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去的戈登

2009-02-05

文史月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太平军戈登李鸿章

王 翔

戈登是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与屠夫,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这样叙述戈登的结局:“恶贯满盈的戈登在喀土穆被苏丹起义军打死。”如果时光倒退100年,在晚清的历史里,戈登是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功臣”,授提督衔,赐黄马褂、孔雀花翎,死后清庭专门派人去吊唁。英国人眼中的戈登则是“英雄中的英雄”,维多利亚时代的“楷模”,死后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他家中慰问。

戈登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极有争议的人物。

戈登1833年出生于伦敦,军校毕业后进入英国皇家陆军,开始了军旅生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于1860年到达天津,由于来得晚,错过了大沽、张家湾和八里桥等重要战役,只赶上了火烧圆明园。他在日记中强烈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不满:“洗劫之后纵火,以最野蛮的方式毁坏这些最宝贵的财产……每一个人都发疯一般地抢劫。”战争结束以后,戈登随英法联军在北京驻扎了一年多。

1860年,李秀成在大破江南大营后,连克常州、无锡和苏州,兵锋直指上海。为了守住上海这座“冒险家的天堂”,在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下,美国人华尔成立了一支由西方人和中国人共同组成的“洋枪队”来对抗太平军。1862年9月,华尔在对慈溪的攻击中阵亡,美国人白奇文继任常胜军统领。白奇文一上任就和李鸿章关系搞僵,并与清将程学启闹出不少矛盾。特别可笑的是,为了士兵的饷银问题,白奇文竟然带了一队士兵从松江冲到上海泰记,抢走一大批银子。李鸿章以帝国官员名义,下令白齐文“走人”,因为从名义上讲,“常胜军”是大清帝国的“常胜军”。最终,英国政府下令让英国皇家陆路工程兵出身的戈登上校接管“常胜军”,于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遇出现在30岁的戈登面前。

戈登上任后,很快用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征服了常胜军。戈登治军公正严明,军纪严肃。接任不久,白齐文留在常胜军中的数十名美国教官开始闹事,扬言要枪毙中国士兵,炮轰英法教官。戈登赶到,查问带头者是谁,无人理睬。戈登厉声说,若不交出策动者,他将在每5名美国教官中揪出一个枪毙。美国佬挥拳咆哮,戈登箭步上前,攫住一个吵得最凶的班长,下令卫兵把此人当场枪决,哗变立马平息!此事给了李鸿章深刻印象。

戈登虽然严厉,但通情达理,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决不强求士兵去做。为了鼓舞士气,行军时戈登走在队伍的前面,除了一支手杖并不携带任何武器。部队行军时常遭到伏击,戈登每次都安然无恙,很快被部下敬为神灵。

此时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在苏南一线分散兵力,固守星罗棋布的据点,这些要塞堡垒对付寻常的绿营乡勇绰绰有余,但在“常胜军”和淮军新式的火炮面前则不堪一击。1863年5月,“常胜军”攻克太仓,4个月后兵临苏州城下。此时,戈登与淮军高级将领李鸿章等人产生了矛盾。由于戈登禁止“常胜军”攻陷城池后大肆掳掠,就必须保证充足的军费来源。李鸿章供应淮军已是捉襟见肘,时常拖欠“常胜军”的军饷,试图迫使“常胜军”通过劫掠自给自足。不想戈登坚持原则,绝不松懈军纪。戈登数次向李鸿章索要军饷未果,火冒三丈,公开指责李鸿章和淮军将领营私舞弊,截流“常胜军”的军费。李鸿章在日记中写道:“(戈登)有不少缺点,他心高气傲,脾气暴躁,没完没了地要钱……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只不过较难相处。”

两人最终因为“苏州杀降”而决裂。1863年10月,“常胜军”和淮军开始围攻苏州。在“常胜军”和清军的强大压力下,太平军的纳王郜永宽同淮军将领程学启定下降约,戈登居间做保,因为双方都认为戈登最讲信用。没料到,太平军向清军投降仅仅4天后,李鸿章就以纳王等人不剃头、持械以及怕他们诈降为由,把太平军纳王等8人当场拿下砍了头。

根据李鸿章的记录,杀降当天上午戈登被调往昆山,因而并不在场。事实上,戈登自己的备忘录记载,他杀降时仍在苏州,只是被入城的淮军以保护他的安全为由软禁了1个小时,而降将们就在这段时间被砍了头。关于这一事件,当时上海、香港、伦敦的报纸均作了连篇累牍的报道,但其中很多是谣传,比如说戈登手执左轮手枪,要击毙李鸿章,就实无其事。事实上,被利用了的戈登在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立即率领“常胜军”返回昆山,拒不参战,并向英国驻上海军方打了报告,要求逮捕李鸿章,以灭绝信义的罪名把他撤职查办,并把苏州交还给太平军!

李鸿章则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一方面向朝廷表功,戈登赫然位列程学启之后,接着重赏“常胜军”白银6万两,其中1万两奖给戈登;另一方面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国使团去函,解释苏州杀降的前因后果,强调杀降纯粹是中方的决定,和戈登无关。不久朝廷的赏赐下来,戈登被封提督,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清政府还仿照西方式样给戈登制作了一枚巨大的纯金奖章。

戈登拒绝接受1万两白银的赏金,在英国公使的规劝下,接受了清政府的嘉奖。戈登回到英国以后,将纯金奖章熔掉捐给了慈善机构,只保留了黄马褂。这件黄马褂至今依然存放于英国的戈登纪念馆。

1864年3月,戈登终于抛弃前嫌,面见李鸿章商议战事,两人都避而不谈“苏州杀降”一事。接下来,戈登继续率领“常胜军”参与对太平军的作战。金坛一战,他本人腿部中弹受伤,在养伤期间,他给远在伦敦的母亲写了一封信:“我想,如果我能活下来,圣诞节之前应该能回家。我承受的损失惊人,100名军官伤亡48人,3500名士兵伤亡了1000人。不要说我脾气倔强,但我真是不在乎提升或荣誉。我知道,当我离开中国时,我会和来时一样穷。但是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数十万人的生命能够得救,我就心满意足了。”戈登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证明他这封信确实不是在唱高调。

5月,常州城破,太平天国在苏南最后的军事重镇陷落。常州攻克以后,“常胜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太平天国真正占有的大城市只有南京,曾氏兄弟不可能让外国人参与攻占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城市,分湘军之功劳。李鸿章方面,更觉“常胜军”的军饷开支浩大,就与英国政府协商解散“常胜军”。戈登接到命令后,没有丝毫犹豫,他决定以休假为由返回英国。辞职时,他向英国以及清朝政府建议,一定要在发放大笔赏金后及时解散“常胜军”,以免士兵因缺饷闹事。1864年6月,“常胜军”的3000多军官和士兵得到赏金,全军解散,武器归公。而戈登本人,也获清政府赐封“提督”以示荣宠。

临行前,戈登满怀深情地向中国同僚赠言:“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教练,当可转弱为强。”又说:“中国海军利於守,船炮之制,大不如小。”这些预言后来都一一实现。

1879年,中国驻俄公使崇厚未经清政府批准,同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把新疆的伊犁“让”给俄国。消息传来,朝野大哗。翰林院中以张之洞为首的清流上书朝廷,力主撕毁条约,内惩崇厚,外拒俄夷。诸疆臣中左宗棠倾向主战派,李鸿章力主通过外交斡旋争取修订条约。主战派意见在朝廷成为主流,一时间中俄之间战云密布。双方争持不下,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把时任英国驻苏丹总督的“老朋友”戈登请到北京来参加廷议,想利用他的声望说服各主战大臣,争取和平解决中俄争端。

1880年7月,戈登在阔别中国16年以后,再次来华。戈登深知中国武力不济,建议迁就俄罗斯,以维护大局。此时戈登虽然已经47岁,但依然心直口快。在和主战派大臣们会面时,戈登说了一席话,让旁边的译员惊恐不安,拒绝翻译。戈登于是拿出一本字典,翻到某一页,将他想说的词指给大家看—— “愚蠢”二字赫然。慈禧经过庭议,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将崇厚治罪,派驻英公使曾纪泽赴俄修约。曾纪泽经过艰苦谈判,同俄国签订《中俄改订条约》,终于使伊犁等地和平回归中国版图。

就在这年,苏丹爆发马赫迪起义,它在很多方面都酷似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运动领袖马赫迪和洪秀全一样,以宗教改革者的身份领导人民起义,最后建立王权统治。起义军在短短3年间就席卷了苏丹全境,直扑首府喀土穆。英国政府惊惶之余,把1879年已经回国的戈登再次任命为苏丹总督,让因为支持爱尔兰独立而在英国国内饱受排挤的他重回喀土穆,以求力挽颓势。

1884年2月,戈登重返苏丹。仅仅过了1个月,马赫迪10万大军团团包围了喀土穆。马赫迪起义军并非仁义之师,在喀土穆周边地区大肆抢掠屠戮,引起了喀土穆市民极大恐慌。戈登在被困期间完全有机会逃离危险,但他没有脱逃,他要尽保护当地居民的责任。戈登在给他姐姐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我非常快乐,感谢上帝,我已经尽力履行了我的责任。”经过数月浴血战斗,缺食少兵的喀土穆被马赫迪的伊斯兰军攻陷,戈登勃勃不屈,在总督府持刀力战。最终,数百根伊斯兰长矛,把这位昔日威风赫赫的“常胜军”统领钉在了苏丹的红土地上。

现在的苏丹总统府,就是当年戈登对苏丹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总督府。这是一座三层宫殿式白色建筑,内外戒备森严,士兵们荷枪实弹。在一楼大厅一个侧门入口处的白墙上,钉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查尔斯·乔治·戈登死于1885年1月26日。

(责编 张静涵)

猜你喜欢

太平军戈登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徐继畬视野中的太平军在山西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孩子和爸爸
无冕之王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