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精活实”为抓手积极实践新课程

2009-01-21庞培刚吴建忠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课程

庞培刚 吴建忠

江苏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四年多的实践,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新课程改革执行者的学校,无疑最处前沿。近年来,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校探索的课堂教学特色——“明、精、活、实”为抓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三方面的突破,从而积极实践新课程。

一、以“明”作为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础

一个教师也好,一个学校也罢,要真正实践新课程,必须夯实实践新课程的基础,突出地就是要做到一个“明”字,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明理念、明学生、明目标和明教材。

1.明理念,做到胸有成竹。

明新课程的教育目标观念。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明新课程的教师角色观念。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由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明新课程的课程观念。国家已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程管理也将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明新课程的教材规念。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而应大胆质疑并有所创新;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也有权选择教材、编写教材;教材应该是多样化的,它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和“规范”逐渐转向“为教学服务”。

明新课程的评价观念。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2.明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明学生,就是了解所在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等学习情况,即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吃准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明,还体现在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个性特征,要依据学生不同水平因材施教,既要提出共性要求,也要提出个性要求,提出的问题既要灵活,也要有不同层次,能充分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个体潜能不断得以释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明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起着支配作用,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和支点。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备课中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明确每节课教学中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在每节课中,教师要通过怎样的的教学过程与哪些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通过本节课,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

4.明教材,做到驾轻就熟。

明教材,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把握整个中学学科教材的体系。由于现行高中新课程的多样化,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性,而教师必须了解本学科课程有哪些模块构成,简单地说,本门学科有几本必修和选修教材,每个模块的学时是多少,教材的内容有哪些。

明教材,还体现在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把握。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上海市新课程培训、省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和兄弟学校切磋交流,让全校教师真正把握新课程教材的内涵,从而在教学上做到驾轻就熟。

二、使“精”成为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前提

1.精心一课三备,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对教学思路的总体部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型,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环节分配的时间、步骤。为此,学校提出 “一课三备” 备课要求。

学校以实践新课程为切入点,制订出学校备课组活动的明确要求。课前先由骨干教师将“基础教案”、课后作业提供给备课组成员;各成员及时评议,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中心发言人按成员的正确意见重新修改,体现到教案中,形成“参考教案”,同时完成每一课时的学生作业纸;每个教师在上课前,根据“参考教案”,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特长,同时结合任教班级的学生特点,进行第三次教学备课,形成适合自己和自己班级的“个性教案”。上完课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及时修改该教案,或者写下教学反思供以后教学参考。通过“一课三备”,达到精心设计教学的目的。

2.精通教学语言,展现课堂智慧。

课堂并非是老师的一言堂,因此教师的话不一定要多,但要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让言词中透露着思辩与智慧,话语中体现着幽默与风趣,语调中包含着抑扬和顿挫。教师在主导教学时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展现出教师的智慧,使课堂富有吸引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增加和培养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科学情感,无形中引导着学生学科价值观的形成。

3.精心研究教学,优化教学环节。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教师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与幽默等。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时时、处处研究教学艺术,让每堂课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通达顺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学生留下精要、深刻、有趣、探索的印象,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用“活”作为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程实践中,“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实践新课程的关键。

1.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更好地实现探究活动的作用,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并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的事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

2.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时,强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把听教师讲知识的过程变成自己去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法”是指教学有规律可循,“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切都因人、因情而定,教学的艺术性也正体现在这里。

3.灵活整合教育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变间接内容为直接内容,变静止事物为动态事物,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媒体技术,力求教学内容直观、新颖、形象、生动。发挥教学媒体信息量大的优点,利用事物模型或实验演示更好地直观展示,实现以抽象一-直观一-抽象,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完成知识的转化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使“实”成为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保证

“实”,就是在实践新课程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这也是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保证。

1.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特点。

各学科教学都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也与学生生活的现实社会和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讲活、讲透,讲得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充分联系实际,不失时机地渗透学生感兴趣的周边事物、现象,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种学习要素。

2.各项训练求实,增强信息反馈。

为了能使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把所学学科概念、原理、规律应用于解决问题和设置的练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等学习活动,或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在应用中进一步活化知识、掌握技能。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尤其要突出反馈环节和检查环节,从而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学习任务,挑战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可以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让学生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4.搭建研讨舞台,有效推进实践。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通过理论培训、教学调研,教师有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但有了理念,更重要的是实践,因此,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非常重要的“实”的途径。为此,我们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学校积极倡导“一课三议”活动,通过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组织教师在课前研讨,课后评议,再上课后再评议。这种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有效地深化了新课程的探索。特别是在二次备课中,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班级实际,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认真修改教学预案。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使教师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在新课程实践中从无到有,不断探索,不断理解新课程的内容、实质和方法。叶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确实,这种反思再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本本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也形成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终身学习的课程文化。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进一步深化了新课程的实践。

此外,学校定期组织教龄五年内的青年教师进行“成长杯”教学大赛,组织教龄五到十年的青年教师进行“成才杯”教学大赛,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展示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全校上下在实践新课程中求取实效。

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突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为新课程,学生更喜欢学校,更爱学习。当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肯定会有新问题的出现,但是,“明、精、活、实”为抓手,积极实践新课程,这是我们永远不懈的追求。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自行车的发明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