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繁琐分析现象的研究

2009-01-22刘晓慧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堂对话核心问题研究

刘晓慧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繁琐分析非常严重,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影响学生的发展。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繁琐分析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杜绝繁琐分析的策略作浅显的剖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繁琐分析 研究 课堂对话 核心问题

如今,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这新课改的优美旋律中,当前课堂上也有一些不和谐之音,那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繁琐分析仍然存在。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就曾经振聋发聩地指出:“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作为一线教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繁琐分析现象司空见惯,在为之心焦的同时,也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繁琐分析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堵住繁琐分析的路作浅显的剖析和探究。

一、反思现实:小学语文课堂上繁琐分析现象的形成原因

1.旧的教学习惯让繁琐分析持续发展。大家都知道一种习惯一旦形成,一时很不容易改变,很难打破。目前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深受旧的教学模式的严重影响,习惯运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每教一篇课文,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是:读课文教学生字、分段、归纳段意、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课堂上,教师不断地提问,细致地分析,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枯燥无味,就像坐在教室里的一个个瓶颈细小的容器,所能装进的知识甚少。

2.教材钻研不透,为繁琐分析提供了温暖的栖息地。老师们也知道钻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别一些学校为了帮助教师把握教材,备高质量的课,每周举行集体备课活动。但是还是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参,照搬教参上对文本的解读,对于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训练哪方面的技能、进行哪方面的德育渗透等等,自己心中模糊不清,教学目标定位不精确,课堂上作无效提问,繁琐分析,低效训练。

3.备课不备学生,为繁琐分析打开了一扇门。教师在备课时,关注过多的是教材内容本身,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知识的储备情况、个性差异了解甚少,课堂上一味地把“备”的东西倒出来,不能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有些教师不相信学生已有的能力,唯恐其听不懂、记不住,认为讲得多,学生就记得牢、学得好;有时在教材的难点上作过度的挖掘,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繁琐的分析,过度的讲解。

4.“伪对话”为繁琐分析披上时尚的外衣。“对话”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话语,众多教育实践工作者正在积极地探索与践行对话式交往的种种形式。不过笔者发现,“对话”中也出现了诸多“伪对话”景象。所谓“伪对话”是指,没有真正领悟“对话”的思想精髓,不是把它看作一种教育观,而仅将之等同于言语上的问答,貌似“对话”实为独白,是与新课改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行为。“伪对话”往往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围绕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精读,和文本深入对话。由于教者在对话的过程中没有重点,把本应精炼的对话嚼碎了,咬文嚼字成了另一种繁琐分析。

5.应试教育,逼迫繁琐分析粉墨登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并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是,目前我国从“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制仍没有根本改变。有些地区对应试教育更是情有独钟。教育局每月抽考一次,各学校在教育局抽考之前再月考一次,考完后全县或全校排名次,按名次领导再对老师进行具体的奖惩,甚至有的学校以此作评职、评优的条件。因此,教师为了让所教的班级考得好成绩,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背景资料,讲文章结构,讲句子特点,讲人物性格……,繁琐分析的现象又粉墨登场了。

二、行动研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分析”的情况出现

1.传统经验与先进理念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教师要努力实现角色转变,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把知本化课堂变为人本化课堂,改变原来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教学观念;改变“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教学方法。因此,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些公开课繁琐分析的确削减了,却多了一些表面的创新和浮华,缺少语文味了。例如三年级课文《雪儿》讲述了“我”为受伤的白鸽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的事,是小作者纯真、善良感情的自然流露。有位教师却非要学生又画画,又表演,还设计课件,一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学生的情感也被肢解得找不着方向。笔者认为,我们在摈弃传统教学中繁琐分析的同时,在新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课堂上并不是全然不要一点适度的讲解分析。比如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玩味,方能让学生觅到语文味。

例如,《荷花》一课中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学时,如果能对“冒”字重点引导,就能使学生理解整个句子美在哪里。首先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再说说对“冒”字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冒”还可以换成别的词语吗?学生可能说出“钻”“挤”“露”“顶”“伸”等词语。再让学生把这些词分别放进句子中读一读,和“冒”比较,学生会觉得“冒”字用得特别好,使他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感到荷花拼命往上生长的那种形态,体会到作家的用词之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对当前的语文课改提出:“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八字方针。其中张庆先生对“有度”诠释是:“中国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要不偏不倚。过去我们是批评的,但今天我们应该注重。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中医,虚实结合,阴阳协调。再如政治,说穿了也是调整一些度。语文教学也就是这个理。应该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张庆先生的话,引入咀嚼深思,教师只要把传统教学的经验与先进的理念结合起来,掌握好“度”,就不会让繁琐的分析在课堂上蔓延。

2.钻研教材与了解学情相结合。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那么如何吃透教材呢?这要求教师既要有高屋建瓴通观整本教材的大教学观,又要有对一篇教材深耕细作的能力。以一篇课文为例,教师首先要把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的重要环节。接着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教师对作者意图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一些题目要动笔做一做。这四步扎实地做好了,教材就钻研透了。但是,教材钻研透了并不等于课堂上就把教师所钻研的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内引领学生一一掌握,教师如果一股脑地全都倒出来,会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又会走上繁琐分析之路。因此,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对学情进行分析。

特级教师沈大安曾说:“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是教学中的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出发点。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发展各不相同,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备课时不备学生,就会无的放矢,造成事倍功半。以培养学生围绕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孩子争着向老师提问,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提问少了。年级越高的学生提问越少的原因是教师往往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去爱护和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逐渐衰退以致消失。从学生所提问题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三类:知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批判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答案也是直接简单的。思考性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答案稍微复杂些,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或实践后才能回答。批判性的问题也来源于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对资料的综合分析之后产生的疑问,具有独立的,不同于书本、教师、其他学生的,带有批判性的倾向。低年级的学生偏重于提知识性的问题,而中高年级侧重于提思考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掌握了学生提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爱护第一类提问,鼓励中高年级学生提出思考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以促进有效的教学活动,让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展开。

总之,教师钻研透了教材就能够整体把握教材,牵一发而动全身;充分了解了学情,就能有的放矢。两者完美的结合,就能让繁琐的分析找不到栖息地。

3.课堂对话与核心问题教学相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要与学生充分展开对话,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架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现在的一些课堂上出现教师“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没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反而造成教师语言烦琐、教学环节复杂、课堂效率低下。那么,课堂上如何简化教学头绪、削减烦琐的内容分析、师生之间进行真正的对话呢?

采用课堂对话与核心问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能够实现此种教学境界。核心问题教学是指一堂课应以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中心,由此向多个方向进行思维发散,调动学生各方面积极性进行思维的教学方法。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徐州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为例,孙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围绕课文内容提问题,经过孙老师的点拨、梳理,归纳了六个问题,然后孙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提炼和压缩这六个问题,以“为什么游客累,而老人不累?三十年后还能见面吗?”两个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课文,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悟到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的奉献也是快乐的、伟大的。课堂上孙老师像一个智者,循循善诱,课堂气氛和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的实现了课堂对话。

总之,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深入细致地研读,真正地理解新课标的深刻内涵,教学中切实地做好三个结合,淡化应试教育,小学语文课堂上繁琐分析的现象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于永正.我这样备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

猜你喜欢

课堂对话核心问题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数学课堂对话,给学生的自然生长助力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