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因论看“5.12"地震短信强语言模因现象

2009-03-02

关键词:模因同构短信

李 萍

关键词:“5·12”地震短信;强语言模因;模因复制;语用功能

摘要:强语言模因是语言强模因中最活跃、最流行的模因。强语言模因现象在“5·12”地震短信中引人注目,而不同信息同型类推传递是“5·12”地震短信强语言模因复制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使地震短信传递信息、劝告安慰、减小压力、促进群体归属的语用功能得以强化和美化。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5-0015-05

一、引言

(一)模因

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Dawkins指出:文化领域中存在一种复制因子,叫做模因(meme)。模因是指“被模仿的东西”,任何东西只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它就可以算作是模因。所以,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均有可能成为模因。他认为:模因文化单位包括曲调旋律、观念、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建房屋、器具制造等…。“模因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它们应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自从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传输阶段显得更为重要”。模仿是模因传递的主要方式,“模仿是对模因最大限度的维持的复制,同化、被同化的有关话语应是同向的,同化作用是显性的。”一般说来,成功的模因复制具有三个特点:复制的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久性(10ngevity)。徐盛桓教授还将模因的特性总结为:有复制能力、有延续性、有继承性、有变异性。

(二)语言模因和强语言模音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所以有‘语言模因(1inguistic memes)之说。语言的任何部分(词语、句段、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语言模因是模因集合中的重要成员。语言模因论指出:模因复制的前提是要有可复制的对象。“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作为一种模因,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与传播是分不开的。”且“语言模因主要有两种复制方式,即复制与类推。”其中,复制可以再细分为:单体复制和复合体复制式;而类推则是指言语者在原有模因的基础上通过类推的形式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的复制方式。

强语言模因(strong linguistic meme)是语言模因中最活跃、最流行的模因。由于“语言模因的传播也是一种语用策略的体现,言语人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话语目的,刻意地对已出现的语言形式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根据模因的传播范围和持续时间,模因一般被划分为强模因和弱模因”。因此强语言模因就是那些因具有强大生命力而流传下来,经过不断的复制传播且不断完善、发展,被广泛复制并在一定时期内得以持续传播的语言模因。其复制因子复制精确、散布广泛、复制持久,一般具有“保真”、“多产”和“持久”几个特点。“语言作为模因,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在使用过程中能否得到认同,从而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而得到广泛复制和传播的模因一般是强势模因,它们的使用会产生明显的修辞效应,从而刷新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使人难忘,并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加以仿效。”而那些随着时空变化,快速被人所淡忘的语言模因,我们称之为弱语言模因。在不同的历史文化阶段、不同的言语社团,强语言模因可以成为弱语言模因,反之亦然。

二、“5·12”地震短信中的强语言模因复制

(一)“5·12"地震短信

短信这一特殊言语表达方式是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言语发展的结果。2000年以来,短信制作在中国飞速发展。“手机短信制作者利用汉语丰富复杂的意义蕴含和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通过修辞手段,突破、超越旧的语言系统、代码的规定与限制,挖掘出新的符号与符号关系,创造语言新的意义,为语言的表意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5·12"地震流行短信(后简称短信)是指在四川“5·12"特大地震及余震期间发布、转发、流传的,与地震及余震主题有关的短信。短信在2008年5月下旬达到高峰,流行周期大致为两个月;短信内容带有强烈的时期、地区印记,折射出特殊语用背景下的大众心理;短信传播与地震及余震的社会环境、大众心态密切相关。按发布的主体,短信可划分为政府、部门发布和个体发布的短信。其传播载体主要是手机、大小灵通、网络、报刊以及电子邮件等;其主要语用功能为传递信息、劝告安慰、减小压力、促进群体归属等;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幽默、复制力强、流传度高、流传时间持久等。

(二)短信中的强语言模因

由于短信的产生与地震及余震的社会环境、大众心态密切相关,因此,短信作者在编写短信时,往往将四川大众所熟悉的流行网络语言、广告语、口号、流行歌曲歌词、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口语,尤其是四川地区家喻户晓的市井流行语、方言和地方文化习语等作为模因母体加以复制、类推,使它们成为新的模因变体。这些新的模因变体由于契合灾区大众的心理需求,因而得以广泛流传。部分强语言模因变体的言语内涵的多义性让短信言语交际者得到由相似联想产生的与地震新语境相关的浮现意义,因此促成了短信语用功能效果的强化和美化,并受到广大短信言语交际者的欢迎和复制传播。而其“保真”、“多产”和“持久”的传递特点,又使这些强语言模因变体成为新的强语言模因。例如“余震”一词已经成为一个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复制并泛化使用的强语言模因。“这种不断扩展到整个群体的自我复制过程,正是模因的进化现象,也是语言的传播过程和发展过程。”

(三)短信强语言模因复制方式

短信中的强语言模因复制方式同样可分为复制与类推两种,复制与类推的具体方式又分为“基因型”复制和“表现型”复制。“基因型”复制特征为相同信息异型传递,即同质异构;“表现型”复制特征为不同信息同型传递,即同构异质。“表现型”这类复制方式在短信中最活跃,尤其是典型的“仿此拟彼”手段的使用,使短信更加生动、幽默、朗朗上口、似曾相识,它们在大众中被广为复制,有效发挥了短信传递信息、劝告安慰、减小压力、促进群体归属的语用功能。

1,“基因型”复制

“信息内容是模仿传播的主体,但形式上却五花八门。基因型语言模因的传播特征是直接套用或相同的信息以异型传递,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具体划分为:相同的信息直接复制套用传递,即“直接套用”复制;相同的信息、表达形式不同的类推模仿,即“变化移用”复制。

(1)“直接套用”复制

这类“直接套用”复制不改动任何语言信息内容,而是通过直接模仿的方式复制和传递语言强模因。“使用各种引文、口号、经典台词、转述别人的

话语、交谈中引用名言、警句等等,都是直接套用。”人们在地震短信中就引用了人们熟悉和赞赏的语句,使受传者闻之倍感亲切、温馨。例如:“成都麻将的最新规定是:不准打512,不准打血战到底,不准打刮风下雨,不准打推倒胡。”

(2)“变化移用”复制

“变化移用”复制是指相同的信息内容以异形传递、反复指称的模仿。“变化移用”的对象是短信言语交际者耳熟能详的熟语语言强模因。短信作者根据需要,通过增词扩展、剪切、重构等手段,将所指基本信息内容以各种方式来自我复制和传播,一般为纵向复制和传播。例如:“强震余震多变换,不要慌,不要怕,辣妹的生活更美好。”在短信中对年轻女子的称呼从以前的“小妹儿”、“小姐”、“靓妹儿”、“美女”,变化为“美眉”、“MM”、“辣妹”就是这样一种复制。

“基因型”复制这类短信并不是“5·12”地震流行短信的主体。

2,“表现型”复制

“模因变异从本质上可以说就是意义的变异,虽然有些模因在形式上并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但其意义很可能因语言使用者的表达需要而发生变异。”“表现型模因指语言的形式嵌入不同信息内容而予以复制、传播的模因。它们的特征是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是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型模因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变动原来的语言信息或其中的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内容。”表现型语言强模因复制中纵向复制与横向复制并存,横向复制最为流行。在复制过程中,语言强模因以相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场合,让短信接收者产生一种同形联想。复制方式以“仿此拟彼”手法为主,而“仿”的对象以汉字的多音、多义、形似字词,双关、夸张、仿拟、隐喻、双关、反讽、悖论、戏谑等修辞手法,散文、诗词、民谣、谚语、流行歌曲、对联、公文、顺口溜、笑话等语篇结构为复制模因母体。

“表现型”复制又可细分为:同构同音异义复制和同构异音异义复制

例(1):“余震虽不断,万事已打结。”(同构同音异义复制)

“万事已大吉”与“万事已打结”前后两者同构同音,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表达了灾区人的乐观精神。

例(2):“成都,一座绝不使用手机震动功能的城市。”

“成都,一座拒绝裸睡的城市。”

“成都,一座洗手间备有瓶装水和巧克力的城市。”

“成都,一座洗澡和人厕速度飞快的城市。”

“成都,一座家家有倒立啤酒瓶的城市。”

“成都,一座人均帐篷拥有量全国第一的城市。”(同构异音异义复制)

这类模因复制是短信中最引人注目、流传度最高、流传范围最广、流传时间最持久的一类“表现型”复制。短信作者在短信制作时,采用的是“仿此拟彼”同构类推手法。同构类推包括修辞学上的parody(嘲弄式仿拟),主要是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而复制出一种具有新内容的模因变体。“当新模因与记忆中已有的模因相关联或一致时,该新模因易于获取原有模因的支持,甚至与这些原有的模因结合成为复合模因,从而达到被人大脑同化的目的。”仿拟句由于保留了模因母体的形式,更容易被复制者认同和传播。短信作者正是巧妙地复制了大众所熟悉的流行语形式和结构,保持了模因母体的言语结构和语法结构的相对稳定,并加入与地震有关的内容,从而衍生出更多结构相同但内容各异、使用场合也完全不同的模因复合体。这种模因复合体具有高度的能产性,也使言语交际者更容易记住短信并相互复制传递。由于此类短信中强语言模因复制十分契合地震期间大众的心理减压需求,因而很快成为地震期间最受欢迎的短信。

(四)地震短信语用功能得到提升

“5·12”地震期间短信利用一些现代中国社会流行语、歌曲和四川市井文化流行语等强语言模因充当模因母体而进行了同构类推,强语言模因复制手段使短信传递信息、劝告安慰、减小压力、促进群体归属的语用功能得以强化和美化。

1,更能生动地传递信息

“5·12”地震期间的短信是作者在流传度广、具有比较固定语言结构的强语言模因基础上创新变异复制出来的。在复制过程中,短信一方面保持耳熟能详的模因母体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又稍加改动换上新的词语赋予新的话语内涵意义,从而达到理想的语用传播效果,构成新的具有极强“传染”力的模因变体,使短信得以快速从一个宿主传到另一个宿主,最后达到快速、生动、悦耳、悦目地传递信息的语用目的。例如,根据四川人言语社团强语言模因所制造的短信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震不死人晃死人,晃不死人吓死人,吓不死人困死人,困不死人累死人,累不死人跑死人,到最后,地震不来急死人。”

2,能幽默地劝告安慰大众

“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词本身不但是行动,它还可能催生新的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语词具有说服功能和暗示与引发联想的本质特征,它可能会使接收者在输入语词的基础上形成心理表征,并依据该心理表征对现存心理空间进行修改、糅合或离析,甚至把旧的心理空间删除,构筑出新的心理空间,催生出符合说话人意图的行动。”强语言模因复制手段在短信中的成功利用,使短信更加幽默,话语更加生动、有说服力。特别是具有四川地方文化色彩的强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更使短信拥有地区特色,更加契合地震期间四川大众的特定心理,能帮助大众放松心情、坦然面对地震灾害并勇敢生存下去。这例模仿对联结构的短信就是如此:“上联:小震不用跑;下联:大震跑不了;横批:不跑。”

3,能轻松释放大众心理压力

在强语言模因基础上,一些短信作者巧妙地类推出新的模因变体,用以描述灾区人坚强、幽默、乐观的一面,让短信读者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达到帮助灾区大众释放因地震、余震造成的心理紧张和压力。例如:“删除昨天的惊恐,确定今天的平安,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忐忑。粘贴愉快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的笑容。”

4,强化群体归属感

谢朝群、何自然曾指出:“许多时候语境早已内嵌于语言模因之中。语言模因具有自己的语境。”部分短信制作者为了得到短信语用目标对象所属言语社团的心理认同而故意选择复制与该言语社团认知和心理取向趋同的强语言模因,旨在突出语言模因内嵌的语境规约意义,强化模因宿主的群体归属感。这类强语言模因复制使读者对内嵌于地震短信中的地方文化语境产生相似联想,短信由此产生属于该言语社团才能意会的幽默语用效果。如“麻将文化”是四川市井文化的一个标记,成都人打麻将时爱说:“不准……”一些短信就利用了四川言语社团中的强语言模因(麻将语境言语方式)进行同构异音异义复制,使短信在四川大众中引起很大的共鸣,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如前面提到的“成都麻将的最新规定是:不准打512,不准打血战到底,不准打刮风下雨,不准胡推倒胡”就是如此。而不属于四川言语社团的短信读者是很难体会该短信中的幽默和微妙心理的。

三、结语

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短信中的强语言模因复制反映了短信语言模因制造者对地震灾区言语社团所熟悉的语言模因的成功利用:耳熟能详的社会流行语言、歌曲和市井话语等语言模因被当作短信的模因母体进行类推变异复制和传递,实现了短信生动、幽默、轻松传递信息、劝告安慰、减小压力、促进读者言语社团归属感的语用目的。短信快速繁殖、变异、延续和继承,形成了又一个不容忽视的语言模因现象。

(责任编辑:杨珊)

猜你喜欢

模因同构短信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道歉短信
代发短信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