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对话.写作

2009-01-27洪国成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枝条例题文本

洪国成

阅读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需要;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所幸我们如今的学校不缺少书本,学生也天天在“阅读”。也许我们的生活还不够开放,阅读就像一扇智慧之窗,为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也许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阅读就像一只广角镜,可以让我们身居陋室而能洞悉世界;也许我们的思维还不够活泼,阅读就像一把火炬,可以点燃我们思想的光芒。

温家宝总理也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2009年世界读书日的讲话)但读什么、怎样读,怎样通过读书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

由于诸多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阅读”依然是课堂教学的“大块头”,占据着教学的绝对空间。但作文教学(某种意义上应是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的教学)毫无疑问也应贯穿语文教学始终,于是读写结合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下面就从对话的角度,谈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实例。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课本无外乎是个例子

语文教学如同数学,课文就是例题,例题具有典范性,但仅仅掌握例题是不够的。这里所说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写作的指导,如:本文好在哪里,它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迪?

《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位的春天。本人认为“思维的流畅性”(陈军《作文价值论》)在该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在此文读写结合中,学生训练价值就可以放在“思维的流畅性”上。例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文章对春花的描写有点有面,有实有虚,有静有动,有近有远,有低有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的画面。

如果仿照此文写一些秋花、冬叶也未尝不可。笔者却更愿意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流畅性”。围绕一个点,有层次地表现一个画面,条理清晰自然。

如某同学写作文常常觉得无话可写,《奇特的车祸》一文中他这样写道:“街道的尽头突然传来一声刺耳的碰撞声,两辆相向而行的自行车纠缠在一起,然后重重地摔倒在地。”下面该怎样写?我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春花”的写法,努力做到思维的流畅:花的繁盛——围观人的聚拢;花的色彩——围观者的七嘴八舌;花的甜香一想象车祸双方的战争;蜂飞蝶舞一当事人衣服破了、车子坏了、个别地方渗血了;野花遍地——围观者喧闹躁动。这样整篇文章的框架就竖起来了。该同学后来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笔锋一转再写这微型车祸的当事人竟然手拉手站了起来,彼此提醒以后“小心些”,然后各自离开,把旁观的好事者扔在了身后。通过一件生活中的小摩擦的顺利解决,表现了宽容、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立意新颖、深刻。该同学第一次将作文写到了800字,而且血肉丰满、思维流畅。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心

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数学,课文不仅仅是例题,还是渗透对人生、对社会独特见解的思想教材。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心。但不同的人谈心后的体会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说的“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交流合作,如: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它给了我们怎样的不同的教益?

教学《社戏》一文时,敏感的学生发现众多的资料对人物的分析只谈双喜等农家子弟,而不涉及读过书的“我”。偏偏读过书的“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知道哭闹,解决问题的是农家子弟;读过书的“我”在发现社戏的无聊时“努力的看着”,农家少年跳骂中显得是那样的率真。鲁迅先生似乎并不在意这个问题,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在煮罗汉豆的柴火中,他老人家正在享受自由与风景呢。但他作为一个智者,显然是尊重生活的,于是有意无意地为我们设置了一个论题:是什么使得书生“百无一用”?也许这就是“形象大于思想”吧。于是我请学生回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读《故乡》《孔乙己》,给学生一周时间,自己研究读书的“人”存在哪些问题,要求撰写一篇500-1500字的小论文。学生们组织了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后来学生的论文交上来了,是大家合作完成的。学生短短的论文是稚嫩的,但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交融,在完成研究目标的过程中做到了彼此联合。学生主动获得教师学习策略、方法、资料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亲合;学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见解主张传达出来,虚心接受同伴的认识和看法,在合作中加强学生间的信任与亲合,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合作意识在研究中相应而生。

在此例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学生训练价值就可以放在“思维的递进性”(陈军《作文价值论》)上。不仅认识了文本本意,也体悟到生活道理:原来读书使人上进,读死书也会让人僵化。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虽然相较于数学而言,更偏重于形象思维,但抽象思维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对客观事件的分析中自然流露出人们的主观倾向。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应成为培育思想者的摇篮。前面所说的“对话”其实都离不开“与文本的对话”,这里所说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侧重于反思与争鸣,如作者(或编者或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唯一正确的吗?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标杆选文,曾与2000年高考作文不期而遇。我想教学本文以及《创造性思想录》在读写结合方面的训练价值就是“思维的变通性”(陈军《作文价值论》)。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例如《滥竽充数》的故事,一般人都认为寓言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其实,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就是另一番境界。我让同学设身处地,想一想故事各方的“责任”写一篇题为“从滥竽充数说开去”的材料作文。在“思维的变通性”方面成功的看法有:如果有幸走进理想部门,应抓住机遇,好好学习——这是针对南郭先生的;对于落后分子不帮助不揭发,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这是针对三百竽者;工作应奖优罚劣,不能吃大锅饭——这是针对齐宣王

再举一例话题作文,题目如下: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王大伯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不放弃这种枝条,到了春天它们就会疯长,夺走养分,影响结桃。”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600左右。

一般的构思是桃子用来象征远大的目标,那么枝条可能就象征分散精力的不良爱好。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结论。与文本对话,去反思、去争鸣,不妨想想如果枝条有生命,被舍弃的枝条的人生价值难道只有牺牲。有位同学联想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联想到教育竞争的残酷性,写了一篇题为“谁是弃枝”的文章,表现了对园丁弃枝行为的不满,揭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文章一写出来,赢得一片喝彩。

猜你喜欢

枝条例题文本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闪光的枝条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绝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