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反思

2009-01-20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新课程

戴 刚

语文教师难当,没有一个学科会让教师在上课之间,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而语文课就是这样,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无限。语文学科本就是人文性、艺术性最强的感性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最讲求个性,也最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才智学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和《大纲》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教材地处理和运用可以是丰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说,教改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当我们在课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功底、价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读的平台,以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发展价值引导学生与文体进行"精神"对话的时候,那种快乐是难以言表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已逐渐从浮躁走向理智。我们也就更应该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依据目标使用文本,不让目标泛化

语文课标提出的学段教学目标,为老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但同时也对老师们把握具体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课时教学目标提出了挑战。比如,语文教学课时很多,可面对新课程的教材选文越来越长、目标定位越来越杂的新情况,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依然面临着课时安排捉襟见肘、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的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有的老师往往在一节课上训练许多目标,又是词语,又是朗读,又是琐碎的课文分析……可是到后来,什么也没达到目标。

二、正确对待提问

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互动式”教学区别于“灌输式”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今的课堂教学又从“教师向学生提问”转向“学生向老师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大进步。但是,不是只要转向由学生提问,就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下面谈谈值得探究的两种提问方式:

1.“摆设性”的提问。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似乎只是为提问而提问,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而不是真正带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走形式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回家读了《在烈日和暴雨下》,你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吧!

生:谁在烈日和暴雨下?

师:请坐。

生:在烈日和暴雨下他干什么?

师:请坐。

(老师没有继续请学生提问题),那一句句毫无反馈的“请坐”只会浇灭学生提问的欲望。

2.“模式型”的提问。这种提问,整堂课围绕学生的提问来进行。但学生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更没有思维的延伸与扩展。

究竟应该怎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借问题学懂课文,从而培养学生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使问题成为阅读教学的金钥匙呢?

首先,自读课文,解决预习中提出的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汇报时提出来。汇报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别的小组汇报时,必须仔细听,如果他们说的问题你们已经明白了,就听听他们的理解和你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如果他们的问题也是自己的问题,就可以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比较好;还有他们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们是否帮助他们解决。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留下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设计教学环节。

三、关注课程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却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如,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重点学校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因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新课程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