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定与创新并举 历史和现实结合

2009-01-20刘伟清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时政命题中考

刘伟清

一年一度的中考又落下帷幕了,作为多年从事初三教学工作的历史老师,笔者深深地感受到: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历史中考这根义务教育阶段的终极指挥棒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而且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观2009年的江西中考历史试卷,其命题呈现出三个总体特征:一是侧重基础,呈稳定发展状态;二是命题立意能力化,显示了更多的创新,三是中外历史智慧聚析当今的时政热点。

一、侧重基础呈稳定

《历史课程新标准》规定: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历史中考正是依据《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而进行命制的学段终结性考试。要体现发展性,首先就要注意普及性和基础性,这就决定了今年历史中考试题承续往年抓住主干、落实基础的精神,稳定在以中低程度的基础题为主、开放应用题适量的总体状态中。

2009年中考历史试题全卷15道题,共考查了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祖国统一大业、三角贸易、拿破仑、第二次科技革命、一战、慕尼黑会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五四运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罗斯福新政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等17个考点,这些都是《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基本史实。其中,中低程度的易答题占30分左右,这也反映出此次命题紧随《标准》、侧重基础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和2008年都考查了辛亥革命、南昌起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基本史实,这就更显示出了2009年命题的总体特征:侧重基础呈稳定发展状态。

同样是考查基础知识,2007年的中考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是教材知识的简单再认识或再现,如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的“863”计划是什么之类的纯概念性、记忆性知识考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2008年中考虽然还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之类的直白问法出现,但已属个别现象,代之而起的是以知识为载体,突出对学生能力考查的题目明显增多,且有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如13题③小题:结合材料谈谈抗战时期中国军民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学习)即所谓死知识活考查,重理解,考运用,体现“命题立意能力化”的特点;2009年智慧的命题者延续了此特点,基本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并在“命题立意能力化“方面尝试了更多的突破与创新,从而进一步凸显了试卷命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人文性原则。

二、能力立意创新多

1.能力立意创新显灵活性。

(1)试题的呈现方式上:材料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多样。图有第4题的旧照片,第11题的表格统计图,第13题的漫画,第14题的座标图;文字材料有杰出人物丘吉尔(第10题)、李长春(第14题)等国家领导人的言论,有史学家的描述(第6题),也有普通人在生活中的留言条(第8题)等。形式或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能力来理解分析相关史实,如第1、6、9和10题,都是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分别考查了南昌起义、三角贸易、凡尔登战役和慕尼黑会议;或给所要考查的“是什么”穿上新颖、别致或繁琐、丰厚的外衣,如将课本知识与课外材料有机结合,创设新的情境,变换新的设问角度,给考生一种似曾相识、又有所不同及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如2009年第15题的命题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2.在对答案的组织上,要求试题的答案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照搬,不是某一个知识点的简单再现或多个知识点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材料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加工或整合,即答案生成整合化,如第5、8、11、和12 题。灵活多样的试题或答案呈现形式,表明命题者在“命题立意能力化”方面尝试着更多的突破与创新,目的就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若对相关学科的理解能力不足、思维不够灵活或知识面狭窄等,都可能会影响到答题的正确性。

3.能力立意创新显开放性。2009年开放性试题题量加大,有近8分的开放性试题,且分值提高,难度加大。如第13题第4问:为了弘扬五四精神,请为校团委撰写一份“我的青春宣言”的誓词。第14题第4问“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你认为未来要迈上的一个重要台阶是什么?第15题第3问:感受列宁和罗斯福他们有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你认为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有何帮助?这些命题都重视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符合初中生爱张扬个性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4.能力立意创新显人文性。人文性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由能力立意的创新凸显人文性的试题也是史无前例地增多。如第7题考查学生对拿破仑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第13题(1)、(3)、(4)小题通过作答“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精神的主要内涵和弘扬五四精神的青春宣言,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第(15)题(3)小题感受列宁和罗斯福相似的精神品格或人格魅力,从世界伟人中汲取精神营养,由此自然地回归到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提出“你认为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有何帮助”这样的命题作为全卷的压轴,可见命题者纵横阖捭、放收自如,对其能力立意创新所显示的人文关怀是有的放矢、用心良苦的。

立意创新所彰显的人文性,有利于学生从历史中汲取人类智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且极有可能成为今后中考历史命题的一种重要倾向。

三、史今结合,聚焦时政

中外历史智慧聚析当今的时政热点,从来没有像2009年的命题那样:让历史与现实结合得如此紧密,使“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功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这种命题风格不仅反映在第8题(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现实日常生活相结合),还反映在第5题和12题(今年是澳门回归、科所沃战争爆发十周年纪念);让现实铭记历史,让历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更加突出地反映在第13、14、15三大综合材料题的命制上。

众所周知,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如何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命题者可谓是煞费心机又不露痕迹:第13题由丧权辱国的原因到爱国运动的组织者——青年学生,由五四精神的内涵到如何继承发扬五四精神,思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如果说对五四运动相关史实的考查体现了历史中考命题聚焦时政热点的显性化,那么,第14、15题的命制则使热点知识考查隐形化,即从某个其它具体的角度隐性介入的方式来影射热点。命题一方面体现热点,另一方面又防止猜题押宝、死记硬背,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置、呈现的方式、设问的角度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颖和隐性的特色。如14题考查的是由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次历史巨变到“民族复兴,任重道远,你认为未来要迈上的一个重要台阶是什么?”其切入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隐含的时政热点是:庆华诞,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15题考查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其切入点是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其所隐含的时政热点是席卷当今世界的全球金融危机。

2009年历史中考命题侧重基础,呈稳定发展状态的特征提醒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要继续重课标、重教材、重《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国家对初中学生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定位;教材和《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教师应针对每一个考点核对教材的内容、把握课标的要求,从中分析出应该掌握的基本重点内容和学生应提高的基本能力,然后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以培养学生解决相关历史问题的能力。

2009年历史中考命题立意能力化方面创新多的特征则提醒教师,初中历史教学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实际运用能力,不仅仅是“学历史、教历史”,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来解决和分析历史,即所谓的综合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另外,今年开始的网上阅卷,也对学生的书写整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优秀学生在历史中考中不能拿高分或满分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书写的错、漏现象。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醒学生对历史专有名词、专业术语,重要的、已成定论的字词书写务必要做到清楚、规范,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009年历史中考史今结合聚焦时政,且“热点知识考查隐形化”的特点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发出了新的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下放到了初中,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因此,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与时政的结合,在日常教学的每一堂课里,都应多让历史穿行于现实之间,让历史的智慧与现实的启迪交相辉映,并烙在学生心里,使他们“后事不忘前事之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总而言之,稳定与创新并举,历史与现实结合不仅仅是2009年江西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的总征,也应该是今后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的一种总体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基础,注重能力,做到稳定与创新并举;联系时政,联系生活,实现历史与现实结合……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赋予历史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让我们高举稳定与创新的大旗,在历史与现实的探索路上携手共进!

猜你喜欢

时政命题中考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时政
时政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