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到灯塔去》中电影手法的运用

2009-03-15桑艳霞

飞天 2009年14期
关键词:班克斯伍尔夫蒙太奇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除了意识流手法之外,她还借用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诗化手法、音乐和绘画的元素、电影手法等。本文将对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电影手法——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方式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一、时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手法,通常指电影镜头的组合、叠加。而意识流小说中蒙太奇的运用指的则是作者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成功地借用了这一技巧,用以揭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

时间蒙太奇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内,人物的意识突破传统的时间概念,自由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蒙太奇是反映人物意识变化和心理感受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可以使人生经历的各个阶段在一个有限的、特定的空间内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而且还能使人物在某一时间的经历同其在另一时间内的经历交错重叠,显示出人物意识的多元化与立体感。

时间在《到灯塔去》中起了重要作用。事实上,小说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伍尔夫对时间的具有想象力的处理。对于伍尔夫来讲,时间不是由钟表测得,而主要是情感上的经历。时间对人物来讲可能过得飞快,也可能非常缓慢,这与他们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时间可以压缩或延伸,压缩至现在的一个事件,或延伸至过去一个或几个阶段的回忆。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更加注重心理时间,表现出对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巧妙运用。从这一点来说,她主要运用了电影中的时间蒙太奇。

莉丽是《到灯塔去》中的一个主要人物, 她在揭示拉姆齐夫人的内心世界及贯穿整个故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呈现她的意识活动时, 伍尔夫就运用了时间蒙太奇技巧, 整个第三部分第五章全部是莉丽的意识活动。莉丽的思绪如同大海的波涛, 在现在和过去之间有规律地来回穿梭, 眼前的客观景象和过去的回忆交织在一起, 最后停留在共同点——拉姆齐夫人身上。过去的一切象征性地再现, 给予她启示, 使得她解决了困惑已久的难题。实际上, 整个第三部分都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尽管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 但读者能时刻感到她的存在。因为她仍然活在拉姆齐先生、孩子及莉丽的心中,她的品格如同灯塔的光芒, 永远照耀着人们。阅读第三部分, 读者感到又回到了十年前的那个傍晚。因此, 通过莉丽、拉姆齐先生及其他人对过去的回忆, 伍尔夫巧妙地把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 使整部小说浑然一体, 达到对比和匀称的审美效果。

在这部小说中, 将来这一时间概念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作为一种叙述手法, 而且作为意识活动的一个内容, 影响着人物的刻画。伍尔夫非常注重将来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拉姆齐一家及莉丽对将来都有畏惧心理, 因为人们无法预料、更无法决定将来。

“现在有必要把一切都往前推进一步。走到门槛上,她逗留了片刻,回首向餐厅望了一眼,当她还在注目凝视之时,刚才的景象正在渐渐消失;当她移动身躯、挽住敏泰的手臂离开餐厅之际,它改变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她回过头去瞥了最后一眼,知道刚才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了。”

这一段体现了拉姆齐夫人对现在的流连忘返,她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即代表着将来的来临,而她对将来又心存畏惧。

二、多视角叙述方式

由谁来叙述故事,或者通过谁的视角把故事呈现给读者,是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进行加工处理,然而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造成了一种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把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采用多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角度的变化不仅十分频繁,而且各视角之间——叙述者和人物之间,不同人物之间,作者和叙述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使得读者不能轻易地辨别出不同的视角。下面是第一部第十七章中的一段(为方便分析, 我们在适当的地方加上数字):1 .“这是大大的成功,”2.班克斯先生暂时放下手中的刀叉说道。3.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4.它美味可口、酥嫩无比, 烹调得十全十美。5.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 他问她。6.她是位了不起的女人。7.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 又重新恢复了。8.她意识到这一点。

上段中的第一句和传统的作品毫无区别, 因为1是直接引语, 2是全知全能作者的描述, 而3却突然转换成拉姆齐夫人的视角: 因为她想取悦班克斯先生,所以非常关心他对食物的态度。4换成班克斯先生的视角,表现他对食物的态度。5虽然没有引号, 但显然是班克斯先生对拉姆齐夫人的发问。6 是以直接内心独白展现的班克斯先生的意识。7使我们又回到拉姆齐夫人的思绪。最后一句8是全知全能作者的视角。这里的视角转换可简单地描述为: 全知全能作者——拉姆奇夫人——班克斯先生——拉姆齐夫人——全知全能作者。此段虽短, 但足以使我们了解在《到灯塔去》中视角的频繁转换。

由于视角的转换缺乏规律性, 许多读者在阅读时, 往往感到迷惑不解, 不知所云。但反复阅读之后, 细心的读者能够发现伍尔夫在转换视角时, 还是提供了一些信息的。这些辨别不同叙述者的信息主要是以下几种:第一, 人物特定的习惯用语, 这种习惯用语和某个特定人物紧密相连。比如拉姆齐夫人多次使用“毕竟”这个词, 它既恰当地反映出拉姆齐夫人的心态, 也为读者巧妙地做出暗示。第二,伍尔夫在叙述人物的意识活动时, 经常使用“他(她) 心想”, “他(她)思索”,“他(她) 喃喃自语”等短语, 用于提醒读者。例如:他马上就会问她:“我们将要到灯塔去吗?”她就不得不回答:“不,明天不去;你爸爸说不能去。”幸亏玛德蕾特进来找他们了,她匆匆忙忙的脚步声,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当玛德蕾特抱他出去的时候,他继续回首凝视,她肯定他心里在思忖,咱们明天不会到灯塔去了;她想,他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件事情。

在创作中,伍尔夫还使用其他手段来提醒读者视角的转换, 这些手段包括标点符号、现在分词短语以及插入语的使用等等。例如:是的,这太令人惋惜了,班克斯先生说,他目送拉姆齐先生离开。(莉丽曾经说过,拉姆齐先生使她吃惊——他喜怒无常,情绪的变化如此突然。)是的,班克斯先生说,拉姆齐的举动异乎寻常,实在令人惋惜……如果你认为卡莱尔是人类伟大的导师之一,他的行为就太令人惋惜了。莉丽惭愧地说,从她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起,直到现在,她还没看过卡莱尔的作品。这一段中,“班克斯先生说”及“莉丽惭愧地说”等插入语的使用,及时地提醒读者阅读时进行视角的转换。

由此可以看出,蒙太奇手法使人物在时间和空间里自由穿梭,展现出人物心理和意识的流动;多视角叙述方式弥补了单一人物聚焦的不足,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伍尔夫巧妙地把电影手法运用到小说中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到灯塔去[M].马爱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4.

[2]伍厚恺.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09.

[3]李森.评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 [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2000,(1).

[4]董晓航.意识流、诗意化与音乐性——论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艺术[D].吉林:吉林大学,2004,04.

(作者简介:桑艳霞,德州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班克斯伍尔夫蒙太奇
错位蒙太奇
班克斯 挡住球王的男人
没人见过班克斯
脱欧大金主,也陷“通俄门”
蒙太奇:小学古诗教学“入境”策略探微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与伍尔夫相遇
斑克斯大展登陆伦敦
电视新闻是否需要“蒙太奇”?
《少林雄风》拒绝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