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举党旗 创业为民

2009-01-20李克勤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11期
关键词:支部土地村民

李克勤

在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14年前的耿庄村还是个出了名的穷村子,全村仅有耕地1400多亩,村集体账面上只有700块钱,还欠着168万元外债,人均年收入600元。如今的耿庄村有11个村民小组,720户,2538人,村党委下设四个党支部,党员135员,主要以纺织、化工、三产、旅游为主导产业,全村实现年产值9.1亿元,上交税金2166万元,村集体收入25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300元。集体经济实力和规模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村民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社会和谐程度得以不断提高。以书记耿瑞先为首的村“两委”班子艰苦创业、敢为人先,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辉煌的共富之路。

一、作风硬、纪律严,所以老百姓信任他们

耿庄村过去也有党员,也有党支部,为什么全村却在一个时期以来搞得人心散乱,生活贫穷呢?就是因为那时候党员不像党员,支部不像支部。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工作疲沓,干群关系紧张,集体的事情无人问,集体成材林一夜之间被砍光;群众生活无人管,党支部一班人,各跑门路挣各自的钱……事实证明,村党组织哪一天离开了党的宗旨,村里必然出大事,村干部自私自利,村民搞单干各顾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要结束村乱民穷的状况,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党支部。1995年耿庄村所在的新乡市凤泉区耿黄乡党委果敢地走群众路线,把握时机发动群众,果断地对耿庄村“两委”进行换届选举。正是那个时候,在部队立功入党,并历任班长、代理排长的耿瑞先,首先进入了耿庄乡民视野。这个年青人在部队时就是组织上重点培养的骨干。本来他也可以有一条与后来不同的生活道路。可是,贫瘠的故土,受穷的乡亲,使他魂牵梦绕,改变家乡旧面貌,建设新农村的憧憬在他心头挥之不去,最终毅然退伍回乡。就在选举那一天,全村2538口人和50多名党员翘首以待,渴望他挑起这副重担。表决开始了,45名党员把手高高举起,推举耿瑞先为党支部书记;接着,在村委会选举中,95%以上有选举资格的群众,把自己庄严的一票投给了耿瑞先。

这次选举,耿庄村党支部进行了“大换血”,除上届支部两位支委留任外,其余新任党支部成员全部是退伍兵,平均年龄31岁。耿瑞先知道,要把支部建成带领群众披荆斩棘奔小康的战斗堡垒,建成群众矢志追随的战斗旗帜,有赖于全体党员用行动为党旗增辉添彩。

耿瑞先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党支部的作风。他带领支部一班人,把大家耳熟能详的部队政治工作优势,渗透到农村党支部的建设中,按照连队建设党支部的标准,建设耿庄村党支部。部队严谨的工作程序和军事化制度,素以高效严格著称,耿瑞先就是用这一思想利器,改变长期形成的懒散怠惰之风。他带着支部一班人重新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言,并郑重宣誓:“在部队为军旗增辉,退伍后为党旗增光。”此外,他们还制订了党支部考勤制度、值班制度、会议制度、述职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把一切都制度化。

按照制度规定,村委和支部成员8点前上班签到。8点一到,管纪检的副支书就将签到本收起,点名时宣布未准时上班人员名单及罚款数额。支部和村委对群众承诺全天候24小时服务,因此,每天一名干部率三名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上班期间,任何干部外出办事,须向值班人员说明去向和事由。耿瑞先知道“打铁先得本身硬”的道理,第一个将铺盖卷搬进了值班室,在为群众服务中接受群众监督,在接受群众监督中为群众服务。

在耿瑞先掌帅印的耿庄村“两委”班子里,没有特殊人物,没有“下不为例”。有一次,副支书耿守星有接待任务,午饭时多喝了几杯酒,上班迟到了5分钟,第二天耿守星作检讨不说,还被罚款100元。

有句熟悉的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党支部作风焕然一新,耿庄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耿瑞先说,作风硬、纪律严,才有资格带领群众。别小看自己的一言一行,群众就是从每个党员的一言一行来看共产党的。

党支部一班人把人民军队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那一套完整的用于村集体的管理工作,很快就得到广大村民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能忘了,耿瑞先是怎么得到村民的信任的,那还是中国共产党以及当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宗旨、作风在发挥作用,耿瑞先和新的耿庄党支部只不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到这条正道上来而已。耿瑞先他们的成功的开头,在于他们拿出了军人的勇气,展现了革命军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气慨和风采,在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道上,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这一步不容易,不简单,是扎扎实实的,今天我们回首去看,在他们那低调的运作中,谁能说那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呢?凭什么说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过时了?关键是真心实意地去恢复发扬那些过去好的东西,要有勇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善于结合具体实际,在与时俱进中间,创造性的把我们过去的好东西发扬光大。耿庄人走的这创业第一步,意义重大啊!

二、老百姓信任,所以更要继承创新党的优良传统

耿瑞先,多年来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把群众的呼声和需要当成第一信号、第一需要。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如果心中没有群众,那就不像个共产党员。耿瑞先和村党支部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换中,没有迷失方向,他们把握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但他们又不是僵硬的坚持原则,而是在具体工作中采取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就是在继承我党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不断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新。

村支部首先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上过得硬,这主要靠的是继承传统的方法。在村里,耿瑞先家是日子过得较好的人家,父亲承包着村里的窑场,大哥承包着村里的面粉厂。经过耿瑞先提议,从村里实际出发,支部和村委会决定把交给个人承包的村办企业收归集体,显然,第一刀就要让他家先做出“牺牲”。为此,父亲骂他,大哥与他反目。在耿瑞先的耐心劝导下,他家里最终还是带了头。村里为统一规划,决定拆除未经批准、未办手续的房屋,他又动员两个哥哥带头拆除。

耿瑞先和支部成员承诺:关心群众“不漏一人,不漏一户”,不让耿庄有一个困难户,不让村民有一件为难事。他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村民刘金梅孤独一人,生活不便,村支部决定由村支部副书记马合印与老人“结亲”,长期承担照顾老人的义务。马合印将老人视为亲人,老人生病,亲自床前服侍,喂药喂饭,端屎端尿。全村像刘金梅一样的孤寡老人,都有村干部与其“结亲”。村民耿万连过去是有名的“上访户”,多次收集干部的“黑材料”,到省、市告状。后来,他被事实折服,并拿出1万元资助村里办企业。在建设生态园时,他看到村干部经常忙到深夜,每日午夜做好鸡汤面条,挑到工地,送到干部手中。

耿瑞先经常这样说,支部和乡亲的感情应该深的,只有群众心里顺了,工作才好做。他和支部成员汲取前任支部与群众对立的前车之鉴,在新支部诞生伊始,他们就深入到群众中去了。

他和支部成员一起,进需要帮助的家,入最穷的户,以诚恳之心表心迹,述说今后打算,听取大家意见。按耿瑞先的话说,这叫“纳民言,聚民意”。耿瑞先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取得群众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广泛发动群众,对支部、村委工作提意见,提建议,帮助支部改进工作。耿瑞先一班人把批评意见视为是群众给自己的提醒,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他再次给自己定位,群众是村里的主人,他就是服务员。凡是大多数群众要求办的、合理的,都要立即办,他和班子成员用行动回答群众的批评建议。他们这种严于律己的作风,进一步得到村民们的信任。

村党支部书记耿瑞先处处起模范作用,上任以来,对一切重大建设项目,坚持“阳光操作”,支部作出决定后,交村纪检组和公仆监督员论证后实行。耿瑞先多年前的一个“铁哥们”,听说耿庄村有建设上马,送去2万元作“见面礼”,想承包工程,被耿瑞先一口回绝。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耿庄村的党支部成员先后拒收各种礼金、礼品80多次,现金60多万元。然而,1998年在耿庄村换届选举中,却发生了令大多数群众吃惊的村民上访事件,有人向上级写信告耿瑞先等人有“严重经济问题”。数百村民得知后,自发到上级机关,声泪俱下要求查明事实真相,还村干部清白。经深入查实,上级工作组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耿瑞先和党支部成员不仅没有贪占行为,而且是廉洁干部。

在误解与诬告面前,耿瑞先和班子成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率领群众继续上新台阶。他们先后投资800多万元,改善村民生活,出村土路窄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公交车直通村中,8000多米的街道安装了路灯,两旁种上了花草,建起了全市农村一流的学校、图书馆、闭路电视网,村民安装了程控电话,全村形成了集种子、化肥、农药、耕收全部免费的农业服务网络 。

可以看得出来,保持不变的思想作风,对于村党支部工作多么重要,继承优良传统是任何创新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同时仅仅停留在继承的层面也不够,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从思想到行动都要有所创新。

耿庄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耿庄近几年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是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指出的对我国“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两大矛盾之一,全国如此,耿庄亦然——耿庄村人均土地不足0.7亩,是典型的中部地区农村。不过,耿庄也有其一定的地理优势——地处新乡市郊,毗邻全国500强大型企业白鹭化纤。依托大工厂,搭车发展,1990年代末,耿庄村集体经济已具一定实力,村集体已经对农业生产实行了“五统一”,即对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实行统一的供种、犁耙、播种、灌溉和收割。但是到了2000年,耿庄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企业由于属污染型企业,必须关停,而土地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和人多地少的紧张状况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效率增长缓慢,这迫使该村不得不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二次创业的问题。

如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并同时使农民从规模经营中受益呢?村干部从对北京、河北、天津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考察中得到了启示:土地是唯一的资源,所以,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如何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成为考虑的最大问题。

2001年7月4日-8月10日,耿庄村先后召开了8次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土地承包大户会,对土地调整方案进行讨论,决定以二道堤为界,将堤南确定为人口地,堤北确定为暂时承包地。人口地承包经营权仍分到户,但由村集体集中实行“五统一”;暂时承包地在村集体不使用时,可以个人承包,但在村集体使用时,交村集体使用。

耿庄村农地股份合作的整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两个阶段即非耕地股份制和耕地股份制阶段,三种类型即死滞企业占地、宅基地拆迁遗留地(通常所说的“空心村”现象)和耕地。

2000年4月和2004年初,耿庄村先后以企业死滞土地、村民饲养用地和坟地等非耕地300多亩入股新乡众邦公司和纺织集中园。2001年,耿庄村拆迁了村北部的260户村民住宅,盘整出86亩土地,以土地入股,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了26栋、15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楼。由于位置好,价格优,目前已经建好22栋,销售率达95%以上,除去给拆迁村民的补偿款,村集体获利3000多万元。相对于非耕地股份制改革的大刀阔斧,耿庄对耕地的股份制改革显得十分谨慎。该村没有一下子就提出把全部耕地集中起来的号召,而是在土地调整中集中的暂时承包地上进行试验。

2001年8月,村里提出建议:将村堤以北的800亩暂时承包地的承包权作为股份入股,加上村集体企业的投资,成立新公司,集中进行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的综合开发,全村每位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分别拥有其中的一份土地股权。每亩土地的承包权折合股本金3000元,新公司确保每亩土地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股本金的20%。新公司经营收益超出20%时,公司在提取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后,按股权全部分红;当经营收益不足20%时,由村集体企业予以补足。

2002年,经过村民大会的反复讨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广大村民在集中土地经营权建设青青生态园的决议上摁下了鲜红的指印。我们纯朴的农民兄弟,喜欢用这种传统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决心。由此我们也可看出,一旦基层干部坚定走群众路线,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那是发自肺腑的啊!

2003年11月和2004年4月,耿庄村先后成立了耿庄集团和耿庄土地资源股份公司。耿庄集团负责经营耿庄村所有集体资产,而耿庄土地资源股份公司则作为耿庄集团的子公司,以土地经营权为资本,采取投资、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围绕土地开展经营活动。

2005年,耿庄村将整合出300亩的闲置地,以厂房和设备入股,进行招商,筹建了纺织园,当年新建厂房1.5万平方米,购置设备400多台。目前已经吸引10家纺织企业入驻,实现产值4.2亿元,已形成全国最大的蜈蚣纱集中生产基地,化纤纺织产业已成为耿庄的第一主导产业。对村内耕地进行股份制改革,留够口粮地,对剩余土地以村民入股的形式,加上村集体的投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土地股份合作经营也使耿庄的村民发生了改变:一是耿庄的村民人人有村办企业的股份,家家是村办企业的股东。分红、劳务收入和三产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二是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自主的生意或者是到各个企业务工。

农业部的一位处长曾到耿庄调研,当时的村干部还心存疑虑,怕耿庄的做法突破了国家政策,在向这位处长介绍情况时还有意遮掩,谁知这位处长哈哈一笑说:“我长年在全国各地农村搞调研,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我几乎都了解,你们也没必要再遮遮掩掩了,其实你们的做法我是知道的,并且是肯定的。”

耿庄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创业,无疑是走的是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道。

三、继承创新,所以走出共富之道

耿瑞先有著名的口头禅“四个不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借鉴,不断思考,才能不断发展。”耿庄党支部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种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尤其在发展村办企业上,走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共富之路。

1995年10月,耿瑞先获悉毗邻耿庄村的国家特大型企业白鹭化纤集团所需二硫化碳缺口很大,就找集团领导提出合办二硫化碳厂事宜,并把在部队立功受奖的证书证章拿给他们,集团领导受到感动,答应合作建厂,但100万资金需要村里自筹。面对资金缺口,耿瑞先主动拿出11万娶亲建房的钱,在他的带领下,其他支委和群众也拿出自己的养老钱、嫁妆钱和盖房钱,终于堵上了资金缺口。施工期间,为节约每分钱,耿瑞先带领支委组成义务装卸队,在冰天雪地里苦干10天,装卸了16万块耐火砖,那年腊月二十一,村里订的设备到了交货期,正值大雪封山,耿瑞先和副书记耿守星冒着生命危险,驾车翻越太行山拉设备,在太行山间刹车突然失灵,险些车毁人亡,就这样,他们冒险在山道上行车24小时,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到达目的地。二硫化碳厂投产后,他又将已停产的砖厂、面粉厂、五金加工厂,精镏车间重新开工,并把二硫化碳厂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了年产500吨,年收入达400多万元,集体经济得到加强壮大。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看到当年的二硫化碳厂了,虽然利润可观,但是存在一定的污染,在环保部门未下达整改之前,耿瑞先果断下令不赚污染钱,改产成了环保型氢氧化镍厂。其产品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1999年4月,耿瑞先带人到湖北襄樊一家阀门厂谈合作,不幸遭遇车祸,两名退伍军人出身的支委身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耿瑞先没有退缩,他说:“两名战友为咱村群众富裕献出了生命,我活着就要用100%的劲为民富民”。说完,又拄着棍子出现在工厂一线。

为实现规模生产,适应环保的需要,2000年6月,耿瑞先又投资建设了聚丙乙烯改性塑料项目,建成了继美国、德国的两家公司之后的世界第三个生产聚丙乙烯改性塑料的厂家。2003年耿瑞先又引进了无污染的电子原件配件生产,替代了过去高污染的化工厂。这两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上亿元的产值。

1995年以来,耿庄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济南军区“红旗民兵之家”,河南省“五好”党支部,新乡市劳动模范先进集体等45项荣誉。耿瑞先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河南省基层政权建设先进个人。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他的事迹报告上批示,称赞他是一个好支书。河南省、新乡市分别发出向耿瑞先和该村党支部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3家新闻媒体报道了他和党支部的先进事迹。他还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人民汇报了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而共同致富的先进经验。

耿庄以耿瑞先为代表的两委班子带领乡亲们走自主创业共富之路,给我们很多启示,根本的还是要在继承我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首先要能够在自身的作风上过得硬,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他们在部队里练就了这样的素质,他们在老百姓那里很快得到信任,他们没有就此停住,而是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继续创新思路,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全局,在市场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得耿庄的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他们坚决的调整,而这一切都是靠他们带领乡亲们用“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干出来的。这便是耿庄村的共富之道。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

猜你喜欢

支部土地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支部联建润“甘泉”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瑶山党支部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众人拾柴火焰高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