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朱公的致富法则

2008-08-11翁礼华

资治文摘 2008年3期
关键词:宋国范蠡经商

翁礼华

离开越国后,范蠡隐姓埋名来到齐国。到齐国之初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地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春秋末年的齐国处于今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是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的诸侯国,富有经商天赋的他不久便受到感染,决计易农为商。

他的经营策略大致有5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市场行情,如阴阳五行,轮回循环,变动不居;大地时旱时涝,谷物时丰时欠。旱时造舟船,涝时修车马,以备后乏,这是万物之理。其次,知道战争要爆发,就要积极做好战备;了解各类货物为人需求的时令,才能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再次,商品价格,瞬息万变,物价贵到极点,必然下跌,贱到极点,必定攀升。当商品昂贵之时,就应毫不犹豫迅速抛出,视之如粪土而不惜;当商品低廉之际,又要毅然乘时买入,视同珠玉而倍加珍惜。第四,积贮货物,务求完好,以防日后滞销。易腐易蚀的货物,即使价格再高,也不要长期存留,不能轻易囤积居奇。同时,水纳百川,奔流不息,方能汇成大江大河。货币也是一样,如果让资金积滞不用,就会成为一堆死钱。只有使它周转不息,才能变成与日俱增的利润。

这些理财思想不仅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先进理念,即使在今日仍然闪烁着思想光芒,例如其中的货币流通理论,在中国直到1500年以后的宋人沈括才加以阐述,此时比西方经济思想界还早了几个世纪。

拥有如此卓越超前的经营思想,范蠡自然迅速发家致富,“致产数十万”而名闻齐地。齐国国君田常决定授范蠡以相印,带领齐国百姓共同致富。面对田常的任命,范蠡考虑再三还是觉得经商比从政安全且富有价值,但公然抗命不从就有可能死于田常的刀下,于是权衡利弊后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离开齐国以后,范蠡来到了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并改名为朱公,此后便有了陶朱公之名。当时的宋国,正是殷商后裔的聚居地。殷人素有经商的传统,足迹广布,此后原为民族称谓的“商人”一词也就转化为商贾的专称。宋国的陶邑,虽然城市不如齐国都城那样宏大,但处于万商云集之地,百货汇流之所,极利经商致富。入陶邑的陶朱公更是如鱼得水。

在陶邑经商期间,范蠡在西施的大力支持下,把自己的商业才能发挥到极致,在赚取亿万金钱的同时,还总结出了理财十八则和致富十二则等一整套理论。

其中“理财十八则”认为:为生意要勤紧,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议价要订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折血本;货色要面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质价减;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优劣要攸分,切勿犹豫,犹豫则耗用紧;货物要修整,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期限要约定,切勿辘轳,辘轳则交天鄙;买卖要随时,切勿挨延,挨延则机宜失;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临事要责任,切勿妄托,妄托则危害大;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品劣;说明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致富十二则”认为: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能倡率,躬行以律,亲感自生;能知机,售贮随时,可称名哲;能办货,远货不荷,蚀本便轻;能辩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能用人,因才器使,任事有赖;能讨账,勤谨不怠,取讨自多;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能安业,厌旧喜新,商贾大病;能接纳,礼义相待,交易日旺;能识人,知人善用,账目不负。

由此可见,范蠡经商的诀窍,在于运用市场价格变化来掌握供求关系,采取“贵抛贱收”的经营对策,这一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就是要考虑到市场上的变数,凡是在市场行为中符合逻辑的,必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别人也在这么想,大家挤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又哪来的利润可图?这个方法应用在市场上,那就意味着越是火爆的生意越是不要去碰,而是要思考火爆之后冷却下来的市场需求的是什么。通常我们把这种先人一步的思维名之曰“商业洞察力”,大凡成就不凡的富豪人士,无不具有着这种共性的思维特点。

据说,范蠡这套理论不仅使自己致富,还指引着他人致富。曾有一人慕名来到陶邑,向陶朱公请教致富之道。陶朱公在充分了解此人特长和结合市场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以后,为他指引了一条生财之道。这位士人听后茅塞顿开,果然迅速发家致富,10年之间获利千万金。此人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猗顿。

猜你喜欢

宋国范蠡经商
范蠡卖牛
鞭长莫及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西湾村采风
改革开放后的全民经商
鞭长莫及
四川: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颜氏家训千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