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说“不”

2008-04-19唐若丛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4期
关键词:汲汲于戚戚柳先生

唐若丛

师:通过多遍的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段,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五柳先生的?

生:字号的由来,爱好。

师:有哪些爱好?

生:好读书,性嗜酒。

师:还介绍了什么?

生:居住情况。

师:居住的是高楼大厦吗?

生:(笑)不是,“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住得很简陋。

师:除此之外第一段还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五柳先生?

生:还写到了他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非常好。第一段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字号、性格、爱好、境况,对于爱好,刚才那位男同学只讲到了两点,五柳先生还有其他爱好吗?

生:有,“常著文章自娱”。

师:看来,五柳先生的爱好有三点:好读书,性嗜酒,写文章。根据以上的总结,请同学们说说你心中的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当然,这些看法都应该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看出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师:五柳先生的家境如此贫穷,他毫不在乎,这可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呢?

生:安贫乐道。

师:五柳先生这种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可用赞语中的一句话来总结,这句话是……

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文中类似的“不”字句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文中所有“不”字句,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学生纷纷查找,很快找到并读出各个“不”字句,教师投影显示)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②亦不详其姓字。③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④好读书,不求甚解。⑤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⑥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⑦环堵萧然,不蔽风日。⑧不戚戚于贫贱。{9}不汲汲于富贵。

师:大家注意到了吗?这篇短短的文章,几乎就是用九个“不”字句组织起来的,“不”字显然就是全文的关键词了。因此,我们一起来研究本文的“不”字。请思考:作者到底想对什么说“不”?为帮助大家正确地理解,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讨论、探究。(投影展示)

东晋末年,门第观念盛行,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而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生:陶渊明对当时的门第观念说“不”。当时人人都以出生于名门望族为荣,而五柳先生却说自己“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讲身世,不重门第。

生:当时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而五柳先生是“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可见他对当时的世风说“不”。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博学而洒脱的特点。

生:“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自然率真的性情之人。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都在强调作者的贫穷。

师:生活如此贫困,陶渊明心态如何呢?请继续在文中找根据回答。

生:陶渊明是“晏如也”——依然保持悠然自得的心态。

师:说得多好啊!总结一下吧。

生:这九个“不”字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和追求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突出了他是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隐士。

师:谁再来概括一下五柳先生的性格?

生:淡泊名利。

师:仅此而已?

生:安贫乐道。

师:很好!这九个“不”字句像一条红线,把全文串起来了,把五柳先生的特点突出出来了,也为我们背诵文章提供了线索。请同学们以“不”字句为线索尝试背诵课文。

(学生大声背诵,两分钟后教师抽查三位学生,基本能够背诵。)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背得这么好,真不简单!

(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 235000)

猜你喜欢

汲汲于戚戚柳先生
锻炼
守心
君子之争淡如水
春夜有寄
柳先生的正骨膏
小石头
五柳先生的“不”
捷先生的红宝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