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想说教好不容易

2008-04-09许纪友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3期
关键词:诗化诗人诗歌

许纪友

中国的诗歌,民族特色极为鲜明,读起来很美,教起来却很困难,而老师要教好和教出诗味更是不易。古人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无达诂”等等,并非故弄玄虚和神秘。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中起始阶段第一单元就是诗歌教学,选文分量较过去教材加重,内容深度也较过去教材加深。因此,如何教好诗歌,教出诗味,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得不深入探究的问题。

要教好中国的诗歌,首先要明晰中国诗歌两大民族特色,用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的话概括就是:一是中华民族的“诗性”和“诗心”,二是汉字语文的“诗境”与“诗音”。周汝昌先生在《千秋一寸心》一书中举例说,何谓民族的“诗性”和“诗心”,比如我们欣赏古人赏月之诗,一轮皓月当空,诗人想象的是广寒宫殿、神女嫦娥、桂花玉兔等,而科学家想象的是冰冷的死星球、月球物质结构、矿水资源、开发利用;何谓“诗境”和“诗音”,汉字是形音义的结晶,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文艺联想典”“文化信息库”,就是一个“境界”,不同的汉字通过组合,四声平仄,抑扬顿挫,意境丰富,例如“乱山残雪月,孤独异乡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同写月下游子羁旅在外,但意境迥异,各擅胜境。其次,要研究中国古代诗话、诗论的特点,反思一下为什么中国古代欣赏诗歌时出现了那么多诗话诗评的著作,为什么古人诗话、诗论的点评之语使人灵犀相通,而今天我们用“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的套话来评价欣赏中国诗歌,却感到苍白无力,隔靴挠痒,不过瘾,无味道。今天我们用西方的文艺心理学来建构中国的诗歌欣赏,总感到别扭隔膜,就像是洋人学京剧,洋腔怪调,不着中国诗歌的风流味道。

我自幼酷爱读诗,偶尔兴之所至,也写些小诗或长诗,小至个人人生感悟的近体诗和古体诗,大到为芜湖一中百年校庆创作的几千字的供电视台主持人朗诵用的长篇叙事抒情诗。在新课改中我又亲自编写校本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读》,为高中生系统讲授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所以,在读诗写诗教诗上感悟尤深。校内外诗歌教学观摩课我是逢场必到,观摩学习。但是,每一次兴冲冲而去,往往是败兴而归,深感一首好诗教不出诗味,实在痛苦哉,悲哀哉!诗歌啊,想说教好不容易。诗歌教学的独特性,你在哪里?

一在须设境。诗歌教学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是保证诗歌教学成功的前提。一提创设教学情境,很多老师就十八般武艺全上,作家的遗闻轶事介绍,多媒体的声光电像等等。其实,教诗歌,你要明确诗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诗是语言文字的诗,正如画是线条、色彩的诗,音乐是声音、旋律的诗一样。创设诗歌教学的情境氛围,多媒体等手段当然能用,但重要的是要使用得当,能创造出诗的审美意境。所以,从诗的特性来说,教学的入境方法最核心的是:披文入情的朗诵和用诗化语言解诗,其他手段都是外围敲边鼓起烘托渲染作用。语文教师要教好诗歌必须有较高的朗诵水平和用诗化的教学语言来阐释诗的才华。如果能有创作诗歌的经验、才气和气质,当然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里面一些讲授古代诗歌欣赏水平很高的教授,年轻时都是写诗出身,闻一多、宗白华、林庚等人就是很好的例证。

诗歌教学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境呢?

先说披文入情的朗诵。语言是诗的外壳,由于诗的语言含蓄、跳跃、意象朦胧,读诗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的“隔”,朗诵是最好的理顺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是至理名言。笔者曾在上海市建平中学观摩浦东新区名师宁冠群上的一堂诗歌教学观摩课:苏轼中秋词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位老师古典文学功底极深,一上台就用宋韵古调唱了这首词,尽管听起来没有普通话那样字正腔圆,但确实给人一种别样的韵味。然后他请同学推荐一位歌唱得好的女同学模仿通俗歌星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一词,婉约低吟,缠绵衷肠;又请不同朗诵风格的同学用普通话读,用上海话读,用苏州话读,那真是各臻其妙,读了整整20分钟,最后再放普通话朗读磁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学生早已进入该词的意境并对作者之意了然于胸,接下去进行的鉴赏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效果极佳。如果老师一上来只放一遍普通话录音朗读,学生还未进入欣赏诗歌的情境,就马上翻译字面词意,再进行鉴赏,那肯定还是浮在表面,不能入味。笔者曾上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新诗观摩课,采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做背景音乐,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一下子就把同学带入了乡愁的思绪中,然后再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就是那一只蟋蟀》,同样的乡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朗读是读诗必经的工序,无论怎样读,采取什么方式读,只要读懂了诗意,读出了诗味,都是诗歌教学的好方法。

再说用诗化语言解诗。诗歌教学的最大禁忌是字面直译,这种做法真是糟蹋了诗人和诗歌。中国古代的诗话和诗论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之法确是深谙诗歌欣赏之道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摸索出了一条以诗化语言来导入和解诗的方法,即从标题的导入开始,每教一首诗就请同学用一句诗化的语言给这首诗命题。如上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时,我用“永恒的情结——乡愁解读”来命题,同学们分别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我心永远”“一个民族的背景”等命题,很好地营造了欣赏诗歌的诗的氛围。有时我即兴创作,如: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以写在青春的扉页”为题和诗一首,表达走进伟人世界的激情,感染力很强;在上徐志摩《再别康桥》时,我结合自己两次踏访徐志摩故居的感受,创作了《人间四月天》一诗,将同学带入徐志摩诗歌的意境,亲切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重品悟。设境是为了入情,入情是要通过品悟来实现的,因此诗歌教学的品悟有两种方法不得不用,一是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韵味,二是通过知人论世感悟诗人的生活世界,进而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与诗人、与诗歌的情感共鸣,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诗人的情感极为丰富,心弦极为幽微灵敏,必须通过品味语言文字的韵味来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由言入情,准确贴切,它能避免架空分析、先入为主和粘贴政治标签的毛病,也是语文教学和诗歌教学回归自然本色的语言本体教学规律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品味诗歌的语言才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例如我教学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在教同学品味“执手相看泪眼,意无语凝噎”一句表现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和内心情感波澜时,重点扣住“执手”一词加以挖掘,请同学们想象将“执手”换作“拉手”“牵手”“扣手”以后各自表现的情态和心情是什么。同学们讨论后得出:“拉手”表现两人感情太一般,“牵手”表现两人感情太休闲,“扣手”表现两人感情太亲密,都不符合悲伤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而“执手”一词,将悲伤离别时依依不舍,不忍分离,缠绵悱恻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有的同学将这个细节比作“细雨中的梦幻”“苍凉的美丽”和“愁字打的心结”,实在是令人心碎而激动。中国诗歌流传千古的名句实乃一字千金,确实是诗歌的精华。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还要知人论世。但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不是课堂上程序化的简单的作家作品介绍。诗人的情感都是有感而发,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一样,其思想感情肯定不一样。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更多的是指因诗说事和以事说诗。我们常说诗很含蓄,话中有话,就是通过具体的知人论世去品悟的。教学中善于因诗说事和以事说诗,感染力极强。为什么《红楼梦》中《枉凝眉》一词那么催人断肠,是因为被宝黛爱情的悲剧所感染;为什么我们泪洒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因为我们被苏轼对亡妻的一往情深所感动;为什么我们扼腕于陆游的《钗头凤》,是因为对拆散陆游和唐婉的封建婚姻专制异常愤慨。因此,教会学生具体的知人论世方法,因诗说事和以事说诗,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和诗歌的距离,使他们对情感的体味入木三分。

猜你喜欢

诗化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