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人才资源的SWOT分析

2007-08-01袁柳生

关键词:人才资源SWOT分析广州

强 洁 袁柳生

摘要:广州近几年人才的发展表现出人才总量充足、黄金年龄人才多、人才配置力强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人才素质低、人才创造力、吸纳力弱、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等劣势。人才竞争国际化以及京、沪两地人才高地对广州人才发展造成威胁,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又给广州人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人才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威胁和机遇,广州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坚持人才数量与质量、引进与提高两手抓,加强人才结构对经济结构的适应度和引导力,加强对非公经济人才的管理和服务。

关键词:广州;人才资源;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2-0045-05

SWOT分析方法是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常用于对企业的战略分析。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其次,再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在将来发展中的机遇和威胁;最后,通过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四方力量对比,给出企业的战略发展对策。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本文将借用SWOT分析方法的思路来分析广州市的人才资源状况,并提出广州人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广州人才资源的优势分析

“十五”以来,广州的人才资源进入丰富发展时期。人才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人才年龄结构优化;人才配置力强等方面。

(一)人才总量增速飞快

人才总量的增加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广州较早意识到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从“九五”期间开始采取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措施,增加人才总量。从2001年到2003年广州市人才总量从不到50万增长到近76万,平均的增长速度为25.5%。到2005年底,广州地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才资源约112万人,技能人才约135万人,农村使用人才约10万人,引进留学人员82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0.2%。广州地区的两院院士(含非广州户籍外聘院士)增加到5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00人。

(二)黄金年龄人才多

按国际标准,劳动年龄是指15-64岁之间的人口。2000年广州市劳动年龄人口770.27万人,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89.2l万人(含在校大学生),占全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11.58%。广州人才年龄结构分布呈金字塔形,34岁以下人才最多。占了全市劳动年龄人口中人才比重近七成,35~44岁人才次之,45~54岁又次之,55~64岁人才最少。人才资源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说明广州人才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人才配置力强

各行业生产总值与人才数的比例可以衡量人才配置力的强弱。2003年广州第一、二、三产业的人才配置力分别为594.44、188.24、90.84,北京为142.07、59.67、15.87,上海为156.3、150.09、58.29,天津为104.45、98.97、33.68。可看出广州的各产业人才配置力均高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人才配置市场化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建成了人才资源配置和人事服务的市场体系。二是基本构筑了市场运行的法规和监管体系。三是人才市场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四是“广州数字人才工程”的大力实施为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铺设了“高速公路”。五是人才资源配置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

二、广州人才资源的劣势分析

目前,广州人才的发展与国内一些大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些劣势主要表现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创造力低;人才吸纳力弱;人才投资少;非公经济人才的管理服务水平低等。

(一)人才整体质素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

2001年广州全市专业技术人员42.84万人中。高级职称的只有3.23万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54%;2002年底,广州地区研究生、大学本科生、专科生分别为3.32万人、34.14万人、49.06万人,占全市人才总数比重分别为3.79%、39.00%、56.04%。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过小。这种数字和比例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很不相称。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出国,次选留京,三选上海,四选深圳,之后才可能选到广州。北京集中了我国大部分名校,集聚了我国大部分的一流学子,但是广州吸引的优秀人才、名校毕业生并不多。此外,广州高精尖人才更成问题,市管院士仅8人,其中还有3人属于柔性引进;广州地区院士也只有40人,而南京地区却达63人,和北京地区600余名相比,更是相距甚远。

(二)人才创造力低

广州2004年的专利申请量为8230项,授权5535项,其中发明专利仅有599项;签订技术合同822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2.63亿元。相比北京全年专利申请18402项,授权9005项;签订技术合同数35549项,合同金额425.18亿元。上海专利申请量20471项,授权量10625项;签订技术合同项目2732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71.70亿元,广州在人才创造力方面还急需加强。

(三)人才吸纳力弱

近几年,广州的就业指数和从业人员素质虽然在不断提升,2002年,广州就业指数为0.97,从业人员素质0.682。但相比北京和上海还有一定的差距。2002年北京的城市就业指数为0.995,从业人员素质0.702,上海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922和0.803。另根据统计数据,2005年广州新增就业岗位20多万个,北京49.3万个,上海65.1万个。

从城市的企业数来看,广州也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广州2005年的法人单位有9.67万个,上海有32.2万个,北京2004年拥有法人单位25.58万个。据阿里巴巴网站对国内各大城市经理人薪酬水平的调查显示,广州在全国众多的城中只能排名第六,落后于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从以上的就业指数、拥有法人单位数和薪酬水平可以看出,广州相对与内地城市也许有较高的人才吸引力,但相对与北京和上海来说,广州还不能望其项背。

(四)对非公经济人才的服务管理跟不上

“九五”期间,广州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其增加值占全市GDP增加值的32.4%。非公有经济的大幅度增长给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出了新的要

求。但是,一直以来,广州人事人才工作大都集中在国有经济上,对非公有制经济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非公制经济的人才短缺问题。一方面是人才过分集中在国有经济,但由于一些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出现人才的大量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是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但所需人才却往往不能得到。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人才就业观念与人才培养、引进的政策导向上出现了问题。传统就业观认为非公有经济存在剥削,福利保障不健全,工作不如国有经济的稳定,因此往往弃非公有经济而热衷于国有经济。在政府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导向上,队伍建设和人才规划往往有意无意忽视了非公有经济人才。

(五)人才的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不同产业、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要根据城市经济结构的发展而调整和变化。从2003年、2004年到2005年11月,广州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49.5%到53.4%再到60.49%。2004年,汽车、石化、钢铁、造船业等主干工业项目在广州发展起来。广州的产业布局在以发展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向第三产业服务业延伸。但人才的产业和行业结构并没有跟上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促进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1年广州市属专业技术人员三次产业分布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11.03:44.01,2003年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45.24:115.36。人才产业结构分布特点为第三产业人才相对集中,第一、二产业相对分散。用市属专业技术人员与行业从业人员的比值作为指标来考察广州市人才行业分布结构可以发现,2001年广州16大国民经济部门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两部类行业人才相对集中,占全市16大国民经济行业市属专业技术人员的50.81%,六大支柱产业人才相对不足,农村乡土人才尤其缺乏。人才过多地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非经济生产行业,说明广州人才参与社会经济生产的程度不高,人才经济效益的发挥仍有较大空间。

三、广州人才资源的机遇

从经济发展上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基础,广州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积淀,已经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毗邻香港,在国际人才的引进和交流上有先天的优势;从区域经济规划上看,近几年提出的“泛三角”概念,将会给广州的人才发展带来契机;从实践上来看,广州成功申办第27届亚运会,这对广州经济、人才的发展将是一大促进。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人才发展奠定基础

广州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一直保持GDP年增长14%的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115.7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已达7500美元,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中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拥有34个。广州又是华南的交通枢纽,拥有航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地铁等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广州还是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全国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并计划建成华南最大区域电子商务中心。虽然长三角近几年的发展给广州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广州雄厚的经济基础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并不是哪个城市可以用短暂的资本积累就可以赶超的。人才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城市竞争力发展报告称,对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几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具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经济实力强大。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就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人才建设上来,提高人才培养的经费投资,改善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建设人才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科研投入,改善人才环境。

(二)“泛珠三角”带动新一轮经济和人才成长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形成,近年来不同地区的跨省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2004年3月18日,“泛珠三角”区域内的30多个城市的50多家主管外经贸的政府部门和投资促进机构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城市经济促进机构合作宣言》,宣告了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正式成立。

作为“泛珠三角”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广州,不但在地理上是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也是广东的经济中心。相对于其它珠三角城市及附近省区,广州的服务业、装备工业、汽车工业、科研技术力量及人才储备等等,都可以对周围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广州的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这将辐射至周边地区。从整个泛珠三角来看,广州这个核心城市的定位有其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泛珠三角”的服务业中心,即增值中心;另一方面它又是汽车、石化、造船等重工业产业链的核心,它将带动整个华南地区重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为轻工业提供保证和促进作用。

“泛珠三角”经济的合作和发展将带动人才的区域流动,以及吸引更多的人才融入“泛珠三角”。广州作为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必然也将成为人才流动和交换的中心,促进广州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亚运会是人才发展的新契机

2004年7月1日,广州市获得第十六届亚运会的主办权,为此广州市制定了《2010年亚运会的城市建设纲要》,对亚运会场馆、亚运村、交通、通信、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与景观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了详细的规划。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预计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至2200亿元。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表示,广州亚运的商机无限,基于亚运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穗港新一轮合作的热点和重点。亚运会是广州经济发展的契机,同样也将是广州网络人才的机会。亚运会基础设施的硬环境以及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将提供大量的高级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广州可以借亚运会的经济效应发展新一轮人才。

四、广州人才资源的威胁

(一)国际人才竞争加剧

近几年来,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的区域内部人才流动成为当前人才跨国流动的一个新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2年发表的一份题为《高技能人才的国际流动》的政策摘要指出:数据显示,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典和英国等国家流向美国的人才主要是从事临时工作的各种人员,如博士后、研究人员、跨国公司工作人员等,而从事永久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这意味着可能回国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

虽然在与发达国家的人才交流中,中国的人才流出大于流入。但是,近些年来中国流出的人才回流的越来越多。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在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举办的“2003年度出国留学工作情况发布会”上指出,近些年来,中国留学回国创业人数稳步增长。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比2002年增长12.3%。此外,中国近

些年吸引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也明显上升。2002年全年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75个国家的85829人,与2001年相比,国别增加了6个,人数增加了38.7%。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全年度来华留学生人数为77715人,比2002年降低9.45%,但不会改变来华留学生将逐渐增多的趋势。留学回国人员和来华留学人员的增多,说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对跨国流动人才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广州作为中国的大都市之一,同样面临着人才的国际化流动。广州如何在人才流动的大潮中留住现有的高级人才,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对广州的人才发展以及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二)上海、北京人才高地的崛起,对广州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竞争压力

上海市在1994年就提出要大力开展引智、育人、开发三大工程,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并且,近年来,上海在GDP、人才总量、人才素质、人才吸引力、人才培养力、人才创造力等方面都超过了广州。最近,上海又提出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上海人才竞争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中心,在人才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其人才总量和密度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举办历史上最好的一次奥运会,他们提出要建设人才资源密集、专业结构合理、人事法规健全、市场开放有序、信息网络发达、产业规范宏大的高度现代化、国际化的人才之都。

(三)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阶段,比以往更加需要依靠人才

在这个新的重要阶段,经济和社会转型更加全面而深刻。生产力发展出现根本性变化,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提高。在这个新的重要阶段,全市的发展目标是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全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核心和关键都在人才。在这个新的重要阶段,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个新的重要阶段,只有集聚起大量的一流人才,形成强大的人才优势,才能更好地在科技、产业、信息、理念和制度等方面形成优势,从而发挥出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结论

通过以上四部分的分析,从内部来看,广州在人才总量、人才年龄结构、人才配置力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人才素质普遍偏低,人才的创造力、吸纳力弱,人才的结构发展跟不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外部来看,广州长久的经济积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以及亚运会的成功申报将会给广州人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面临国际人才竞争激烈、国内京、沪人才竞争压力以及自身经济发展对人才迫切需求的压力。广州应该发挥现有的人才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面对威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才发展战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

进入“十一五”时期之后,广州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一方面,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提高政府服务人才的职能,建设良好的人才环境,用优厚的人才政策和机制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同时,广州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人才投资,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念,不仅要贯彻在政府的领导层和各项政策中,更重要的是要动员全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实施这一思想,在实际行动中重用人才。

(二)人才数量与质量提高并重

广州的人才数量近几年有较高的增加速度,与北京、上海相比,虽有一定差距,但并不显著。在人才的素质上,广州与北京和上海则有较大差距。在人才总量不是主要问题的情况下,提高人才的质量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人才的引进,要继续贯彻“引高控低”的人才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大量吸引高端的国内外人才;另一方面是人才的培养,要切实抓好现有人才的开发、提升工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鼓励、资助企业对现有人才的在职培训。

(三)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广州要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两方面下功夫。引进人才包括引进国内其他省市的高端人才,也包括引进国外的高级人才。人才引进需要建设和完善优良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广州要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不仅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还要创建一个优质的人才成长环境。广州本地的大学实力总体比不过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市。因此,广州要抓紧大学城建设的有利时机,创新高等教育机制,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努力创造出一个人才汇聚、大师云集,新观念、新知识奔涌激荡的人才成长环境。

(四)提高人才创造力

创新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才的培养,要特别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要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训和教育的重点,在能力考核中加入对创新能力的考核。二要建设科技创新的公共平台。三要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四是调整引进大学生的来源结构,提高研究型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的引进比例。

(五)引导人才结构适应经济结构发展

在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人才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导向,人才产业应该成为经济产业的先驱。广州的人才过多地集中于第三产业,作为广州发展支柱产业的第二产业人才数量不足。这种失调局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一是加快人才配置市场化;二是认真研究经济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做出科学预测;三是根据人才预测,加强宏观调控。

(六)加强对非公经济人才的管理和服务

近几年民营经济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民营企业在连续10年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但广州对非公经济领域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还跟不上。要提高对非公经济人才的管理和服务,首先要把非公经济人才开发纳入整体性人才开发的大格局。其次,建立人才信用社会化管理制度,发展人才租赁、人事代理等人才产业。最后,建立和完善非公经济人才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SWOT分析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