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变身勇士

2007-08-13柯博文

现代兵器 2007年8期
关键词:坦克

柯博文

谨以此文纪念笔者一去不返的童年时代,并将它献给喜欢《变形金刚》的军迷朋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播放95集版(98集版删减而成)美国孩子宝公司的著名动画片《变形金刚》,同时销售其生产的“变形金刚”玩具,一时掀起了看《变形金刚》,玩“变形金刚”的热潮。由于片中的“变形金刚”具有变形为当地物体的能力,所以在到达地球后都能变形为地球上的物体,其中就有一部分现实中的各种兵器。在此,笔者从中选取几个代表者,就跟大家聊聊这些“外星来的地球兵器”。

“威震天”——德国瓦尔特P38手枪

“威震天”是“霸天虎”的首领,为人冷酷狡诈、阴险残忍,信奉“和平来自独裁”,总是绞尽脑汁要消灭汽车

人,夺取地球蕴藏的能量以便重返“赛伯坦”实现征服的梦想。这个人物变形后便是二战期间著名的德国陆军制式手枪——瓦尔特P38。

在瓦尔特P38之前,德军装备的是同样著名的鲁格P08手枪。但是精工细作的鲁格P08价格十分昂贵,而且比较挑弹药和容易进灰尘,这些缺点使它不适合大批量装备使用。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军方开始寻求替代手枪,瓦尔特先后提出双动PP式袖珍手枪的变型MP和全新的枪管短后坐无击锤结构AP手枪,但是都未能成功。虽然经历了这些挫折,瓦尔特公司还是使改进的手枪于1938年进入德军服役,命名为P38式,取代了鲁格P08的后代P30。瓦尔特P38也是世界上第一支被军方接受的大口径双动式大威力自动手枪,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瓦尔特P38击锤外露,配用8发弹匣,发射9毫米派拉贝卢姆弹。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座自动原理,击发后火药气体后推闭锁起来的枪管和套筒,通过自由行程后,套筒座被弹膛下方凸耳内的顶杆抵住,闭锁卡铁后端斜面受顶杆撞击后向下方转动,于是上突笋离开闭锁槽,实现开锁。该枪的双动式结构允许在装上弹匣,压下击锤后再放松击锤,此后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扣动扳机就可以完成射击。该枪保险位于套筒左后侧,在待发期间如果已经上了保险,击锤就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在击锤待机状态下扳下保险,击锤会被阻挡,该设计比较可靠。

在二战期间,瓦尔特公司和后来加入的毛瑟等厂总共生产了超过一百万支P38手枪,战后一度停产。1957年,瓦尔特公司重新生产P38的轻便改型P1手枪提供给联邦德国国防军,一直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这种著名的手枪还有一些民用型号,现在虽已停产,但是一直受枪迷的喜爱,如今在市场上价格不菲。《变形金刚》的创作人员独具匠心地选用该枪作为“威震天”的变型状态,恰如其分地用这种德国纳粹军官的标志性武器来衬托他的邪恶和霸道。在片中,“威震天”变型为P38手枪后也确实多次令“汽车人”们大吃苦头。

“红蜘蛛” “惊天雷” “闹翻天”——美国F-15重型战斗机

这三个人物在“霸天虎”乃至全部“变形金刚”中都是很特殊的人物,因为他们除了颜色不同之外,外貌完全一样,是如同三胞胎兄弟般的人物(实际上还有“太阳风”等其他留守“赛伯坦”的相似人物,但是没有到地球所以变形后就不同),但是性格却又迥然不同。“红蜘蛛”是“霸天虎”中的二号人物,虽然本事不大,但是野心不小,总是妄图取代“威震天”的领导地位。他认为“霸天虎”应该更多地依靠诡计而不是正面战斗来打败汽车人。“惊天雷”则是个摇摆人物,他并不完全相信“霸天虎”的图谋能够得逞,但是又常常在同伴鼓动下参与战斗。“闹翻天”行事鬼祟,又常自作聪明单独攻击汽车人。这三个人物变形后都是美国F-15重型战斗机。加上隶属于“汽车人”的“飞行太保”成员之一“空袭”,“变形金刚”中共有四个变形为F-15的人物,可见美国人对其战斗力的崇拜。

早在1965年,美国考虑到苏联第二代战斗机即将投入使用,F-4战斗机不能保持技术上的绝对优势,遂于1968年9月发起新型制空战斗机FX的招标,对飞机的机动性、寿命、可靠性和航电设备性能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由于事先进行了充分的预研,加上冷战压力,麦道公司在1969年12月中标后,很快于1972年7月把飞机送上了天,1974年11月就交付部队使用,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不能不令人由衷感叹美国航空工业的雄厚实力。

F-15在设计上根据越南战场空战的经验,努力提高机动性,主要通过降低翼载、提高推重比和设法减少诱导阻力的手段,来提高飞机保持能量和获得能量的能力。该机气动外形在第三代战机中相对比较保守,实际上也是精心设计的杰作。麦道公司和NASA投入了大量精力选择最适应任务要求的构型,从1968年到1969年进行的风洞试验时间长达22188小时之多。最后选定的气动外形中,F-15采用带翼根整流罩的切尖三角翼、45°前缘后掠角和展弦比取值3,体现了该机作为美国空军新一代主力制空战斗机在亚音速格斗机动性和必备的超音速截击性能的折衷。同样,为了提高亚音速升力系数(实质是移动了升力线)、减小诱导阻力,在机翼设计中采用了前缘固定锥形扭转,虽然要付出波阻增加的代价,但是飞行性能已经超过合同要求,所以不采用会增加飞机重量、成本和复杂程度的前缘机动襟翼也是合理的选择。而不采用后缘机动襟翼的理由,则是在空战中使用该装置带来的阻力增量超过了获得的好处,可见并不是先进技术都适用在全部飞机上的。翼根的整流罩在大迎角可以拉出涡流,推迟机翼失速和提高平尾效能。整流罩的钝前缘使得涡流的强度不如边条,但是也令涡流造成的俯仰力矩非线性问题减轻。对于没有全权限电传的时期,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为了获得全包线范围的良好飞行性能,F-15采用可变捕获面积的水平压缩斜板四波系全侧壁进气道,这种进气道前伸的上罩同时起到改善大迎角性能的作用。出于超音速性能的需要,在后体设计上选择发动机短舱窄间距设计,全动平尾和高大的垂尾安装在经过优化的尾撑上。

为了减轻重量,F-15在结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时在材料上大量使用了钛合金,大约占结构重量的25%,在部分承力不大的部位少量使用硼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些措施使F-15的使用空重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即使是F-15E也只有14379公斤。F-15的主要动力装置一直是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F100系列发动机,直到最近的F-15K才选择了GE公司的F110发动机。F-15系列的机内燃油不是很多,但是载油系数并不小,在使用保型油箱后作战半径非常大。但是保型油箱毕竟对空战有一定影响而又不能抛弃,因此执行制空任务的F-15C/D很少携带。F-15的航电设备始终保持同代机中的先进水平,率先使用全波形数字化火控雷达AN/APG-63,率先装备JTIDS终端,到F-15E上实现了完全的玻璃化座舱。F-15早期使用2余度模拟控制增稳操纵系统,操纵品质依然出色。F-15E使用数字式全权限电传后,对飞行品质的要求仍是保持与其他F-15相同。

目前,F-15已经不是美国最先进的重型战斗机,波音公司在极力向盟国推销该机。先进的火控系统加上种类繁多的精确制导武器,扩散的F-15已经成为同“红蜘蛛”一样不安分的角色。

“弹弓”——英国“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

“弹弓”和前文提到的“空袭”都是“飞行太保”的成员,能够变形为“鹞”式战斗机。从外形上看,“弹弓”的变形是“海鹞”FRS Mk.2,不过从该机的出现时间看,好像晚了些。而美国的AV-8B在当时不装备雷达,也不太符合“弹弓”的形象,其更接近“海鹞”FRS Mk.1。

“鹞”系列是英国霍克·希德利公司为应对北约防范苏联大规模空袭欧洲机场,而研制的可分散到临时野战基地使用的垂直起降战机。“鹞”式为了实现垂直起降要求,使用具有两对旋转喷口的罗尔斯·罗伊斯“飞马”发动机,并且把发动机安装于机身中部,四个喷口相对于重心位置是对称的。为了满足垂直起降的进气量要求,采用了捕获面积很大的皮托管进气道,而且还有8个由内外压差自动打开的辅助进气门,而由于发动机靠前,进气道扩压段非常短。由于飞机不要求(实际上当时也做不到)超音速飞行,整个气动布局都按亚音速设计,采用常规的12°下反后掠上单翼,翼根相对厚度达10%。为转场需要,翼尖可更换为增大展弦比的转场专用翼尖,其全动平尾也有15°下反角。在垂直起降、悬停等空速接近零的状态,飞机依靠旋转喷管和机头、尾锥、翼尖护翼轮整流罩前段处的喷气反作用喷嘴来操纵。

“鹞”式的设计年代较早,早期型号结构设计比较传统,材料以铝合金为主,在一些高温和高承力部位少量使用钛合金。由于喷管的特殊布局,飞机采用自行车式起落架,短距滑跑起飞时不能抬前轮,只能靠喷流跃离地面。英国皇家空军的“鹞”式一般安装费伦蒂公司的106型激光测距和寻的器,机内没有固定武器,一对机身侧面埋入挂架通常安装机炮吊舱,翼下和机身中央共有五个挂点。

“海鹞”是为“无敌”级轻型航母配套研制的,机身结构和发动机作了适应海上使用环境的改进,最主要的区别是换装了“蓝狐”火控雷达,具备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能力。“海鹞”FRS Mk.2是比较全面的改进型号,换装了基于1553数据总线的航电设备和蓝雌狐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多目标攻击和使用AIM-120导弹的能力,在1988年9月才首飞。

“俯冲”——美国F-16轻型战斗机

“俯冲”是个如同伯伊德般热衷于研究空战理论的人物,以“研究过去才能赢得眼前”为格言,其变形状态就是伯伊德理论的完美诠释——F-16轻型战斗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受到越战经验和“战斗机黑手党”能量机动理论的影响,美国空军决定研制主要用于格斗空战的轻型战斗机,要求成本低廉、机动性强。经过对比试飞,1975年1月,美国空军选中通用动力公司的YF-16。1978年末,F-16正式装备美国空军,随后向盟国推销。

F-16的气动布局据说是从50多种方案中优选得到的,率先应用了大量被视为第三代战机典型设计的新技术,包括边条、翼身融合、变弯度机翼、放宽静安定性和全权限电传等。F-16采用这些技术提高了可用迎角、可用升力系数和敏捷性,改善了操纵品质,对极限状态进行了限制,减少因为操纵失误进入危险状态的机会。但是,F-16由于大迎角平尾舵效和方向舵遮蔽问题,存在深失速状态,难以用一般改法改出。美国空军后来总结出手动俯仰超控的方法,但是这个问题限制了使用迎角。加大平尾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副翼方向舵交联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进入尾旋的概率,到80年代末F-16改用数字电传,增加自动俯仰超控模式,基本上解决了失速安全性问题。

F-16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设计,加上放宽静安定性的重量收益和不要求过高的超音速飞行能力,允许使用简单的皮托管进气道。因此,该机尽管主要采用铝合金结构,结构空重仍然保持了相当低的水平。这使其有可能在日后的服役生涯中不断添加电子设备,而仍可维持能够接受的机动性。F-16的座舱对格斗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工作,飞行员位置很高,座舱盖与风挡连成一体由高强度的聚碳酸酯压制而成,视野十分开阔,可以看到6点钟方向的情况;座椅后倾30°,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为了适应飞行员的坐姿、提高飞机的响应速度,使用了力敏感侧杆系统。而最能体现能量机动思想的是F-16的格斗平显画面能够显示有利机动包线范围,使飞行员在格斗时能够真正做到知己,对空战有很大的帮助。早期的F-16设备相对F-15要简单得多,但是也足以让飞行员获得良好的态势感知。改进后的F-16逐渐转移了作战任务,越来越偏重于战场遮断任务,不断加强电子设备和结构强度,使其在付出部分机动性为代价的同时获得了相当优秀的对地打击能力。对于一支攻势空军而言,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远比超出需要的制空能力更有价值。

“飞火”——美国F-4重型战斗机

“飞火”是“飞行太保”中的不安分份子,经常在飞行时分散注意力,但是其变形状态却是第二代战机中技术水平最高、为西方世界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直至今天仍在很多国家服役的F-4“鬼怪”Ⅱ重型战斗机。

F-4是麦克唐纳公司在1956年根据美国海军发展舰载防空战斗机要求开发的,1960年正式投产,由于性能十分优异,次年被美国空军选中,成为两军通用的战斗机。原本海军的F-4型号为F4H-1,空军称为F-110,随后美国统一海空军飞机编号,全部命名为F-4。F-4是典型的第二代重型战斗机,在飞行性能上强调高空高速,加速性和爬升率优异,适于超音速中距拦截作战,对机动性有一定要求但不高,提高低速性能的手段主要为着舰服务。这样的要求决定了F-4的总体布局。

F-4采用52°后掠的小展弦比后掠下单翼,采用下单翼升阻特性较上单翼差也不利于携带大的外挂,但是下单翼布局飞机滚转性能较好,起落架轮距可做的较大,有利于着舰安全,为了改善横侧安定性外翼段有12°上反角。F-4的后掠角和展弦比在同代机中处于中等水平,使之可以采用较小的相对厚度,但是薄翼型的升力线斜率较缓,容易发生分离。为此,F-4采用了细致的翼型修形和前后缘吹气襟翼这样比较复杂的措施。为了解决后掠翼的翼尖失速和上仰问题,把69.2%半翼展处的机翼向前延伸10%形成锯齿,锯齿一方面在大迎角拉出涡流卷扫附面层,另一方面翼型错位形成压力梯度也阻止附面层的展向流动。在F-4E以后的型号上为了进一步改善机动性,采用前缘缝翼取代吹气襟翼使升力特性有很明显的改善。按照麦克唐纳公司的传统,F-4的发动机安装比较靠前,有利于质量集中减少转动惯量避免交感耦合问题,也有利于缩短进气道减轻重量。但是为了有足够的尾臂长,平尾安装在延伸的尾锥上,为了让平尾避开机翼尾迹区,采取了23°下反角,后期型号为改善舵效在平尾前缘开了缝。采取了这些手段后,F-4的综合机动性能和飞行品质在二代机中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但稍逊于我国较晚研制的J-8Ⅱ型战机。

F-4结构设计比较先进,较多运用了整体壁板和大尺寸机加锻件,这也是美国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工艺手段支持的结果。飞机结构材料主要为高强度铝合金,在靠近发动机的部位广泛运用了钛合金。F-4的航电设备在当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完善的导航设备,雷达系统中包含有连续波照射器,能够使用AIM-7导弹完成中距拦射。随着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F-4逐渐拥有了功能完善的火控雷达,甚至换装AN/APG-59脉冲多普勒雷达实现下视下射能力,火控系统能配合“响尾蛇”扩展截获模式完成离轴攻击,使用手不离杆(HOTAS)操纵系统,部分机型使用AN/AVQ-8头盔瞄准具。这些改进使F-4的作战能力一直保持在同代机的前列,总共生产5195架之多,至今仍有相当数量仍在服役,并且有部分经过改进有与第三代战机作战的能力。

“战戟”——美国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

“战戟”为人热情粗犷、勇敢善战、乐于助人,深得“汽车人”同伴的信赖。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其变形状态为评价不高的美国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陆军认为M41坦克已经没有击毁苏军坦克的能力,因此急需研制一种具有浮渡能力、能够用C-130空投的轻型坦克装备空降部队。经过比较,陆军选中卡迪拉克公司的15吨级正常布局搭载152毫米两用炮的方案。1961年,按照陆军传统,用南北战争时著名将领“谢里登”来命名新坦克。1966年5月,M551轻型坦克正式定型,在克里夫兰军工厂开始生产,生产速度很快,到1970年停产时已经生产了1662辆。

M551采用7039铝合金焊接车体,为了提高防护力,车体主要部位装甲均倾斜,车体两侧装甲外罩有塑料外罩,内填聚苯乙炔泡沫,所以外观看起来是垂直的。炮塔为钢焊接结构,正面和两侧均有很大倾角,投影面积很小,外观类似“梅卡瓦”Ⅲ的炮塔,侧后下方也存在卡弹区,有时在侧后方安装储物筐有助于防破甲弹。车体分为驾驶舱、战斗室、动力舱三个部分。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中央,舱门向上打开,舱门上安装3具潜望镜,中间的可以换为红外夜视镜。驾驶员座椅可以调节,操纵手柄呈T形。驾驶舱地板上原开安全门,但后来为提高防地雷能力增加附加装甲,安全门就无法使用了。战斗室内容纳车长、炮长和装填手3名成员,炮长位于右侧前方,车长在炮长后面,装填手则在左侧。

车上的主要观瞄设备有炮长的M127直瞄镜、M44红外瞄准镜和车长旋转指挥塔的10具潜望镜、AN/PVS-2车长红外瞄准具以及导弹制导设备。M551坦克的主炮为双向稳定152毫米M81两用炮。该炮膛压较低,身管长度仅有2.87米,所以重量很轻,配有发射导弹用的导轨。该炮可发射全可燃药筒的多用途破甲弹,训练弹和MGM-51“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在越战期间还配用了内装上万根钢针的霰弹,车内可搭载10枚导弹和20枚炮弹。“橡树棍”导弹弹径152毫米,弹重27公斤,飞行速度为200米/秒,射程为200~2000米(后来改进为3000米),最大垂直破甲厚度达500毫米,足以击毁当时任何苏联坦克。导弹采用瞄准线跟踪指令制导,射手负担较轻,但是飞行速度较慢,容易使载车被敌坦克先击中。多用途破甲弹有效射程约1500米,破甲厚度也为500毫米。该炮的主要问题为全可燃药筒发射后的残渣和废气影响下一发的装填,后来采用强制吹除措施。坦克动力舱安装通用汽车的300马力发动机和阿里逊液力机械传动装置。为了减轻重量,动力组件大量采用了铝合金部件。该车的行走机构采用5对大直径负重轮,无托带轮,主动轮后置,扭杆悬挂,这部分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转向时履带脱落。

M551坦克装备部队后,在作战中暴露出可靠性较差和两用炮本身的技术问题以及低速炮射导弹在使用中的缺陷,导致1978年起M551坦克从除82空降师以外的部队撤装。82空降师保留该车是因为该车能够使用C-130飞机进行空投和使用围帐自行浮渡,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该师仍使用了一些改装M60A3TTS火控系统的M551坦克。战后,该坦克完全退出实战部队,仅在欧文保训练中心通过更换“马甲”充当各种假想敌。

“吵闹”——德国“豹”I主战坦克

“吵闹”是能够组合成“混天豹”的“战车队”成员,脾气暴躁、十分好斗、经常令人不快,其变形状态是经典的第二代主战坦克——德国“豹”I。

“豹”I起源于1956年联邦德国和法国、意大利联合研制欧洲坦克的计划。但是法国与德国最终在设计要求上出现分歧,意大利干脆买了M60,于是德国由克劳斯-玛菲公司研制生产了“豹”I主战坦克。

“豹”I车体为常规布局,驾驶舱在车体前方右侧,左侧为弹架、通风装置和三防系统。驾驶员座椅上方开有舱门,舱门前方有3具潜望镜,中间潜望镜可换为红外或微光夜视镜。战斗室内有3人,车长居右,炮长在他的前下方,装填手在左侧,车长和炮长各自在炮塔顶部有一个舱门。“豹”I采用当时先进的扰动式火控系统,主要武器是堪称西方二代坦克标配的L7A3式105毫米51倍口径线膛炮。该炮可以发射所有符合北约标准的105毫米坦克炮弹包括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1475米/秒,可以有效击穿当时的苏联坦克。该炮发射后炮闩自动打开,弹壳就落入下方的弹壳收集器。坦克备弹55发,其中13发存放在炮塔尾舱内,其余存放在车体内。

“豹”I的动力组件有快速脱开联轴器,在野战条件下可于20分钟内更换动力组件。该坦克采用MTU公司的MB838CaM-500型4冲程12缸V形柴油机,该发动机可使用多种燃料,采用机械增压和预燃室技术,发动机额定功率达610千瓦。与该发动机配套使用的是ZF公司的4HP250液力机械传动装置。坦克的行走机构为扭杆悬挂的7对负重轮,4对托带轮,前置诱导轮带有履带张紧器。在第一、二、三、六、七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震器。

“豹”I的设计理念强调通过良好的机动性来提高坦克的生存力,所以车重仅为40余吨,自身装甲防护比较薄弱,虽经多次改进,与同时代美、苏、英坦克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该型坦克性能良好、工作可靠、便于维护,因此获得很多国家的青睐,先后出口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希腊、意大利、挪威、荷兰和土耳其等国,其底盘也被改装为多种变型车,整个车族产量高达6507辆。

“旋风”——美国SH-2多用途直升机

与“吵闹”一样,“旋风”也是“霸天虎”所属“战车队”的成员之一。他的变型状态是美国SH-2多用途舰载直升机,是“变形金刚”中为数不多的可变形为直升机的人物之一。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直升机在作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海军开始意识到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全天候作业、通用性强的六吨级多用途舰载直升机。1965年,美国海军提出设计竞标,其中明确要求新型直升机能够胜任高速、远程搜索和救援等任务。卡曼公司以K-20直升机方案赢得了美国海军的青睐,被赋予了SH-2的军用编号和“海妖”的绰号。在西方神话中,海妖是一种长着迷人面庞却有着鸟身的精灵,她们生活在海中的小岛上,经常唱着美妙的歌曲来迷惑过路的水手们。SH-2直升机虽然不能唱歌,但是其轻巧灵活的设计和多用途的身手都与海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卡曼公司最初的K-20是一种单旋翼带尾桨式单发直升机,最大速度超过260公里/时,能够很好满足美国海军对高速性能的要求。但是单发型“海妖”在运载能力和海上飞行适应性等方面仍未能令美国海军满意,加之“海妖”服役后美国海军希望其能够执行更广泛的反潜、反舰任务,并加装武器和各种设备。因此,卡曼公司对“海妖”进行大幅度改进,将原来的单台652.5千瓦T58-GE-6涡轴发动机换装为两台932千瓦T58-GE-8B发动机。此后的“海妖”直升机各种改进型均以双发型UH-2C/SH-2为基础研制。目前,除少数型号外,大部分“海妖”都已退出美国海军现役装备序列。

原卡通片中出现的真实兵器还有很多,比如F-14、B-1B、“阿帕奇”、“狂风”等等,相信各位读者也能够把他们找出来。由于拍摄时间较早,在后期人物的年代设定在21世纪,因此有不少变形为未来武器,如“狂飚”、“瘟疫”等。不过到今天为止,这些未来武器还没有变成现实。与笔者同龄的读者朋友们,读过拙作,这些曾经给你带来快乐童年的人物是不是又在你的眼前鲜活起来了?

编者后记:由迈科尔·贝执导的好莱坞大片——真人版《变形金刚》已于今年7月全球公映。在片中,“威震天”、“擎天柱”和“红蜘蛛”等我们熟知的人物都已面目全非,而且在卡通片中以F-15战机形象出现的“红蜘蛛”也“与时俱进”地进化成了F-22A“猛禽”战斗机。本文中的“霸天虎”成员——“吵闹”和“旋风”也将在影片中出镜,只不过同“红蜘蛛”的情况相似——“吵闹”由原来的“豹”I主战坦克“进化”为M1A2主战坦克,“旋风” 由原来的SH-2“进化”为CH-53。在美国军方和军火巨头的鼎立支持下,真人版《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已变相成为一部当今美国先进武器的宣传片。

(编辑/一翔)

猜你喜欢

坦克
坦克300城市版
超级坦克大乱斗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战争也疯狂
环保坦克
坦克新杀手
谈天说地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