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文化视角教育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2009-01-18胡燕红

科教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不足文化

胡燕红

摘要教育政策研究呈现多角度、多学科的特点,从文化视角研究教育政策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根据文献搜索,目前从文化视角研究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教育研究;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政策本土化研究等。笔者认为当前研究存在与文化学科知识结合得较浅,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方法较单一等不足。

关键词文化 教育政策 不足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教育政策研究离不开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是在吸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也为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多学科的研究视角。21世纪的文化呈现多元发展趋势。文化是“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从文化的视角研究教育政策能从深层次分析教育政策现象,揭示教育政策的规律及现存问题的原因。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有较大的空间待挖掘。

2 教育政策文化研究概况

教育政策文化是在政策科学文化学基础上进行的。文献综述的作用是基本描述研究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寻找新的研究生长点。

2.1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化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陈怡认为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内,体现多元文化教育要求的教育政策就是要重点解决族群之间多样性教育的共存、平等与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教育平等问题。当代我国教育发展要求建立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改变传统的教育政策活动模式,确立和遵循以人为本、平等与宽容、多样与选择、弱势补偿的价值原则。

谢宁描述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认为其在教育上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民族政策,包括以下内容:在教育上尊重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吸收并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优质部分;实行双语教学;普及义务教育(1959);强调成人教育包括公民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健康和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推动民族和文化发展。

另有文章从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认为这种政策是与新加坡的“鱼尾狮文化”相联系的。新加坡文化融合体现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互补交融,既宣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价值观,又认为东方文化要融入西方文化的精髓。

郭春发、张伟胜概述了美国教育史上出现过的三种文化冲突:宗教冲突、语言冲突、种族冲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曾经试图为消除差异性,倡导一种文化,最终宣告破产。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当代美国在处理文化问题上已开始采取多元文化的视角,比过去更能容纳差异性和各种人种,在教育上更多地体现包容性和平等性。

2.2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现状,瞻望高等教育的未来,能摆脱研究简单化,对高等教育思考不周的问题。张应强在其《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中,尝试从文化视野来重新探讨高等教育的几个基本概念,对教育本质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认识,并提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机制”。同时他系统地指出了文化与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机制,还从文化的国际性和民族性论证了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共性与特性。这本书为我们从文化视角理解高等教育现象与问题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

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倍受关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各国高校通过学习和借鉴它国的经验,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但国际化思想必然面对国际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罗从正深入分析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中华民族特色与国际化文化的冲突,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与民族化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坚持本民族的特色与优势,在民族化的基础上积极实现国际化,才能争取主动。

姚雪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文化冲突的原因,探索了文化融合的途径,认为要正确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寻找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跨文化冲突的融合途径。

2.3政策本土化研究

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教育政策研究的发展还依赖于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目前国内公共政策研究还正于“西语东移”的阶段,因此我国公共政策研究迫切需要进行“本土化”。张云昊立足于文化的视野,从价值、制度、行为和文本四个向度构建并探讨了中国公共政策本土化研究的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提出公共政策的本土化研究要求我们要以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为基石,研究中国的政治传统、政策传统、现实政治制度、政府部门之间的内在机制等外在制度环境,深入研究政策现象和问题,关注政策实施后民众的回应行为和政府的反应行为,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所形成的政策文本等等。

同时,由于缺乏本土化研究的支撑,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鲍传友认为教育政策研究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存在着诸多先天性不足。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交互作用,教育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政策迫切需要本土化的研究,教育政策研究者必须消除研究中的“崇洋”心理,培养本土意识和强烈的实践关怀精神,建立本土化的教育政策研究方法体系,同时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向外借鉴的关系。

3 教育政策文化研究的不足

通过对以上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教育政策文化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正是这样让教育政策文化成为一个值得开发与探讨的课题。

(1)与文化学科知识结合得较浅。文化的弥散性使得文化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整个政策系统都存在着制约性。文化具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特性,它不仅深藏于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影响着教育政策相关人员的行为,而且对教育政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而由于研究者对文化学科知识掌握得不够,使得教育政策文化研究与文化学科知识结合较浅。如在论述传统文化对教育政策的影响时,对传统文化形成过程缺乏有力的梳理,对传统文化的分析也有失偏颇,使得关于传统文化对教育政策的影响的分析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文化分析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影响过程。从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对事物的影响的意义大于从一种现有的僵硬的文化规定来分析。

(2)研究范围狭窄。一方面由于教育政策研究本身的理论基础相对单薄,主要是来源于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致使教育政策研究的视角、目的狭窄,研究的多样性、立体性受限;另一方面对文化学科知识的迁移不够,使得教育政策文化研究的内容狭窄。如对高等教育关注较多,基础教育关注较少,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关注较多,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关注不够。且只看到传统文化对教育政策的不利影响,没有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对教育政策的有利影响。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利弊的基础上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建立中华特色的教育政策文化体系。

(3)研究方法较单一。统观上述文献,我们发现大多数文献采取的都是思辨和文献梳理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在这里很少得到运用,这使得研究成果主要是主观思辨性,而与现实的教育政策实践联系较少。这也是教育政策研究脱离实际的原因之一,造成了研究成果缺乏应用性。文化体现人们共同尊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教育政策的影响也必将体现在教育政策活动行为过程中。对教育政策活动进行实证研究,更能揭示文化对教育政策活动的深层次的影响。尤其针对现在教育政策执行难的问题,从文化角度分析教育政策制定主体与教育政策受益主体的行为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土政策”等现象的根本原因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2] [法] 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康新文,晓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

[3] 陈怡.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育政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5(22).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不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