际,经过认真调研,筛选论证,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成立了小麦、薯类、辣椒、油料、秋粮五大科技产业中心,配备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懂营销、会管理的科技干部,组建了科技开发部,申请注册了“宝研”商标,实施产业化开发。繁育的宝研牌系列良种宝椒1号、宝椒2号等销往山西、甘肃、新疆等10多个省市,年实现产值20多万元;每年向生产者提供优质良种逾400t,薯类优质种苗500多万株,研发的红橙紫黄白彩色保健礼品甘薯科技含量高,促进了全省甘薯生产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迈进。目前,各产业中心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产销网络,“宝研”牌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模式基本形成。

2实施“三大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奠实科技创新基础

项目是科技创新的抓手,是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宝鸡市农科所不断转变观念,在国家文件中找项目,从字里行间抓机遇,经多方努力,已成功争取并顺利完成了国家重点地区农科所建设、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农发节水灌溉、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及省市重大科技计划与推广项目20多个。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全所的科研水平,也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2.2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因素,也是创新的关键所在。为了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一是注重引进急需人才。每年从农业大专院校招聘新生充实科研一线队伍。二是注重所内现有人才培养。为不断提高在职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邀请杨凌专家培训业务骨干,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深造,提高业务素质,对参加业务深造的人员每人报销学费5 000~10 000元,全所已有20多人(次)进行了业务深造。三是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在工作、职称评定中,不论资排辈,为青年科技骨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条件,让其主持重点科研项目,使其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成为学科带头人。

2.3实施科教联合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聘请西农大杂交小麦专家张改生教授、薯类专家朱俊光研究员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瑜研究员来所指导工作,在新品种选育研究领域联合攻关,开展的“新型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通过省科技厅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开展的甘薯研究项目选育新品种3个,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科技部授予“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称号,应邀参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获优秀参展项目。

3推行“三大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3.1推行竞争机制

在全所范围内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推行全员招聘,实行竞争上岗,3年大招聘,1年小招聘,完不成岗位目标任务的人员,随时予以解聘。

3.2推行激励机制

全所把成果、业绩等与研究室和个人收入挂钩,具体称为“六奖一挂钩”:一是对科研课题经费改拨为奖,即把课题经费由过去平均拨付改为现行的考核奖励;二是科研成果一有苗头即奖;三是科研项目获市以上成果进行重奖,即科技成果除享受规定奖励外,所里分层次给予再奖励;四是对科技带头人予以重奖,真正体现了知识、成果、人才的价值;五是科技人员发表或获奖的学术论文,按级别、等次分别给予奖励;六是科技人员学习优秀者考核时予以加分或嘉奖。一挂钩,就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效益或有收入的科技开发岗位,实行经济指标和年终奖挂钩,科技开发人员年终超额完成创收任务,考核时优先评为先进,并从纯收入中提取30%进行奖励。

3.3推行约束机制

对科研、开发人员实行岗位、合同、指标三位一体管理,明确责权利,认真兑现奖罚政策。把课题长远目标与年度目标相结合,制定具体的年度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对长期不出成果又无自身效益的课题,经学委会论证后,坚决“下课”,且主持人不得再主持课题,保证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4参考文献

[1] 何艳琴.我国种子企业发展的形势和对策[J].种子世界,2009(6):1-2.

[2] 甄志高.新形势下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9(2):42-44.

[3] 岳德武.浅谈新形式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与开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1):20-21.

[4] 吴林妃,吴敬华,张棋,等.浅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能力提升措施[J].农业科技管理,2009(3):22-25.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科技创新
推动教学秘书工作科学发展之刍议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如何使农村幼儿园教学更加科学发展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