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9-02-12金雪萍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中学生

金雪萍

〔摘要〕为了解当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者随机选取了广东省东莞市1679名中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学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不同性别中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独生与否、高中生与职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学业成绩、家庭经济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关键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17-03

近年来,市民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提高市民的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研究者对中学生幸福感状况却关注得较少。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情感逐渐丰富,内心体验变得细腻微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经常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因此了解中学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培养他们快乐、幸福的心态,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程序

1.被试取样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广东省东莞市3所普通中学、2所职业中学的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679份,回收1623份(回收率99.67%),其中有效问卷1535份(有效回收率91.42%)。

2.研究工具

采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和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研究者自编了背景资料问卷,用于收集学生的年龄、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等级评定。

3.问卷施测

被试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同一时间进行集体施测。被试做完问卷后现场收回。

4.统计工具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的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全部被试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分为7级选项中的4.39,居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表明大多数中学生对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此结果可能是因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支持。再加上近些年我国政府在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生活质量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以各种法律的形式切实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权益。

2.不同性别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见表2-1),男女生在生活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正性情感得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负性情感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这些差异反映出女生由于多疑、敏感、细腻的心理特点,使她们更容易夸大对内部失调如沮丧、焦虑等的评价,因而更容易体验到负性情感。

表2-1 不同性别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比较

***p<0.001

3.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比较

结果见表2-2 ,从变化趋势来看,主观幸福感在初一、初二时最高,初三开始下降,一直下降到高二,之后保持平稳。正性情感在六个年级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在高二时差异开始明显。负性情感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初二较低,之后逐渐升高,到高二时不再上升,与高三时相同。

原因可能是:在初一、高一,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减小,对新的环境有新鲜感;初二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生活,学习压力还不是很大,人际关系相对协调;到了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加大,容易心理紧张;到高二后,学生又开始面临高考压力,直到高三压力是最大的,所以会有这样变化趋势。

表2-2 不同年级中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p<0.05,**p<0.01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3),独生子女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也越多,但在负性情感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并没有达到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独生子女有足够的机会得到家长的关爱,其家庭为其成长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心理支持。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父母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就多,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感就强,总体幸福感就高。相反,父母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孩子体验到的幸福感则较少。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一般较非独生子女的好,因而独生子女的幸福感更强。

表2-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p<0.05,***p<0.001

5.高中生与职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

该统计结果表明,高中生与职中生相比,高中生对生活的满意感更高,但与此同时,他们所体验到的负性情感也更高,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与职中生没有显著的差别。高中生学习压力大,经常面对学习困惑;但高中生有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其前途相对职中生来说光明得多。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可能使高中生获得的关心、支持与鼓励更多。

表2-4 高中生与职中生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p<0.01,***p<0.001

6.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该统计结果表明,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所感受到的生活满意度越多,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也越多,所体验到的负性情感越少。因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能否有效处理学习这一主要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体验的强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由于有积极主动的应对能力,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理,从而促进学习效率提高,使自信心增强,体验到了一系列积极的情绪情感,由此增强了主观幸福感体验。

表2-5 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p<0.001

7.家庭经济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该统计结果表明,经济压力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越少,所体验到的负性情感越多,但所感受到的正性情感并不随经济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结果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有更多的优越感,家庭能满足其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且中学生在经济方面很依赖家庭,当有些中学生不能正确处理或面对家庭贫困问题时,就会使其消极情感体验增强,所以本研究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

表2-6 家庭经济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p<0.001

三、对策与建议

要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以及中学生本人作出努力。

(一)建构教师的幸福生活

东莞的中学现在很多都是寄宿学校,这使得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很多,所以要想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学校应先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尊重与赏识。尊重是教师的第一需要,首先是校长要注意维护教师的人格尊严,对教师要充分信任。其次,现在“赏识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其实教师的工作同样需要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学校更应以尊重与赏识的眼光看待、评价老师们的工作效果。

2.促进专业成长。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使教师享受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幸福。

3.丰富精神生活。丰富教师的文体生活,能使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调整,能营造宽松有序的工作环境,优化教师之间的关系,提高集体凝聚力。

(二)学校应把学生幸福作为教育管理的着力点

1.关注学生精神的幸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学生物质上并不缺乏,但他们的心灵经常感到空虚、迷茫,所以学校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特别是和谐的人际文化。在学校,特别是寄宿学校,与中学生接触亲密的人是同学。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若随时能得到同学的帮助与鼓励,将有助于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甚至消除。所以学校可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多样、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建设和谐健康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支持作用。在组织、举行这些活动过程中,其实也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舞台,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提高其生活的满意度。同时中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还要学会悦纳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学会喜欢自己和相信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学习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主动开放自我,克服交往心理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收获友谊,为自己创设和谐稳定的人际网络。

2.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

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学习成绩与主观幸福感有高度相关。因而学校可开设一些心理课程或举办相关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其提高学习技巧,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幸福感。

(三)家长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大多数人认为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小孩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也更多。这个结果可能说明独生子女所在的家庭环境较优越,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文化素质较高,更为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多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注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因此,提高中学生的幸福感,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学校除了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外,还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如举办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一个学期可根据学校实际搞一两次亲子活动,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促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每学期的开家长会的形式应灵活多样,真正达到召开家长会的目的。

(四)社会或社区多创造条件,提高青少年的幸福感

社区可多组织一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东莞现在很多居住小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也有小孩玩耍的地方,而提供给青少年的大多只有篮球场、游泳池、乒乓球馆。可见,青少年活动的形式或相关设施是比较单调的,不能足够调动青少年的参与性。特别是放假期间,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会呆在家里睡觉、打游戏,他们常觉得假期生活很无聊、生活不充实。而职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可能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这就需要社会提供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对他们的能力用积极眼光对待,从而使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逐步走向社会。

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造就幸福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郑雪,严标宾,丘林,张兴贵著.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9~66.

[3] 左占伟,石岩.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6).

[4] 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2,10(1):16.

[5] 严标宾,郑雪,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21(4):46~50.

[6] 杨宏飞. 301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测评[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5):322.

[7] 谢旭兰,陈旭.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策[J].教育探索,2006,2:82~84.

[8] 高峰.关于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5B.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电邮:hijxp@yahoo.com.cn)

编辑/舒 娟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