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林改 开化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引擎

2009-01-25王建平汪晓宏

绿色中国 2009年8期
关键词:林权山林林木

王建平 汪晓宏

浙西开化、钱江之源。一个拥有285万亩林业用地、728.8万立方米林木蓄积和79.6%森林覆盖率,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重点林业县,近年来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围绕“生态发展、林兴富民”这一目标,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业资源,提升林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2004年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山林延包工作先进集体后,又相继成为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林权信息化建设和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2008年跻身全省六个林改示范区之一。一系列深化林改行动成了开化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新引擎。

林权交易日益火爆

“马金镇下田村一山林流转,从挂牌价33.1万元,经55次加价,一直到60.2万元成交;林山乡林业站租山造林的“黄岭坑”山场经营权流转,经过93轮应价,从挂牌价24万元一直唱到46万元,创下单宗林权涨幅之最……。”

开化林权交易,场面何以如此火爆?2008年6月在开化举行的衢州市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情况交流会上,与会人员通过专门观摩交易中心的流转现场,亲身感受到了火爆场面背后是流转机制的大胆创新。

开化于2004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山林责任制延包后,就把规范林权流转、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重要配套改革措施提上议事日程。在大量调查研究、做好试点的基础上,县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林权流转的范围、条件、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并相继成立“三个中心”,即在县林业局设立“林权管理中心”和“林权评估中心”、在县招投标中心增挂“林权交易中心”。“三个中心”共同履行监管和服务职能,组建成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高效、运转灵活的流转平台。凡集体林权流转,一律实行村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同意的决议制度和向全体村民公示制度,防止集体森林资产贱卖行为和暗箱操作;一律要进行森林资产评估,并作为交易物的挂牌依据;对集体所有林权流转评估价在5万元以上的,一律委托县招投标中心公开流转;一律严格要求用材林转让年限至少在15年以上,全面封禁以单纯采伐为目的的短期“判青山”。

通过强化行业监管、设置保留价、公开竞标等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私下串标、不合理定价等弊端,确保了集体森林资产的保值增值,推进了新农村建设。音坑乡上城村,2007为解决康庄路工程配套资金,拟将村集体“冬瓜坞”125亩山林实行流转筹资,村里定价30万元无人问津,2008年8月通过县交易平台向全县公开挂牌出让,最后以55.8万元成交,为村里增收20多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据统计,自2007年7月实施公开规范流转以来,全县通过林权交易中心已成功流转山林102起、面积2万余亩、交易额3328万元,实现比评估价增值400余万元,亩均净增350元,增幅达14%。随着林权流转机制的不断完善,如今进入中心的林权交易已越来越多,平均每月都要开标2到3次,每次5到10宗不等。一些林区干部群众从原来不大理解,想私下搞,到现在自觉要求到县里挂牌交易,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正逐渐成为建设平安和谐林区的重要保证。

银林联姻拧开融资瓶颈

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不足、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山林二轮延包和森林、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上先行一步的开化县,2006年5月,被省人行、省林业厅确定为全省林权抵押贷款工作5个试点县之一,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风险可控、不断提高”的原则,于当年10月正式启动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二年多来,县农村信用联社共向申请林权证抵押贷款的林业经营户发放林业贷款88笔1828万元,使广大林农真正尝到了变资源为资产、变活树为活钱的喜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农对林权的认识,缓解了林业建设投入不足难题。池淮镇星玉村村民吴勇军,去年回乡流转荒山造林,但缺乏资金,找了许多亲友都不敢担保。有了林权抵押政策,他从县信用联社贷到了100万元,4000亩的造林计划得以实施。吴勇军深有感触地说:“山林可以抵押贷款,再也不用为筹资求人了”。

为进一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自去年中旬以来,县农村信用联社还在一些信用村中开展了林业小额信贷业务,专项用于一些林农的造林管护投入,迄今已办理300余笔2415万元,吸引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

林业融资大门的打开,加快了现代林业发展,到目前,全县各类流转面积已超过30万亩,其中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就达20余万亩,发展了一大批名茶基地、林产品加工原料林基地、综合开发农庄和生态休闲山庄,涌现出了一批兴林富民典型。

林业保险首开衢州先河

去年初,开化县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继而在五六月份又遭两次洪灾,共造成林业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广大农民群众迫切希望通过“低保费、高赔付”的政策性保险来降低经营风险。开化县委、县政府加大林改推进步伐,在全市率先将林木列入政策性保险范畴。按林木不同生产期的再植成本,分200元~800元不同等级设保额,林农按保额的1%交纳保费,由财政给予保费补贴45%。该项政策的实施为林农编织了一张风险防范网,给林业经营主体吃下了“定心丸”,在改造、发展、森林防火上都舍得投入,当年全县共有18个乡镇、195户、31万亩山林列入首批林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今年,县政府已确定把全县的89.6万亩生态公益林和50%以上的用材林、经济林都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为林农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保障。

山林开发打开返乡农民工创业新天地

开化县是个只有34万人口的小县,却有8万多人常年外出务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批外出务工农民返乡,不断完善的各项林改配套措施为返乡农民工再创业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查德荣是开化县青阳乡旭日村的农民,他多年外出打工积累了一定资本。近年来,利用该村一个小自然村整体下山脱贫之机,将该组的部分山林和林地流转过来,创办了种养结合、公司加农户联合经营的生态农庄。目前已发展了5000余亩用材林、毛竹基地,500余亩名茶基地,放养了牛、羊200余头,带动当地216人就业,其中50余人常年就业。又如,林山乡的操根土去年还在温州一家电器企业做生产主管。金融危机下,企业倒闭,操根土只得回老家。用准备在县城购房的30多万元钱,在本村投资承包山林开发,流转了几十个农户的一千多亩近荒芜山场,发展用材林、原料林、油茶林低改基地,规划山上林木、林下养鸡、河塘养鱼的立体经营模式,也带动了本村的、附近的回乡农民工再就业。

像查德荣、操根土这样的山林创业典型在开化还有许多,据统计,迄今全县已有400多位农民工返乡兴林创业,并带动1万多名农民本地再就业,人均十亩山林,为广大山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社会化服务提升林业质量效益

开化本地闲散劳动力众多,但真正掌握技术的不多。现在越来越多新生代打工者,没有从事林业生产的经历,加强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适宜的林业技术是关键。近年来,开化县每年投入135万元,有计划地培训农民2万人次、开办各类农民培训班265期,引导农民创业就业。县林业局机关50多名技术骨干对全县乡镇分片开展林业技术指导,实施“农村能人工程”,通过科技下乡、农村科技特派员以及示范基地现场示范等形式,培训农民1万余人,催生了一大批“林秀才”、“土专家”。县林业局对林权经营大户在造林规划、林木采伐计划安排、项目实施、林道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如桐村镇寿源竹林山庄,原是一片稀疏的荒芜竹园,每亩立竹只有20来株,在林业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通过低产竹园改造,现已发展成亩产150株、滴灌齐全的高产竹园,为全县低产竹园改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开化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先行一步,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探索没有止境,林业“三定”时的历史遗留问题、集体林流转后的资金管理和迹地更新问题以及林木处置权落实问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困挠着现代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林改深化行动仍有待向纵深推进。

当前,开化的林权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在完成试点后正向全县全面铺开;以“均股均利”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林权主体改革正在长虹乡如火如荼地进行(“均股均利”就是对集体经营统管山面积达30%以上的村、组,在实际不分割山场地块的情况下,将集体统管山林木所有权、收益权按股份明确到人头,农民作为股东,享受经营收益),预计8月份后在面上推开,广大林农将实实在在享受到林改成果;倍受关注的林木采伐管理试点改革方案也已上报浙江省林业厅审批,商品林采伐市场化步伐正逐步加快;正在实施的林权流转、融资、保险等配套改革措施也在不断探索中更趋完善。作为浙江省重点林区、全国重点林业县,我们坚信乘着林改的东风,开化的现代林业建设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林权山林林木
枫 叶
什么是碳中和?
浅析林木育种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如果相爱
林权供求信息
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