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向的《说苑》及其体例

2006-09-21贾冬月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6期
关键词:原材料

贾冬月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 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末期一位硕儒,文化巨子,传附见于《汉书·楚元王传》。他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经历宣、元、成、哀四朝,官至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故后人称刘光禄、刘中垒。一生著述宏丰,他的《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广为人知,研究人员也对它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但都着重于《新序》和《列女传》,对《说苑》有些冷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部书的特色。

一、《说苑》的流传及命名

刘向的《说苑》是继《新序》之后又一部收集先秦以来至汉初的历史故事集,《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刘向所序六十七篇”,这其中包括《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在《隋志》中记《说苑》是二十卷。此书曾散佚过,《崇文总目》就记载“今存者五卷”,曾巩又从士大夫家搜集来十五卷,与《崇文总目》的五卷合在一起,成为二十卷。但陆游《渭南文集》二十七卷记载:“馆中《说苑》二十卷,而阙《反质》一卷,曾巩乃分《修文》为上下,以足二十卷”,而且“后高丽进一卷,遂足。”今人看到的《说苑》应该保持了大致原貌,当然后人也从别的书中辑出一些佚文。清代卢文弨就在《群书拾补》中辑得二十五条,严可均的《全汉文》据以录入了二十四条。《崇文总目》、《文献通考》、《南丰文集》、《直斋书录题解》均云此书:“采传记百家之言,掇其正辞美义可为劝诫者,以类相从。”“劝诫”一语破的,点明了刘向作为三朝元老,对于皇室的拳拳忠心。

《说苑》以“说”来命名,其实在当时已经有很多这样以“说”来命名的。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文献《汉书·艺文志》中来看看。据本人统计,《六艺略》中有十九篇,如《周易》就有《略说》三篇,“小说家”也有五篇,分别是:《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黄帝说》四十篇……从颜师古等人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佚亡的书以“说”命名,有一定的规律,也可以探究出“说”在当时的用途,它很可能就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杨义曾经说过:“‘说字的语义就更为微妙,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阐释,首先是文体形态层面,有说故事或叙事之义”,[1]“说”在杨先生看来成为了一种文体,本文同意此说。“说”的意义概括讲来是有本而发,阐述己意,并且材料有很多种来源,但都是为自家观点服务,可见以“说”命名在那时是很普遍的,刘向的《说苑》也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所以我的导师杨树增就说:“这些不入流的杂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的偏于记实,有的迂诞多虚构,有政事的问答、哲理的阐发、逸闻的记述等等。从中可以发现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重要现象,即这些书籍除了习惯以‘子、‘纪等子、史类文体的称呼命名外,还多了一个新的名号——‘说。”[2]

二、《说苑》对于前代诸书编排方式的继承

我们还可以看到刘向的《说苑》是“采传记百家所载行事之迹”和“正辞美义可为劝诫者”“以类相从”而成的,明显受到前人的影响。《韩非子》的资料库:《说林》上下篇,《内储说》上下,《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这些是韩非子为自己论说准备的材料,放在一起,竟成了寓言故事集。诸子书论述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感情,运用生动的感性形象。这些都可以归为“储事达意”体例。代表性作品当属《庄子》,其中有丰富的寓言和奇特的想象,如“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不知道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另一个代表是《韩非子》,它巧设譬喻,善用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生活,有教少拟人化的动物和神话幻想。大家熟知的典故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等等千百年来流传不衰。《韩非子》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如《内储说上》中孔子就成为一个主张释赏行罚的“法家”人物。所以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说苑》较近地还受到《吕氏春秋》、《淮南子》、《韩诗外传》的影响。徐复观总结说:“由先秦以及西汉,思想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概略言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或者可以说是属于《论语》、《老子》的系统。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赋予以概念性的说明。这是最常见的诸子百家所用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或者可以说是属于《春秋》的系统。把自己的思想,主要用古人的言行表达出来;通过古人的言行,作自己思想得以成立的根据。这是诸子百家用作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3]

“以事言理,不尚空言,是中国古代著史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影响深远。”[4]解狐书“赵盾弑其君”,这是“实录”精神,更成为历代史官的修史准则。孔子修订《春秋》时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清人王先谦《汉书补正》解释说:“谓空言义理以教人,不如附见诸侯大夫僭逆之行事,垂诫尤深。”[5]刘向深感汉室衰弱,世风日下,身为皇室贵戚自不能不痛心,欲以著书为谏书,采用大量的史迹来为自己的学说鼓吹。宋人高似孙在《子略》中评价《新序》、《说苑》:“先秦古书,甫脱烬劫,一入向笔,采撷不遗。至其正纪纲,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以为汉规鉴者在此书,此《说苑》、《新序》之旨也。”可谓深谙刘向的苦心。

三、《说苑》的体例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时感于秦汉间书籍遭火焚、战火而遗失无几了,就“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成帝汉平三年下令“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再加上“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与延阁、广内秘室之府”的书,成帝又下诏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类的书籍。刘向有条件见到常人不能见到的书籍,他才能博采众家,旁征博引,就《说苑》而言,引用次数最多的前两名是《韩诗外传》和《史记》,其次是《淮南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等等,可以查明出处的共有六百余篇,占全书的五分之三。

《史通·杂说下》:“观刘向……自选《洪范》、《五行》及《新序》、《说苑》、《列女》、《列仙》诸传,而皆广陈虚事,多为伪辞。”此说以为刘向有意欺骗后人,所以书中才有那么多的相互矛盾地方,后来的学者们多不赞同刘知几的这种无端猜测。吕思勉的《史通评》就反驳刘知几的说法:“此篇既知刘向之识多才足,而其著书犹沿讹袭谬如此,其故正可深长思矣。乃刘氏竟不细思,而武断为向之有心欺世,何其刻核而不衷情实邪?”[6]所以不能运用评价史书的标准来指责刘向多曲笔诬书,刘向看重的也是故事所蕴涵的意义,而不计较故事本身的是否真实。就像诸子的寓言故事一样,是为他的思想服务的。我们也应该从著者的意图来研究,注意不能像刘知几那样凭自己的猜测武断为作者的本意。

如此广博的材料,刘向并不只是单纯地抄写、重复,他借古事以证今,而原材料的粗糙需要刘向对它进行加工与组织。

1.与《新序》相比,二十卷每一卷都有明确的主旨,读者很清楚知道此卷要谈论的是什么。刘向都是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说苑》二十卷包括《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一目了然,《君道》即要说明君王南面之术,而《臣术》就是要讲为臣之道,依次类推,每一卷的宗旨都可以明白,而且这些篇目的安排也是有道理的,先要讲君臣,再讲士,接着说道德……《新序》现存十卷,前面是《杂事》,一至五卷,没有明确的中心议题,其后为《刺奢》、《节义》、《义勇》、《善谋》等。通过二书的篇名,我们也可以了解刘向的编撰方法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给读者寻绎内容以极大的方便。这种分门别类地归纳材料方法也运用在《列女传》中,给后来的《世说新语》以直接的影响,还对后来编类书提供了参考。

2.在刘向的《说苑》中,原样照搬别人材料的情况很少。刘向对所取的材料加工最少的情况是与原材料相比,仅改动了几个字,《君道二十三》中晏子为齐景公辟邪,也是很少改动。再进一步就是对原材料改换说法,将几句话换为别的说法,在《至公十八》中原材料是:“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焉可诸也?夫犯法废令不尊敬社稷者,见臣乘君而下尚校。臣乘君则主失威,下尚校则上位危。危失位危,社稷不守,吾将何以遗子孙?于是太子乃还走,避舍露宿三日,北面再拜请死罪。”录入时变为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夫犯法废令,不尊敬社稷,是臣乘君,下陵上也。臣乘君则主失威,下陵上则上位危,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太子乃还走避舍,再拜请死。”这样的情况还有《正谏十八》、《尊贤一》等等。

3.刘向对原材料进行较大的改变,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进行缩短即缩写,使原材料更为简明,但又丝毫没有改变它的原意。在《君道十八》中删去了近四十个字,在《至公十九》篇故事来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本来有一百四十四字,而在《说苑》中缩略为:“楚庄王之时,台子车立于茅门之内,少师庆逐之。太子怒,入谒王曰:‘少师庆逐臣之车。王曰:‘舍之,老臣在前而不踰,少君在后而不豫,是国之宝臣也。”删去了近一百字,可谓大刀阔斧,将原材料中楚国有法令规定不能将车停于茅门之内这个前提省去了,但基本原意不变,表扬了师庆执法如山,不以权贵而枉法的行为。二是对原有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充,丰富其内涵。《反质七》“秦始皇既兼天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史记》中仅记到秦始皇大捕诸生,并且坑于咸阳。《说苑》此故事还有后文,秦始皇抓到了侯生,侯生临死前历数秦王的荒淫行为必导致亡国。秦始皇听后“喟然而叹”,放了侯生。这些当然是刘向据己意丰富了原材料,充分表达了穷奢极欲不会有好结果的思想。比起史书的简略,此处刘向的加工更显得曲折动人。《正谏八》“秦始皇帝太后不谨”,此则故事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焦茅说秦王之事仅短短几句话就概括过去了,但刘向详细介绍了背景(太后幸嫪毒),刘向让焦茅说出类似纵横家的话语,洋洋洒洒,五十二个字的原文扩展到了六百余字,让人惊叹不已。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用叶大庆的《考古质疑》中对于《说苑》他认为错谬的地方:赵襄子赏晋阳之功孔子称之一条、诸御巳谏楚庄王筑台引伍子胥一条、晏子使吴见夫差一条……皆时代先后,邈不相及。由于后人崇拜先人,喜爱古人,认为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而跨越时空也是有可能的;这些也可能是后人传抄导致错误,也有可能是知识水平低下的人口头娱乐,兴起乱说,但被记载了下来。刘向就见到了这些谬说,其实相当于今天的历史传说或者民间故事一类。

在刘向之前,有各种异说,在不同书中同一个故事也会不同,刘向将不同的版本糅合在一起,成为他自己的一家之说。这也有两种情况。首先是在同一本书中不同地方出现,却在《说苑》中被连在了一起,特别是在记录一个人物时,史书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而《说苑》不顾忌这点,将两者凑在了一起。在《修文二十三》里“春秋曰:‘壬申,公薨于高寝篇就将《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和昭公二十六年的事连到了一起,也显得有条理,集中表达了尊卑导致礼节的差别,古人对于等级差别的严格区分。更多的是刘向从不同的书中摘录下来,凑集于一篇之中。在《君道十》“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这一则小故事中,一部分是来自《尚书大传》卷一,一部分来自《诗·绵》毛传,使故事生动有趣。

此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多错乱,但是例子并不多。这或是此书曾经散佚过,经过曾巩的整理,有残断重复之处在所难免;或是刘向采摘百家之说,不计对错或真实与否,原材料怎样他就怎样,原材料本身就存在多种说法,刘向只能保持原样,存疑而不凭己意武断删改,如果是后者,此书就有了很高的文献价值。

注释:

[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论和文体发生发展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四期

[2][4]杨树增《中国历史文学》[M],远方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465页、第116页

[3]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一页

[5]转引自赵明主编的《先秦大文学史》[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588页

[6]吕思勉《史学四种》[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190页

猜你喜欢

原材料
德媒:中国收紧重要原材料出口
知识无穷尽
企业降低成本与原材料成本核算探究
2016年第十一批农药企业原址更名备案名单
2016年第八批农药企业迁址备案名单
2016年第六批农药企业迁址更名备案名单
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的探讨
家具绿色设计中的原材料选择
浅谈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2013年第三批农药企业迁址备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