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嫂情感

2009-01-21王成成

北京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军嫂爱人军人

王成成

共和国有百万军队,巍巍昆仑,浩浩军魂,是因为有了一代代钢铁长城的筑就,才辉煌灿烂。

军人意味着奉献付出和牺牲。军人的背后,他们的亲人同样意味着奉献和付出。在又一个建军节到来之际,我在为祖国的军队自豪的同时,也想以此文献给他们和他们的爱人———军嫂。部队中无论官职大小,岁数大小,对结了婚的女家属一律叫嫂子。这些军中嫂子和丈夫一般都是两地分居,多年后随军。有的部队驻守在城区,有的驻守在山区或荒无人烟的地方,然而无论何地都是团聚地。如果不随军,部队有需要,那么一二十年的两地生活直到转业是经常的。所以,军人和他们的亲人意味着非普通百姓所能体味的生活和付出。

我至今是这“军嫂”大军中的一员。与爱人结婚六年,我们相处一起的日子不到一年半。每年的来回两次探亲是殷殷期盼又是凄凄别离。每次执手窃数来去的日子,在一半欢喜一半忧中度过鹊桥相会。团聚是一种欣慰,分离是一种折磨,忽热忽冷的变换在压抑中忍受。军人有了孩子,都在妈妈的怀中成长。别离爱人的日子,把爱全部付诸儿女身上,难免多了份格外的娇贵。我的儿子在四十天时,他的爸爸返回部队。由于部队驻区偏僻,儿子身体羸弱,我放弃了那两年的探亲假,所以等他的爸爸第二年回家探亲时,儿子已经牵手学习走路。儿子牵手走路一个多月,我始终不敢放手。他爸爸回家看了一天,儿子甩手会走路了。春节炮竹声声,儿子却吓得钻进大人怀中,我于是抱着儿子关紧房门。他爸爸却敞开屋门,抱起儿子来到凉台,让他置身声声炮鸣中,于是我的儿子反而没有了恐惧。我感到了军人家庭中子女成长的欠缺。于是我做了随军家属中的一员。

部队的驻地置于群山之中,僻静得连一条街也没有。每天家属们准点到部队的服务社去买菜,稍晚一点就轮不到。于是家属们在家属区开辟荒草地自给补贴。山区气候潮湿,二楼以下和平房几乎天天晒被褥,遇上连阴,屋子总是湿乎乎的。住在顶层,了却了潮湿,却又迎来漏雨。有一年的夏天,爱人想了办法,在屋内搭了一塑料顶棚,可还在他为自己的杰作洋洋自得时,一场大雨过后的早上起床,低头穿鞋时傻了眼,满屋的水漫了脚脖子,鞋在水上漂。原来是楼上下水管破裂,一夜的大雨顺着破裂的水管灌满了凉台,又从凉台流进了屋内,制造了水漫金山。那里离城区有两小时的路程,而且少有公交,只是在每天一大清早偶有顺路的私营车。每天有一趟慢列车还得翻山越岭去坐。出山只有每周部队的特派车。只是众多到了学龄的孩子需要走出大山学习,部队在城市租了房子,派战士照顾孩子,无论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孩子,一律自己照顾自己。可孩子们年龄不一,住在一起难免互相影响。于是家属们租房子开始伴读。就是这样一个艰苦的部队却有一帮生龙活虎,甘为国防绿献身的军人。

2003年,与爱人并肩战斗的少校营长肖龙的妻子在生下女儿三个月时不幸身患癌症,此时肖龙正奉命带领部队执行演习任务。作为一个全军应急作战分队的军事主管,他不能请假。他只能在特批的有限时间默默地看一看妻子后急忙离去。军令如山,妻儿只有托付给父母亲友。妻子手捧他们的合影含泪离去了,留下了四个月大的女儿。蜿蜒盘旋的山脉,枝青叶茂间开满了映山红,肖龙却再也看不到妻子温柔的等待。一枚滚烫的军功章,捧在手中,格外沉重。这是一枚特殊的勋章,一枚记录着生离死别的军功章。这枚军功章,肖龙应该献给自己的妻儿。肖龙是一位北京城市籍的军人,父母姊妹有着丰厚的家资,都希望他能转业助他们一臂之力,然而国防绿是肖龙的追求和梦想,他深深地眷恋而难以割舍。赵军是一位地方大学生毕业后从军入伍的,在部队的卫生队,他从一名普通的军医锻炼为一名少校队长。他的爱妻是市区中学一名教师,独生女。结婚后,他们把家安在了丈母娘家。因为工作的原因,赵军总是回不去,无奈,妻子只好每周带上许多他爱吃的食物从市区到山沟看望他。他的专业转业找工作不成问题,但部队领导觉得卫生队离不开他。他说服了妻子亲人,依然坚守在大山,而且废寝忘食。即使妻子来队探望,他因为工作忙回不了宿舍,妻子总是在卫生队里探亲。这就是军人和军嫂,他们只是众多军队家庭中我所认识的个别军人。千万个军人家庭有不同的故事。但有一点共同,军人是保卫家园的人,军嫂是守望家园的人。总参某体育大队聚集着全军军体的精英,这支部队创造了军体五项八连冠,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世界军体冠军。然而他们与其他运动员不同的是,他们是教练、运动员的同时又是军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守望家园的一群军嫂。运动队一去训练,就是几个月,几个月别妻离子是常事。而且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就是金牌。大队的领导几乎都以大队为家,周末夫妻相会在运动训练地是常事。虽然是家属随了军,解决了两地分居,其实大多时间这些家属还是在期待和盼望中独守家门。军人和运动员、教练员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更多洒几分汗水和多了一层分离。

我的家和我的身边有着许多老转和现役军人,他们的故事同样让我难忘。我生长于70年代初,我的父亲是一名从军的大学生,铁道兵的生涯使他跑遍了几乎整个中国。母亲是地方一单位的干部,由于无暇顾及我们姊妹的成长,我们均被送至农村外婆处长大。由于交通不便,每次探亲不能把孩子都带上,我作为老大常常被留在外婆身边。所以我童年的记忆中对父亲是没有概念的。农村的孩子管爸爸叫爹,我知道小伙伴都有爹,我不知自己的爹是什么样。我对父亲仅有的童年记忆是,有一天我在村子里玩耍,外婆托人找我回家,我看见外婆在厨房煮荷包蛋,厨房门口站着一位解放军。外婆让我叫爸爸,我瞪着羞怯的目光怔怔地望着父亲难以叫出口,最终还是夺门而逃。这是我童年对父亲唯有的一次记忆,那时,我已经六岁。岁月的年轮划过我年轻的心,我又和军人连在一起。做军嫂这么多年,与丈夫甘苦与共,互帮互携。泪水也曾流过,欢笑也曾常伴,岁月的交替使我和家已经融进了丈夫的国防绿事业。这么多年,每当我遇到艰难时,我都会想起在我上中学时因病住院遇到的一对军人夫妇。女方是一家大型电机厂的技术员,是一位傲强而上进的女性,丈夫戍守边关,夫妇俩生养一对双胞胎儿女。在与丈夫两地分居的日子,她一人带孩子,而且经过刻苦自学成为第一批电大学生,靠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技术员。但我见到他们时,女方已患肾衰竭,天天拖着尿瓶去输液。丈夫刚办完转业手续。每天,她都在丈夫的陪伴下去输液,脸上还挂着微笑。她躺在床上,他的丈夫静静地坐在她的旁边,一双儿女依偎在床边。他的丈夫长期驻守南疆,面部肤色黝黑粗糙,一脸的硬朗。我的床位在他们的一旁,我一眼望去总是他丈夫略带笑意的静静的雕塑般的面孔。我当时看到他们的家庭很心酸,女的不会有很长时间再陪伴终将别离的丈夫和可爱的孩子。但那时我还无法确切地体会他们夫妇间彼此的心境。而若干年之后,当我成为一名军嫂,在相思中期盼时,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他们夫妇的情景。浮现女方有丈夫相陪,即使被病痛折磨但满足的微笑和丈夫笑意掩盖下的悲伤、无奈和遗憾。

当过兵的人从不悔自己的从军,做军嫂的人从不悔自己的选择。岁月使我感悟不经风雨不见彩虹,磨砺的人生在高高飘扬的八一军旗下显得充实壮美。国防绿对于我有一种无法比拟的亲切,我相信所有的军嫂和我有同样的感情,因为她们不仅和自己的爱人融为了一体,也已经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把自己融进了部队的事业。我祝愿所有曾经和现在的军人家庭幸福康乐!

责任编辑王秀云

猜你喜欢

军嫂爱人军人
歌中军嫂分外美
军嫂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军嫂,强军背后的靓丽风景
军人画军机(六)
再见了,我的爱人
亲密爱人
印度军人特写
爱人
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