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学习中动态生成的引导策略

2009-01-22李汉潮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主动探究拓展延伸引导策略

李汉潮

【摘要】受传统现成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过于追求确定性、预设性,教学过程变成了单一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了严重限制。新课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资源的生成性以及交往的互动性,为师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动态生成 引导策略 主动探究 拓展延伸 调整教学计划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局面: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进语文课堂。为了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效果,老师们可谓煞费苦心,精心准备。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无论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得怎样周密,也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令人猝不及防,甚至乱了阵脚,以致破坏了课堂气氛,影响了教学效果。对这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该怎样处理呢?这让笔者想起了××年××月×日在××学校听课时碰到的一件小事。

课上,朱老师以她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引领着孩子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教学顺利进行,当课进行到一半时,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景物?”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探究,学生们经过热烈的探究、讨论交流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突然,一个男生的声音在课堂突兀地响起:“老师,西沙群岛由多少个岛组成?”这声音很响亮,盖过了所有人,以致课堂气氛有点紧张、混乱。

“××同学,认真听课,不要问与课文无关的问题。”朱老师严肃批评××同学,……这种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新想法,而在原教学计划中所没有的目标,可以视为“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指在解决问题的特定的教育情景中产生的,而原教学计划中所没有的,是教师与学生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二、关注“动态生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资源的生成性,交往的互动性。诚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所言:“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进行,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抓住教育时机,善于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而不能固守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探究学习中动态生成的引导策略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对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指导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1.把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自觉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者,而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在课堂上解决,把学生教到没有问题,正是我们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如果学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社会,去主动思考、探索,才是教育的成功。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当学生提出了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让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不妨把问题转移给学生,同时点拨启发,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探讨,分享各自的智慧。一位教师正在教学《孔乙己》一文,突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孔乙己为什么姓孔呀?”教师不由一愣,转而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咦,真的,这孔乙己为什么姓孔呢?他姓张姓王不可以吗?”学生们似有所悟,纷纷议论起来。教师因势利导,“请大家结合小说的主题一同来探讨一下,好吗?”于是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积极而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这个探究式学习案例中,教师并不是亲自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明显被激活了,不论是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还是发表见解,都是学生自主探索完成的,教师的作用只在于控制和引导探讨的方向。以上案例说明,课堂上的意外和小插曲并不都是添乱,关键还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因势利导,巧妙转化。

2.提供探究时空,适度拓展延伸。探究学习理论认为:传统教学热衷于灌输和记取结论性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该理论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开发学生的思维并获取知识。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断地反思自己探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锻炼和增强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和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探究才能够有所深入,对问题的理解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叶澜教授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少讲、少问、少写,把更多的时间、空间、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尝试,拓展开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木兰辞》一课时,有学生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花木兰真的是‘无所思,无所忆吗?”有学生问:“十年的军中生活为什么只用短短的六句(即‘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描写呢?”对于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教师不急于解答,也不刻意回避,而是空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

3.及时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计划。由于语文学习的教育价值、目标的不断生成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善于及时对课堂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而不能固守既定的教学计划。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备课再仔细,预设再充分,也无法预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必按部就班照章办事,当生成性目标出现时,教师就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甚至放弃原来的教学预设,及时作出调整。如一位教师在教《春》一文时,刚一亮出题目,就听到有学生说:老师,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了。我们都会背了。师: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了解了课文哪些内容?生:我们知道课文写了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生:我们知道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预设中这些都是课文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思路,学生必定会感觉味同嚼蜡,于是该老师及时做了调整。师:进了初中,我们所学的内容应该要与小学不同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品味语言,仿写语句。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并仿写。这样不仅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探究过程更加深入,探究发现更加精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过程,教师要用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与智慧,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实践,把握生成课堂的一些引导策略,才能真正将课改精神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胡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陈惠英.课堂中的学生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何廷智.教育机智—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8).

[6]卓和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J].福建教育,2008,(10).

[7]仁德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08,(9).

猜你喜欢

主动探究拓展延伸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