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启示

2007-08-01张富强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张富强

摘要:自古以来,对于教育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带来不同的教育后果。目前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备受人们的批评。而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独特教育理念,在美国的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我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就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转换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2-0068-05

今年七、八月是我第三次赴美访问,前二次访问的重点放在美国的法律制度。这次随同我校其他同志一起短期赴美访问,则把重点放在了解美国大学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能够集中一段时间,到美国考察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别通过与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数位副校长、相关学院的院长和不同专业的教授,与霍布金斯大学部分学院的院长和教授的亲密接触,听取他们的介绍以及与他们的直接交谈,使我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之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身及其价值以及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教育理念决定办学特色。学校的特色并不是学校是否拥有标志性的建筑,而在于它是否拥有能够培养“学以致用”的社会急需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以及由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等综合构成的独特的总体风格。这种总体特色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

自古以来,对于教育理念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激发学生内心向学的积极性。不同的教育理念带来不同的教育后果。目前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备受人们的批评。最近媒体又频频报道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消息,而老百姓对大学生的总体评价也呈现日渐下降的趋势。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似乎正在渐渐地丢失“昔日的光环”。特别是在高教系统工作相关的同志经常会扪心自问,为什么经过中国教育制度“千锤百炼”而能够从升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层层关卡的“跳跃龙门”的“佼佼者”不幸而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的代名词?为什么中国中学生参加历年的国际竞赛都能击败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等各种重要奖项,且有幸进入北大、清华等著名高等学府深造,却无人能够问津著名的诺贝尔数学、物理或化学奖,而这些奖项却大多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者赢得?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而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接触,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往的看法,关键在于我国与美国的大学教育理念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我们大学始终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美国大学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因而能够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要成为科技强国,亟待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

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其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的人才培养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目前美国大学教育十分强调实现从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学校管理与教育为中心到以学校提供服务,引导学生成才为中心的转变。强调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为此应当注重对大学生自在、自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集合学校的所有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在马里兰大学,以学生的需求和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全校教师和学生。一切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学生健康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学校十分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和爱国思想的培养,但往往不是采用大规模的思想宣传教育或定时定期学习的方式,而是通过各种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从内心唤发学生对学校、家庭、对祖国的一种感恩情怀和时代责任感。对无论在思想道德引导或是在专业培养领域,校方从不主张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治与自律。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与教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教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而教授在平时亦从不摆架子,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学生学习、生活和社团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评语多属鼓励性的,从不说“不行”、“错了”之类的否定句,而是经常说些“做得很好”、“再试一试”之类鼓励词汇。校方在学生所在班级中不特地指定谁是班长或班干部,而是由班上同学轮流当“干部”,负责班里的所有事务,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通过这些环节,学生不仅进一步体验到“生而平等”的人格价值,而且能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中学会独立自主处理学术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互学互帮、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马里兰大学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在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空间上的拓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学生所赖以健康成长的文化背景和智力背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所有的教学大楼,皆采用名人的名字命名,例如教育学院的大楼是采用弗兰克林·本杰明的名字命名,意在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校园园街道则采用美国城市命名,旨在鼓励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校园环境很美,绿荫如画,草地的面积多过建筑的面积,草皮多于石路,一路走来,几乎都有树木可以遮荫。早上在校园里跑步或散步,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由此联想到我们华工的校园,号称广州地区最美的校园,却很少能看到绿茵茵的草地,即使在南校区,也是石路多于草皮,且有相当长的一段路,是没有树木可以遮荫的。每个学院一幢楼,课室和办公室大小配套适宜,都很讲究实用性,学生住的宿舍、自修使用的教室,既有中央空调,也有分体空调,可以随时关启,不象我们南学区都是中央空调,办公室大而空,很是浪费。而一到晚上或非办公时间,无论课堂或是办公室皆不用空调,给学生听课、自修带来诸多不便。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比较长,从早到晚,中午不关门,里面放着上百台电脑,随便供学生使用并免费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室十分宽敞,放

有大量书桌和书架,旁边安装有电插座和网线,专供学生使用自带的手提电脑及自由上网,书架上摆放着许多报刊杂志、工具书和专业书,学生可以随时取阅,十分方便。校园中有许多专供学生交流情况的广告牌,有勤工助学、租赁房屋等种类信息,体现了颇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而我校南北校区土地却找不一个供学生交流的广告牌。校园的每个公共场所或有安全隐患之处,安装有200多个摄像头,由保卫处(在马里兰大学,属公安分局直接管辖)直接控制和监视,一旦发现可疑现象或人物(如偷物、偷车等或刑事案件),可以直接通知在各处值班的警卫或相关人员,予以有效的阻止。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区里都可免费使用网络,美国已经实现无线上网,学校为每位教职员工配备一个密码,可以免费上国内国际网络。相比之下,我校确实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在南校区学生宿舍以及学院办公室的电脑经常上不了网,或者网速经常十分迟缓。而且只能上国内的网,无法上国际网。这如何体现国际化,如何能成为国际著名的学校?

此外,马里兰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工作,专门设一位副校长负责学生工作,各个学院都配备有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同时各级教学单位亦配有许多辅导员,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学生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强调学生自治,注重发挥各级学生会的自治作用,学生业余生活主要通过学生会来组织,学生会负责勤工俭学、开展各种社团、旅游、竞赛、学术讲座、心理辅导与咨询等活动。但在生活、学习等许多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学校共有本科生3.5万人,研究生2千人,竟然能够为1万多名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充当各类助理的职位,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为学生提供生活上资助,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

相比之下,美国大学教育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恰恰是我国大学教育所忽视的,我们往往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教育的形式,而忽视将思想教育寓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让其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平时不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自治和自律,因而难以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的听取、尊重。然而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无形中减弱了大学生的自信心,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学生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背书,竞争压力大,负担过重,娱乐活动极少,社会活动更是单一,其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学校几乎包揽一切,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仅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条件服从,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谈不上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对社会、对人的认识严重缺乏。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此外,我校在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反映在缺乏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意识,这说明我校在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实现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的这一重大进程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因而大学教授的授课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当运用体现科学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据我们的考察,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已在作为研究型大学马里兰大学得到普遍的实施。例如,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承担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方法改革项目,由Steve Selden等三位资深教授领衔,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从传统的“以教授单向的传授为中心”到“以师生的互动为中心”转型的课题。听Steve Selden等三位教授的介绍,目前美国高校教学方法,正在从“单向的满堂灌教学”到“师生互动教学”的转变,从“以教授的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发展。大学教授在授课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启发式,而不再采用任何“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直抒己见,交流对授课内容的不同看法、形成“师生互动”和“百家争鸣”的格局。同时,教授在授课时,对于某些有争议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让学生在各种选择中做出抉择,并善于自我评估。

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中国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课堂上传授的社会科学知识明显地多于、难于美国,美国大学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程,我们至多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即能完成,教师只是照本宣课,讲概念、讲原理,学生听后背熟即可。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带着问题预习授课内容、阅读各种参考资料,形成自己独立观点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能经常性地尝试到成功或体验到失败,从而养成百折不挠的求索和创新精神。

自2004年以来,我校文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但学生的大量扩招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特别是上大课成为一种惯例,150人的大课造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南校区路途的遥远,亦拉开了师生交流的距离。上课时,由于课堂庞大、扩音设备不佳而使师生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下课时,由于教师急于赶回市区的班车而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我们许多专业的授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阶段,教师坐在堂上一个劲地照着自己制作的课件向学生进行着知识的“满堂灌”,学生拥挤在宽大的课堂中带着耳朵拼命地记笔记,根本没有空隙对教师的知识进行思索和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填鸭”式教学方法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我们要认真借鉴美国大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科学的探究精神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学科知识的专业概念、原理之前,先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的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在教学环节中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能轻易给学生答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在相关的知识领域中通过学

习、观察和探索、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能够在预习授课内容、阅读课外读物、课堂讨论和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自主处理各种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上实行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鼓励教师在授课中坚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大学生通过参加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这种新颖的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法的改革不仅对美国大学教学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还传播到其他国家,特别对英国、德国和日本教育制度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阶段:(1)提出问题或假说。将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初动机和挑战,以此来激发学生在知识海洋中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并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不鼓励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帮助学生避免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3)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接受或拒绝先前假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如马里兰大学经常组织部分学生针对寄宿校外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助理的设置对于学校教育改革的促进和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校友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关心和考虑学校的现状及发展问题,体会到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甚至国家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从而形成个人的奋斗目标,增强作为年轻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并通过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务能力与将来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志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美国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部分地回答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它的背后隐含着美国人对基础教育目标的潜意识: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能清楚地说明,为什么象马里兰大学这样一所仅有150多年历史,名列全美国公立大学第36位的二流大学,竟能先后培养出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比之下,我国大学教学方法陈旧,仅注重知识灌输和教师经验的传授,而不能妥贴地将这种灌输和传授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当代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通过现实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和解决,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务实的能力,因而往往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深层次改革,明确教学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让他们学会如何自觉地、主动地、能动地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教育体系,中美两国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中国教育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

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从意识形态的层面而论,它往往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着高校教师与学生。而从实践层面而论,它则以贯穿于整个教育领域的一种指导性原则,对于高校教书育人的具体措施和进程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我们要培养新型的教育理念,应当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考虑:(1)高定位,充分考虑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放眼全球,立足本国,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实现我国教育理念的深层次的转变。(2)明方向,我国教育理念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成材”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大学教师应当从“传道士”的神坛上走下来,转变成为呵护学生成长、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服务者。(3)宽视野,教育理念表现在实践层面上,是办学理念。而课程是办学理念的体现。因此,学校应当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地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完整认识。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空间上的拓展,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唤起学生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4)严责任,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活,如何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乐于用自己的价值去创造社会的价值。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因此,我校要建设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将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以学生成才的需求为中心,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感,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国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行业英语改革的思考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