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川剪纸、布堆画

2009-01-09鲁忠民

旅游 2009年1期
关键词:窑洞民间艺术剪纸

鲁忠民

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河流经县境长达68公里。延川是黄河文明的浓缩之地,境内民间艺术丰厚, 因剪纸和布堆画,被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2004年初,延川县组织文化干部和骨干70多人,用了半年多时间对全县17万人口的剪纸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普查,竟然得出全县有15006个剪纸作者的结果,证实了延川一带早有“女人会生孩子就会剪纸”的说法。专家说,剪纸是当地农村妇女精神世界最普及的表达方式,也是农村整体文化的传承方式。

黄河大拐弯和小程村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其实,从青海的黄河源头到山东东营的入海口,在它5464公里的流程中,又何止九十九道湾呢?然而,在众多的大拐弯中,拐的最壮美雄浑、最有历史文化感的,当数距离延川县城五十多公里的乾坤湾了。

乾坤湾雄踞在晋陕峡谷之中。从乾坤湾上坡,经过一道梁坎,就到了小程村。小程全村有60户人家,252人,由于自然条件差,缺水严重,一直是贫穷的村落。1999年开始,这里发挥原有优势,退耕还林,改种枣树,几年下来,小程村已成为红枣之乡。记者秋季来访,农民们正忙着打枣收获。黄河边的大枣实在好吃,村民们也实在好客,无论走到哪里,遇到村民,都会热情地抓把枣塞进你的怀里,请你品尝。

在村里最漂亮的窑洞院落——小程村文化活动站里,有三孔窑洞长期展览着小程村妇女的剪纸和布堆画作品,我看到说明牌上,介绍着村里几十位剪纸能手。一个偏僻小村庄,竟有如此多的作者和作品,令人感叹。四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来此作画,发现这里的妇女普遍会剪纸,很感动。于是,他找来县里民间艺术家冯山云一同在村里办起了培训班,跑经费拉来了电源,大力推动把小程村建成了民间艺术村。村中现在有28户人家搞起了剪纸创作,题材扩大丰富了,妇女的剪纸技艺大大提高,剪纸也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多剪纸,为了孩子上大学

跟随民间艺术家冯山云走进一家窑洞,室内布局和其他家没啥两样,进门右边是大炕,大炕里面是灶台,用来烧火做饭,利用余热给土炕供暖。所不同的,窑洞里的墙上贴满了剪纸、布堆画和农民画,像是办展览。墙上镜框里,放着女主人郝秀琴的照片,还有上级命名她为剪纸能手的证书。

郝秀琴今年47岁了,丈夫比她小2岁,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全家五口人,一儿二女,大儿23岁了,在外地当厨师。大女在西安打工,小女孩上小学五年级。白天,夫妻俩一同打枣收枣,晚上,丈夫和村里人闲聊,小女早早睡觉了,只有郝秀琴没有休息,做饭刷碗,收拾完毕后,点上大灯泡,坐在炕上,拿出各种碎布开始制作布堆画。她从小喜爱剪纸,但从没想过小小的剪纸也能卖钱。自从靳之林教授到这里办起了培训班,唤醒了她的艺术潜质。几年来,她剪窗纸、做布堆画、画农民画,晚上经常干到深夜2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不少作品参加了各种展览,受到中外文化人和收藏者的欢迎。从艺术创造中,她找到了乐趣,也为家庭增加了收入,最好一年她卖过近万元。她希望通过多出作品,为小女儿攒学费,供她上大学。由于穷,本村还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呢。

边唱民歌,边剪窗花

“吹手头前走,迎人的随后跟,哇乌哇、咚咚锵,新媳妇迎回家……”窑洞里,坐在炕头的贺彩红一边唱,一边剪纸。红色的大花被褥,红色毛衣,映着红腮的脸庞,红色的窗花剪纸,给阳光充足的窑洞增添了不少的生气。比起其他剪纸能手来,她算是年轻的,今年35岁,出生于离这里不远的另一处黄河大拐弯——盐水关镇。她只上过小学四年级,而38岁的丈夫,没有上过学。现在他们有一儿一女,都在上中学。她从小心灵手巧,跟母亲学民歌剪窗花。18岁结婚.记得在婚礼上,男女双方互换一对馒头,上面盖的就是她自己剪的大红喜字。过去剪窗花,都是石榴牡丹、喜鹊登梅等老样子,后来她参加了剪纸培训班,受到启发,发挥了特长,凭着想象,剪出民歌歌词描述的情景和故事,一套反映农村结婚内容的剪纸,从《吹鼓手》到《陪嫁妆》四十多幅,就是这样唱着歌剪出来的。几年中,她创作的民歌剪纸已经有二十多套了。平日里,她是个能干的婆姨,除了挑水、做饭、做家务、带孩子,还得管理枣树,在修黄河拐弯的观景亭时,她每天去给民工做饭,干了一百天。

“衣裤”也可作剪纸的边框

找到41岁的剪纸能手冯彩琴时,她正和45岁的丈夫程瑞带着儿子在地里打枣。她平时戴个眼镜,有点像个老师。她也是从小喜欢剪纸,特别会做针线活,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的棉袄棉裤、鞋都是她做的。20岁出嫁时,她亲手做了几十双绣花鞋和鞋垫,送给公婆、小叔子小姑子。真正搞起剪纸创作,也是在参加了培训班之后。她白天照样做农活、给家人和孩子做饭,晚上抽空做剪纸。她的作品题材很广泛。她说:“老师说了,心里有啥就剪啥。”也许因为她太熟悉做针线活了,她的作品许多就是采用衣裤样式造型的,孩子的虎头鞋、奶奶做饭的围裙,打枣晒枣的过程,都成了她剪纸的题材,使人耳目一新。

是艺术大师,也是陕北婆姨

高凤莲家离县城十来公里。在通往她家村庄的路口,还竖起了一块大牌子,指示出这位剪纸和布堆画大师家的方向。

高凤莲,1936年出生,到今年正好70岁。1986年开始从事制作布堆画和剪纸作品。她的作品既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又有中华民族本源哲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造型,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被专家誉为“中国的毕加索” 。1995年,她的剪纸和布堆画作品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有多幅作品被收藏。以后,她的作品不断参加大展,本人也多次应邀到外国表演,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高凤莲很早就希望修个专门展览自己作品的窑洞,这个愿望终于在2005年实现了。当我们走到一座高大的灰色门楼前,一下被上面砖雕吉祥图案吸引住了。仔细看去,原来都是高凤莲的剪纸造型,精美又大方。进入大门,面对黄土高坡,院子敞亮,六孔窑洞一字排开,高大气派。其中的三孔是今年刚完工的展室,雕花木窗装饰着暗绿色的玻璃。在旁边的工作室里,席梦思床就是高凤莲的工作台,一个外孙女和一个女孩是她的徒弟。她做起布堆画来,精神非常地投入,眉间皱起,透着严肃和严厉,一下没有了谈话时的慈祥。

高凤莲是个典型的陕北婆姨,充满活力。她的剪纸布堆画“活”得很,不论动物还是人物,不是威风凛凛,就是“撕胳膊裂腿”。她说:“剪纸又不是肉,摆动变化太大了,会疼。剪纸任你摆弄,越大越好,才显得会动呢。就是动物出世,也是朝四面八方乱动才站起来哩。” 延川女子剪纸随心所欲,她们并不在意形式的逼真,而是固执地注重其中的含义。

中午,高凤莲亲自下厨,又展示了她的拿手本事——烙油饼。只见她和面,擀面、烙饼,动作麻利。出锅的烙饼层多皮薄,香酥可口,再就着她做的家常菜,那叫一个香。只有这时,我更真切地感觉到,尽管她头上的光环多了不少,但她依然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婆姨。

《旅游》资讯:

延川布堆画,又称布贴花、布贴画,来源于民间拨花,即缝在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荷包上的装饰物。过去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陕北的女子出于朴素的审美意识,在打补丁时也有意剪成一定的图形,细针纳缀,别出心裁,吉祥图案、戏剧人物、花鸟禽兽都有。

猜你喜欢

窑洞民间艺术剪纸
民间艺术篇
大嘴蛙学剪纸
传承·民间艺术
陕北窑洞民居
手工剪纸
剪纸
剪纸
大西北的窑洞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