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是否需要“蒙太奇”?

2009-07-23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2期
关键词:蒙太奇电视新闻手法

袁 辉

近日重温央视的《大史记·分家在十月》,用编导的眼光审视,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智慧,它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典型的杂耍蒙太奇作品来解读。也因此引出一段公案,那就是:电视新闻是否需要蒙太奇?

电视新闻需要蒙太奇

蒙太奇(Montage)是源于法语的音译外来语,建筑学术语,本义为“构成、装配”。它最早被延伸使用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广为运用。在电影艺术中,蒙太奇就是指把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借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创作手法。

长期以来,关于蒙太奇在电视新闻领域的使用有颇多争议,其原委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1蒙太奇作为一种电影艺术手法,移植于电视新闻创作领域,引起一部分人的担心,他们认为电影毕竟更加强调虚构、更为艺术化,电视则更倾向于逼真再现,蒙太奇的使用有损于电视节目的真实性;2从研究和使用的历史来看,大量运用蒙太奇的作品,既可能伤害电视观众对节目内容现场时空性的把握,又有限制观众对节目内容解读自由的嫌疑;3从电视新闻工作制播效率的角度看,大量的后期制作延长了节目制作的时间,影响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有人依此提出电视作品的“无剪辑”创作流程,更有人借此提出电视新闻最好“拿来就用”,“无需蒙太奇”。

认为蒙太奇是“非”现实的,这种观念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就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过异议,他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电影唯有如此才是“现实主义”的。他的这种观点被后来许多反对电视使用蒙太奇者奉为圭臬,唯恐越雷池一步。

诚然,在保证影片时空连续的同时回归观众会带来更多的真实感和现场性,可是,长镜头的滥用也会导致影像作品画面表现的呆板和无关过渡场景的大量存在,破坏了节目的洗练表达和节奏韵律。另一方面,只是为了追求现实主义的目的就有意地大量使用长镜头,这种做法,严格地说更接近于“自然主义”,但影像艺术,无论是电影、绘画、雕塑、摄影、电视等作品,从来都不只是自然主义的,有镜头或画面选择的地方就有表达,有表达就难免体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借此否定蒙太奇,则无异于否定创作和否定表达本身。实践也充分证明,蒙太奇只是一种创作和表达的手法,若认为取消或根本抑制蒙太奇的使用就能提高电视节目的真实性,既不可行也不可取,解决不了电视节目内容失真的问题。

“无剪辑新闻”更不是反对蒙太奇使用的一个正当理由,反而应该被看作是灵活使用蒙太奇的一种新的尝试。无剪辑新闻制作观念的提出,其初衷主要是希望影像记者在采制新闻素材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后期制播意识,提高素材采集的集中度和可用性,这样一来,为后期编辑和播出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节约了制播成本。由此观之,“无剪辑新闻”并没有明确反对蒙太奇的使用,也可以解释为,原本在后期节目制作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这里不是被取消了,而是被提前贯彻于素材采制过程中了,并且更直接地影响到了摄制者的摄录意识和摄录行为。如果说“无剪辑新闻”在反对什么的话,它反对的是低效率的制播流程,而绝不是作为影像创作基础手法的蒙太奇。

因此,担心蒙太奇的使用会有损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考虑就显得没有充分依据了。况且,在影视领域中,不使用蒙太奇的作品却显得凤毛麟角。

电视新闻需要什么样的蒙太奇

蒙太奇,简单地说,就是对影像(包括·声音)的剪辑与组合。所以,在电视新闻制作领域,我们需要认识到,蒙太奇既是一种制作手法和工作模式,又是一种表达技巧和思维方式。

首先,作为制作手法和工作模式的蒙太奇,它现身于影像制备工作的诸过程。电视新闻同样是用镜头或画面语言作为主要工作对象的,从影像的采集、制作到发布,从一个作品的构思、制备到发行,表达主题、选取材料、组合节目要素,无不需要考虑编选、剪辑,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蒙太奇(编辑)的过程。没有取舍的使用对节目素材都是不尊重的。同时,不仅要顾及在影像方面使用蒙太奇,尤其要把蒙太奇的技法运用意思渗透到声音编辑和音画组合领域,为节目赢得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所以,具备高超的蒙太奇制作水平,是提高电视节目可视性的基本前提,是贯穿于电视节目制作全过程的基本工作内容,不应规避,反该强化。电视新闻制作也不例外。

其次,蒙太奇可以用于叙事,成为电视节目结构要素的组织手段,也可以作为表情达意的直接手法,用于凸显主题、渲染气氛、揭示哲理。作为蒙太奇的运用,组合绝不是简单的拼凑,所以表达也不可能是没有技巧的叠加或接续。在算术范围内,“1+1”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内,其答案就必然是多样的,诸如:<1;=1;=2;>2。同时,这种,组合后的结果具体指向何种答案,也必须服从现实表达的需要,也就是说,高明的组合,按算术的视角来看,要做到“不大不小、刚刚好”。另外,面对同一个事实,人们的意愿有各自表达的自由,所以会出现莫衷一是;同样的素材,不同的编导能够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节目,这是作品丰富多彩的必然选择。媒体的责任在于满足受众多样化的节目需求,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是媒体运作的大忌。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不能灵活地使用蒙太奇,不能制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不能满足受众多层次、多角度的接受需要,无异于自掘坟墓。因此,使用蒙太奇,用好蒙太奇,提高自己运用蒙太奇的技巧,才是电视新闻创作者的不二选择。

最后,蒙太奇更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严格地说,影像制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艺术活动中的思维活动都可以划归为形象思维。例如,在文学艺术中,马致远的《秋思》就是“类”蒙太奇技法的杰出代表,作者选取景物典型、铺垫渲染厚重,以至于在曲终之际只用“断肠”二字就把整个作品的主题和表达意图凸显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往往着墨不多-,形象可感,结论又自明,表达效果上也自能撼人心魄。回顾全曲,前部使用的蒙太奇的列景手法功不可没。影像制作从中可以汲取可贵的营养。同时,现实也一再提醒我们:新闻,其本质应该被认为是“表达的艺术”而不是“真实的科学”;事实虽然只有一个,观点却会层出不穷(新闻的卖点正在于此);为一方奉为真理的东西又往往会被另一方“污”为捏造。那么,意欲在一次采访中穷尽事实、在一则新闻报道里谋得所谓的“共识”,显然背离于新闻运作的规律,也有违受众的真实意愿,更没有顾及新闻作为表达艺术的基本思维特征。

由此观之,编导的思想立场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与否没有直接关联,蒙太奇不会直接损害作品的真实性,反而会增强其丰富性、艺术性和感染力。所以电视新闻应大胆地使用蒙太奇。

电视新闻使用蒙太奇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电视新闻领域使用蒙太奇,要解决的关键之处是“用好”和“用活”的问题,反对和质疑的矛头也往往对准的是“滥用”和“误用”。

电视新闻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蒙太奇的运用也不会是“千人一面”的。素材丰富、时间跨度小、传播要求迅速的新闻作品,如街谈巷议、股市风云等内容,其可贵之处往往在于“原汁原味”,“无剪辑”或简单剪辑完全可以满足新闻制播的需要,蒙太奇的使用就自然表现为大量运用“自然拼接”和“硬过渡”,没有太多编辑痕迹和较高的技法要求;题材重要、内容涵盖广泛、时间跨度大的新闻作品,如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年终专稿等新闻内容,既要有权威的文字、数据,又要结合复杂多样的影像画面,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就是对编导的考验,其中的画面调度、音画衔接、图表字幕演示等,无不需要做到“细微之处见真功”,做到多而不乱、紧而不赶,实属不易。

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电视新闻中的蒙太奇运用,就是要充分发挥视频媒介的优势特征,使得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和思维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做到融为一体又“自成一派”,解决好这一问题尤为重要。粗陋的电视新闻作品,其共性无非是信息量小、主旨含糊,典型的失败表现为画面缺失或以音解画。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树立蒙太奇的思维意识,把画面语言和声音对象作为各自独立的信道对待,将作品主题作为融合使用它们的唯一归宿,这样的蒙太奇作品才会可能是上乘之作。比如需要表现一个地区的经济成就,画外音诵读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性文字,画面看到的是在建的楼宇、繁忙的交通、明丽的田园、交织的人群、丰富的商品,这样的电视新闻作品,不仅有看头、有听头,更有想头,也是蒙太奇运用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总之,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地使用蒙太奇,用好用足蒙太奇,提升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可听性和“可想性”,真正做到让观众“喜闻”又“乐见”,这是摆在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基本任务。

猜你喜欢

蒙太奇电视新闻手法
错位蒙太奇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