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产业和谐转移与促进江苏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探析

2009-01-20童生明魏晓卓吴君民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新农村建设和谐

童生明 魏晓卓 吴君民

摘要:针对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文章提出采取“优化软环境软实力、在竞争中赢得主动,重视劳动密集产业、推动农村建设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着重于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吸引高校毕业学子,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和谐转移和谐发展”等措施建议,以利于促进产业的和谐转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产业转移;江苏;和谐

一、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农民当地就业,解决诸多三农问题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民工就业压力明显增大。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2008年江苏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劳务输出均比上年减少15.3万人。另一方面,农民工回流返乡数量增加,2008年江苏省打工回流26万人。在当前的后危机时代,上述情况虽有所好转,但农民工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相关行业主渠道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仍然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事实上,长期以来,虽然农村部分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但大批农民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外地就业,既不利于“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又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例如,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无力打理农田,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无人组织管理、修缮,基层组织建设滞后,“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等。因此,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这既有助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又能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实现要素合理分配,夯实产业发展基地

在当前产业转移的浪潮下,通过推选一批经济实力强的以农产品加工或经销为主的企业,使其进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参与“三农”工作的整体开发,可以实现要素的合理分配。并且,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带动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农业实力,不断充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推进城镇化进程。事实上,只有立足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夯实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快速发展的基地,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基础和依托,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提高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涌现新型农民

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和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和先进适用技术,并带动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大大提高,进而整体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从而促使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涌现,最终保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

(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和谐江苏建设

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但省内区域经济不平衡很大,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推进产业和谐转移与促进江苏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江苏,也是江苏省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

二、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的部分优势

(一)交通比较便利,区位优势显现

从2003-2009年,江苏省已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7.2万公里。如果把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比作陆路交通的“大动脉”,而把农村公路比作“毛细血管”,那么,江苏拥有的“大动脉”堪称强健通畅,而拥有的“毛细血管”则交错纵横,这些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创造了条件。

(二)生态环境较好,自然资源丰富

江苏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风景秀丽,或依山傍水,或滨临海湾。总体来看,农村生态环境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有利于发展环保产业、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农村旅游业。同时,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在资源短缺的江苏以及华东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土地人力价廉,市场空间很大

与发达地区相比,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土地价格仅是长三角地区的1/3,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的价格仅为2/3。对于深陷地荒、电荒和水荒的长三角地区来说,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很有可能成为促进长三角持续发展的一个推动力。

(四)政策环境较好,后发优势突出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新农村建设问题,相继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这些举措在增加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的部分劣势

(一)相关产业重视不足,思维定势影响转移

由于部分涉农企业受到地域、季节等的限制而影响生产周期,这样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致使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部分人对其引进的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人认为这些行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往往关注不够。

(二)一些成本明显偏高,降低产业转移效率

受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等影响,一些地方政府的实际行为与招商引资宗旨相悖,办事机制不灵活,导致企业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偏高,这必然影响到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

(三)人才短缺现象严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2008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区域间人口文盲率最高的是苏北地区,达9.79%,而苏南地区为4.59%,相差了一倍以上。经济的落后,使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富余和高素质人才的短缺现象同时存在。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偏少,外向型人才不足,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外流也很严重。

(四)相对优势并不明显,面临严峻区域竞争

虽然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承接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并不明显。并且,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根据产业布局的要求综合考虑、逐步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区域经济的竞相发展特别是发达地区在农村建设方面的飞速发展,使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严峻的区域竞争。

四、推进产业和谐转移与促进江苏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建议

(一)优化软环境软实力,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1、构建全国联网的产业信息库,发布各地区待转产业信息,同时积极宣传江苏农村资源和产业优势、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投资政策等,通过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速度慢的问题,使投资商清晰地了解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等程序。

2、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和更多的资源,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机制,着力为引进企业排忧解难,完善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资金融通、权益保护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简化手续,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3、政府要认真兑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承诺的政策和措施,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现今江苏省不少地方在基层设立了“人大代表之家”,作为县(区)乡两级人大代表帮助选民解决问题的窗口,增加了选民的信任感。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在制度、体制、观念等“软实力”的建设,才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重视劳动密集产业,推动农村建设发展

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在技术基础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差距较大,产业基础弱,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因此总体上应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为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就近转移的务工环境,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当前一是要发挥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在财税、信贷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让劳动力密集的企业得以健康、和谐发展。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着重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产业化扩大了对农村经济的物质、资金、技术等投入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它使农业延伸到第二、三产业,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和服务等联系在一起,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让农民的收入得以提高。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应立足独特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调整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农林牧副渔结构;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吸引高校毕业学子

针对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占有量偏少的状况,今后应加大教育力度,尤其是对当地富余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就业服务和职业技术教育力度,以尽快培育承接产业急需的高素质队伍。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职业教育,它不仅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做出重要贡献,而且还能够培养造就数量庞大的新型农民,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国“两会”热议的议题之一,2008年11月,国家领导人胡锦涛赞许“大学生村官精神”,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对于农村大学生就业,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带领农民一起创业,参与到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

(五)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和谐转移和谐发展

江苏欠发达地区农村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挑挑拣拣、精打细算,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汲取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环境管理促进苏北地区产业优化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明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应建立健全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提升处理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魏晓卓,吴君民.推进产业转移与促进镇江新农村建设初探[J].镇江社会科学,2008(6).

2、姜彦彦,吴君民,魏晓卓.江苏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性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3、江苏省统计局.2008年江苏农民工现状简析[EB/OL].http://www.jssb.gov.cn/jstj/fxxx/tjfx/200904/t20090416_109192.htm,2009-06-09.

4、曾善春.关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1).

5、刘玉琴.江苏完成农村公路大规模建设如何发挥效应成当务之急[EB/OL].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9/19/2586648.html,2009-09-19.

6、郝朝君,董金玲,张赴宁.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X).

7、江苏省统计局.江苏人口文化素质呈现五大特点[EB/OL].http://www.jssb.gov.cn/jstj/fxxx/tjfx/200906/t20090605_-

109505.htm,2009-07-03.

8、黄勇.关于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要途径的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9(2).

9、闰泽滢,闰泽涛.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中的作用[J].北方经济,2008(2).

*基金项目: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序号:479);2009年江苏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计划专项经费资助(重点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EYD021);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SJB7900006);镇江市软科学研究项目(RK2008042)。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新农村建设和谐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