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致的异化:带着量的准确性的感觉

2009-01-27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长堤湖心亭小舟

徐 江

一、解题——“精致的异化:带着量的准确性的感觉”

语文课改,教学内容的改变必然涉及到教学术语的改变。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面临着知识结构的调整、改变。今天这节课就面临着这一问题。所以,在解读课文之前,需要对本课的主标题进行必要的诠释。

“感觉”,这个概念容易理解,它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直观的知觉。

“带着量的准确性”之“量”有“数量”及“测量”两种意思,它本身就是强调对事物的感知要准确,要显示出一种可辨、可感的性状或程度的差异。

“异化”,在这里是指对前边所说“感觉”的表述,不直接说出某种“感觉”,而是用与所感觉的事物相通但却大不相同的事物来表述这种“感觉”。比如说一个人很瘦,“他瘦得成了一根芦柴棒。”“瘦”,是人们对他身体性质特征的直观感知,与丰满、健壮相反,肌肉很少。但不说他身上肉很少,而是成了一根硬棒棒的木柴棍。这就是“异化”表述。同样说“瘦”这个感觉,有不同的表述:“他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他瘦得像一具骷髅”。每种表述有各自不同的效果。在这种不同的表述中,有一个规律,对感觉的表述追求与原事物形象一致在审美价值的比较中,往往不如形象有所变异的表述,有所超越的表述。在一定的限度内,艺术形象,即“感觉”的表述,其审美价值与异化程度直接相关。形象的变异性越大,审美价值越高;形象越是接近于再现事物的原型,异化性越小,感染力越弱。在上述关于“瘦”的感觉表述中,“皮包骨”是最接近于原事物的,人们仅仅知道了他“瘦”的程度,客观性、写实性较强,但缺少其他方面的感染力。“骷髅”,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但突出了他“瘦”的程度,而且还突出了他的“瘦”让人感到恐怖,有一种接近死亡的气息,一具眼珠间或一转的干尸。“芦柴棒”呢?在突出他的“瘦”的同时,还带有一种轻蔑,命如草芥。这些对他的“瘦”的感知的不同表述,不但有异化性,同时,也是“带着量的准确性”的感觉表述,每一种说法都表述了他的某种性质,各种性质的差异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感觉中感觉出来,品味出来。

“精致”,这个概念源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鉴赏的标准》,他说:“许多人缺乏对于美的正当感受,一个最显著的原因,是他们的想象力不够精致。而这正是了解那些比较微妙的情绪所必不可少的。”(《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杨适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第150页)很显然,休谟所推崇的“精致”的“想象力”,一要准确,二要精美。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需有这种“精致”的“想象力”。

这样,我们再把本文标题连贯起来诠释,应该这样解读,

《湖心亭看雪》此文最动人的地方是——作者以精致的异化想象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雪景之美,尤其是那些带着量的准确的摹状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西湖雪景给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既是雪景的客观化描写,也是作者身在雪景之中的感觉。

二、《湖心亭看雪》精致的异化感觉赏析——带着量的准确性

让我们先从这篇小品文的整体上来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

《湖心亭看雪》一文分为两个大的层次,一是从宏观写西湖雪景的意境,一是从近景写看雪人的痴。

我们先看其从宏观写雪景。概括说,西湖雪景境界有三:“空”、“一”、“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人”、“鸟”都不光临了,正如前人有诗云“鸟飞绝”、“人踪灭”,当然西湖就“空—了”。“雾凇流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就是古代那个张打油写的情景——“天地一笼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景象,不就体现出西湖雪景的“阔”了吗?

接下来看文中所写的近景。“余”之小舟“到亭上”,亭上有人对饮。他们见有人来,颇有遇见同道知音之感,并热情地“拉余同饮”。待“余”饮酒后离开湖心亭时,“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们要理解舟子这句话,还得从文本中的信息来研究。有两点需注意,“余”来湖心亭是在大雪初停“更定”之时,“拿”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自以为湖中会是“余”孤家寡人也。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湖心亭看雪者非“余”之“独”往也。所以,文中“更定”与“独”反衬出湖心亭那两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比“余”更痴迷于西湖雪景。

《湖心亭看雪》远写了西湖雪景之美,近写了看雪人之痴,有人有物,有情有趣,清新活泼。

《湖心亭看雪》最令人心怡之处就是关于写感觉的摹状词选择和使用,特别是对西湖雪景——“空”、“一”、“阔”境界的呈现,可谓超绝,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效仿。

“大雪三日”,这个“三”作为苍天走雪时间实在是有些长,雪下得实在是有点儿多。但这是西湖奇丽的雪景条件。与“三”相对,自然造成下面情景的产生,西湖上人、鸟、树、山、堤、船等其他景物相应变得“少”了,“小”了,“单”了。

“上下一白”,其他都不见了,色彩“少”了。“一”既是数词,一片白色,但这个“一”又使人感到是“大雪”使世界为“一”色,在这里有一种使动的感觉,“一”有动感。

“长堤一痕”,这个“一”本来也是数词,与“痕”联合使用,但长堤本身就像是“一”字,它又在作者眼中化为物的划痕留在西湖的雪景中。所以,“一”既有数的概念,又有形的描写,写出了长堤在雪景中的轻、微之态。“堤”异化为一个条状的物“痕”,如“一”字轻轻地卧或者说划在西湖的雪岸上。

“湖心亭一点”,“点”者本是“小黑也”,但此时应是“白”点,亭的顶上皆是雪也。“湖心亭”化作“小白点”,点缀在西湖万顷碧波之中,可见西湖雪域之“阔”与“远”。“亭”作“点”状,亦是一种异化的感觉。

“余舟一芥”,“芥”在这里指“小草梗”、“小草叶”。“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就是说把一杯水倾注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叶便可以做小舟了。但现下作者感觉在西湖空阔的雪域之中,自己的小舟如一枚草叶,那么西湖这个大“杯”子之阔不就显现出来了吗?“舟中人两三粒”,这个“粒”既是量词,又是形容词。从量词角度讲,舟中人有两三“个”,或者两三“位”。从形容词的角度讲,两三“粒”,亦是人缩小为“米粒”了。因为“舟”为“芥”,当然舟中人必然微如米“粒”。“粒”字的选择,又将“数”与“形”统一在一起,而这种统一又表现了西湖雪景之奇妙。

解读《湖心亭看雪》我们必须从文中关于雪、堤、亭、舟、人这种精致的异化感觉中看它带给读者的美感,从关于景物那可以感觉到的与其他关于雪、堤、亭、舟、人富有差异的感觉表述中去体会此文中物的“数”与“形”相统一所具有的妙趣,从而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提高自己的感觉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是读语文的本旨之所在。

作者善于感觉,读者也必须善于感觉。不善于感觉,作家写不出好作品;不善于感觉,读者体会不出作家好作品的好。中学语文课文解读,要从有感觉的好作品中教会学生去感觉。

猜你喜欢

长堤湖心亭小舟
临江仙·长堤柳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忆(通韵)
湖心亭看雪
问客
水 警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