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遗音 长安古乐

2009-01-09

旅游 2009年1期
关键词:城隍庙长安西安

陈 旭

流传逾1300年的“音乐活化石”

在我生活的城市里,今年忽然多了一种悠扬动听的古音——长安古乐,由于获准立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古乐”一词被媒体频频热炒,而在这些喧嚣声中,从唐代宫廷传出的长安古乐穿越千年,用丽音浸润着人们浮躁的心田,它用独特而隽永的旋律,告诉人们它与普通民乐的天壤之别。

长安古乐,西安人又称它为“西安鼓乐”、“西安古乐”或“长安鼓乐”。它流传于中国陕西境内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一带,是至今保留在民间的优秀古老乐种。盛唐时,歌舞繁盛,李唐王室成员多在宫廷创制演奏乐曲,并按民族国家将其划分为十部乐,即:宴乐、清商、西凉、高丽、天竺、龟兹、疏勒、安国、康国、高昌;按演出形式分为坐部伎和站部伎。在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优美的音乐时时奏响。唐明皇本人就是一个精通乐理的作曲家,而且擅长器乐演奏,是一个鼓手;他钟爱的杨贵妃则和着乐音载歌载舞。

但是,“安史之乱”击碎了宫廷的优雅生活,在这场变乱中,大量的宫廷乐人流落民间,将宫廷音乐带入了长安的民间里巷,古乐随即在民间传承发展,长期以来流传在西安近郊区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古乐曲演奏体系。它的演奏形式分为行乐和坐乐两大类。行乐是行走时演奏的乐曲,所用乐器较为简单,节奏规则、严整;坐乐为坐着演奏的套曲曲牌,乐器配备完整,人员众多,场面壮观,演奏者们配合默契。乐器有笛、笙、管、筝、琵琶、阮、鼓、云锣、锣、铙、大钗、小钗、木鱼、大小梆子、水铃等20余种。至今,在“南音”和日本“雅乐”中,都能听到长安古乐的遗韵。

长安古乐流传至今,有文字记载、有乐谱相传的曲目约有1000余首。自唐朝迄今已流传逾1300多年,是以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乐种。叩访遗迹怀古是骚人的癖好,但很多时候是大音稀声,一如传承千年的长安古乐。其他如唐代著名乐曲《婆罗门》(又名、《望月婆罗门》,唐天宝时(公元742年)改名为《霓裳羽衣曲》,曲中有古印度音乐的影子),《秦王破阵乐》、《遐方怨》、《鹊踏枝》、《诉衷情》、《望江南》,琵琶曲《明妃怨》(明妃即王昭君),大型套曲《青天歌》等,这些曲目丰富、内容广泛、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的古乐,充分再现了唐代音乐的辉煌风貌。

长安古乐的失传危险

长安古乐,在盛唐时曾经在中华大地上风靡一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隐于陕西蓝田辋川的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雅士抚琴徜徉山林的隐逸生活,这是自况。而在离辋川相距不远的长安城,古乐在宫廷的演奏更是盛况空前。

长安古乐和帝都长安的兴衰休戚相关,唐以后国都东移,长安古乐便再也没能回归宫廷,它从此在民间生根发芽了。明清之际,关中地区的古乐社甚为活跃,仅西安地区即达数十家。民国以来,古乐社时兴时衰,至“文革”前尚有僧、道、俗三个流派,二三十家乐社。长久以来,古乐都是在民俗性的仪式场面中活动,参加乡里的祭年、迎神赛会、朝山进香、祈雨斗乐,以及社友相互间的寿葬仪式等,但是它却并不具备这些仪式应有的内容,仅仅是一种氛围的点缀。艺人习乐的目的,也不是将古乐作为谋生的技艺,而大多是将其作为修养(包括文化、道德、心理等)的手段。像城隍庙乐社虽有收入,也都纳入庙内作为香火之资,并非以赢利为宗旨。这也许可以理解长安古乐为何强调的是音乐的感染和净化作用,和艺人能够包罗僧、道、俗各类人等的原因了。

据资料记载:“文革”前尚有二三十家古乐社,在最少的时候,也至少有9家乐社。“那个时侯,东仓、西仓、香米园、大吉昌、城隍庙……再加上城郊的古乐社和以打击乐为主的‘打呱社'可超过百家”,老艺人屈志明老人说,“每逢农历六月的十七、十八、十九三天,西安的大街小巷、庙宇广场,一队接一队的乐队,都在卖力气地演奏古乐,就像是有组织的民间音乐会演一样”。而据西安音乐学院焦杰教授给我提供的上世纪80年代长安古乐留存情况的普查资料显示,西安还有东岳庙、广仁寺、城隍庙、五岳庙、太阳庙、泾阳大寺、大吉昌、迎祥观、南院门、东仓、西仓、洪福寺、粮道巷、风火洞、显密寺、香米园等16家古乐社,乐社或留有残谱,或留有房产,或留有风烛残年的老艺人。20多年的风雨过去,长安古乐坠入一个最低谷。如今能够演奏长安古乐的民间乐社只有长安区何家营古乐社、周至县集贤镇古乐社以及西安城隍庙、保吉巷、东仓古乐社等,长安古乐演奏的专业团体,仅有陕西长安龙族妙音女子古乐艺术团一家。近现代长安古乐最早的传承人,如今仅剩下80多岁的赵庚辰、余铸、曲志明、张宏祥等老先生了。而且各古乐社使用的乐谱仍是古代的俗字谱,并全系手抄传本;只有古乐社的老艺人才能看懂这些天书般的乐谱。目前各乐社尚保留有乐谱约百余册,曲目1000余首,套曲40多部。如今人们要学习长安古乐,都要通过老艺人的口授,一字一句地教学。老艺人们相继离世,长安古乐也就面临失传的危险。周至南集贤西村古乐社社长田孝梨告诉我说,流传下来的长安古乐曲子有2000多首,可现在会演奏的也只有四五十首了,其余的都因为不识谱而只能放弃。长安古乐的专家余铸先生对我说:“演奏古乐,读谱是关键。但是古乐的谱子是一种特殊文字,能把它解码的人已经不多了。”

何克荣是西安古红庙长安古乐社的社长,他另一个身份是西安四府街何记葫芦头泡馍馆的老板。今年3月,他自己出资5000多元买来了乐器,和中老年秦风艺术团一起成立了古红庙长安古乐社。“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何克荣说。现在,乐社请原来古红庙的老艺人胡任先教授古谱,每天晚上就在何克荣的小饭馆里进行排练。谈到将来,他很茫然。“现在乐队成立了,但是,演出和排练都要花钱,我的小本生意现在还能勉强支撑,以后怎么办?”同样的尴尬也在困扰着其他的乐队。

那些古乐社

最早为长安古乐赢得世界声誉的古乐社,是西安城隍庙古乐社。长安古乐流传于道观,而融入了道家的韵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城隍庙古乐社。它在西安地区历史悠久、人数最多并且颇有声望。这个道派鼓乐社的成员,演奏技艺纯熟高超,还渗透着一种清新淡雅的风韵。

西安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年 (1387年),原址在西安东门内九耀街,明宣德八年 (1433年)迁到今址,并多次重修,清代陕甘总督年羹尧还曾把城隍庙扩建为王府,谋反不成之后年府又成了城隍庙,庙内繁盛时住有道士二、三百人,为西安最大的庙宇之一。

城隍庙乐社在乐队编制上非常讲究,演奏一套坐乐时,人数一般控制在19人,最少时只有7人,有“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从他们的乐队编制、乐器配备、艺术手法、演奏技巧来看,他们中间定有相当有学问的演奏高手参加。他们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手法,非一般民间乐社可比,在吸收与训练艺徒时,严格的规程更是超过一般业余乐社。

如今,城隍庙正在从一个小商品集散地逐渐恢复为一个宗教场所,城隍庙古乐的余音,似乎又要悠扬地响起了。

余铸老人住在西安北郊一个小二居室里,虽然给西安音乐学院当过10多年的客座教授,教出了众多赫赫有名的学生,但老人仍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只有每天造访的阳光,偶而撒在老人珍藏的长安古乐谱上,祖上传下来的龙头胡琴、笛子、笙,它们时常慰藉着老人寂寥的晚境。余铸老先生患上了帕金森疾病和酒糟鼻肿瘤扩散,手抖得厉害,显得形象不佳,于是抛头露面的时间更少了,他常常呆在阳台的书桌前,听录音机里播放的熟悉的古乐,那里面有他的声音,也有他的故人的声音。余老先生说:“每天,我都要听一听这样的音乐,这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他生命中的另一部分,是把脑中的古曲记录成俗字谱,再让后学们去翻译;82岁高龄的余铸老人,终于想通了,他也打破了长安古乐世家“传男不传女”的成规,开始用发颤而苍凉的声音教6岁的孙女唱古曲了。

余老先生8岁开始从师父亲余登瀛学习古曲,9岁开始登台演出。他的父亲余登瀛曾经是慈禧太后的御前带刀护卫,慈禧曾御赐黄褂,但耿直的余登瀛看不惯宫廷的纷争,弃职回到西安,用自己在清宫学的照相手艺,在莲湖路上开了西安最早的一家照相馆谋生。没几年,慈禧太后西逃,昔日的带刀护卫又担当了一段时日的保驾任务。余家人说,家里珍藏的龙头胡琴有可能就是慈禧太后御赐的。余登瀛不仅仅是一个武夫,他还是大吉昌古乐社的先生;余登瀛的父亲余应祥,则是伞巷一坊古乐社的先生。教授古乐只是业余为之,余家谋生的主业,是余应祥开的杂货铺和余登瀛开的照相馆。余铸也是子承父业,开照相馆谋生,也给大吉昌古乐社当先生,解放以后则在一个小单位里做会计,直到1975年退休。余老先生说他能记住那么多古曲谱,一是得益于家传,二是得益于教父白道峪教衍和尚。这个白道峪和尚后来把长安区的一座小庙变成了家庙,闭门谢客,不再传授古曲。等到余铸先生1985年当上了西安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带着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学社的成员去寻找白道峪和尚残留的古谱时,他们只在白道峪和尚的邻居那儿找到了很少的一些残谱。

1981年,两支同源于唐代音乐、不同国籍的乐队在古长安城相逢了,陕西长安何家营古乐社与日本奈良市雅乐团在西安同台演出,演出的情况让人大跌眼镜。号称日本国粹的雅乐在西安市委礼堂演出时,呆板、迟缓、单调的乐音让听众感到窒息,一些听众悄悄退场,组织者将大门紧锁,强迫人们听完雅乐团的演奏。而沾着泥土气息的何家营古乐社乐音一响,听众便如潮水般回流,大气、庄重、高雅、纯正的长安古乐,使日本友人大为震惊,自愧弗如。以后就常有日本人到何家营鼓乐陈列馆顶礼膜拜,一位日本画师,还恭敬地在陈列馆的墙壁上绘制了一幅工笔唐仕女图,这幅图像,经历23的日晒风吹,已经斑驳得只剩下仕女清秀的面容了。与雅乐的同台演出,至今仍让何家营古乐社的人们自豪不已。

何家营古乐俗称细乐,因其有锣、鼓,有曲目名,有总称和曲牌,并配有唱词,还有故事情节。奥地利高等音乐学院院长舒耳茨博士听过何家营古乐以后说:“这是世界上最长的交响乐,也是最好的交响乐。”

何家营的人告诉我,村里老老少少都能哼几句曲子,浸染日久,胎教的成份很高,倘若想学古乐,上道很快,有无成就就要看自己的悟性了。何忠信1970年中学毕业以后,回到农村就参加了古乐社,1989年,以他对古乐的热爱,记谱的执著,被众人推选当上了乐社社长。何忠信认为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希望长安古乐能够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可是何忠信的家境在何家营村只属于中等水平,平时也要出去打工,给最小的孩子挣学费和维持家庭的日常开支。

何忠信的三个孩子都会吹奏几句乐曲,但他不打算让孩子从事这个职业,他觉得应该让孩子去外面谋个出路,不能像他这样一辈子呆在农村。

在何家营古乐陈列馆,挂着一幅唐仕女和着音乐载歌载舞的国画,那是当年古乐辉煌情景的再现。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加上自己的摸索,何忠信决心在自己手中回归古乐半歌半舞的传统,完善整套长安古乐的演奏,希望与各乐社一起再现盛唐时音乐的繁荣。

猜你喜欢

城隍庙长安西安
城隍庙是怎么来的?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逛镇江城隍庙街
西游新记 2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水与火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