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版”《培尔.金特》诞生记

2006-01-22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1期
关键词:金特总领事挪威

崔 衍

张爱玲有个著名的理论:"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话,摆在当下也非常适用。这是个造星的年代。写本书可以红,唱首歌可以红,参加个比赛也可以红。出名,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不留神,网上写点啥、贴点啥,也可以红透大半个中国。这样看来,本文的主人公的成功就显得不那么轻松,而且名气也没到众所皆知的地步。不过,对于还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没出道就搞得海内外关注,已经是太意外的惊喜了。

未出师,先出名

话要从《培尔·金特》说起。

这是一部易卜生的名剧,取材于挪威民间传说。乡村破落子弟培尔·金特生性粗野,放浪无羁而又耽于幻想。其行径为众人所不齿,唯少女索尔维格对他另眼相看,并产生爱情。一日,培尔在朋友的婚宴上劫持了新娘,上山同居,后无意间又闯入山妖的洞窟,从此开始了曲折、历险的人生旅程……该剧是著名戏剧大师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

上戏戏曲学院的学生们把这部大戏给改成了京剧,今晚在上戏实验剧场演出,本来只是毕业作品,没想到却名声在外,吸引了一众媒体和挪威领事馆,挪威总领事、文化领事都要前来观看。更要紧的,明年适逢易卜生逝世100周年,挪威方面打算从全世界各地邀请演出团体演出,而挪威国家剧院的人也要来现场,摆明有挑戏的意思。

在后台,小导演、小演员、小化妆师、小道具师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人额角已经见汗,而现在,正是凛冽寒冬。我听到这帮孩子们喃喃着,靠近了,才发现他们居然在说:“好紧张,好紧张……”我也不禁为他们捏把汗。他们的导师宋捷默不作声,偶尔指点一下,严肃的表情掩饰不住他的忐忑。4年的心血,就看今天了,孩子们的毕业大戏,就是老师的成绩单。

在台前,乐队的负责杨晓辉老师也不轻松,他带的乐手可都是2003年入学的新手,临要演出,他还不放心,把要紧的段落又过了一遍,嘴里还不停鼓励:“好,不错!待会儿就这样,一定成!”班主任万红来来去去的没见停,一会儿看字幕,一会儿盯调音。就在一片忙碌中,观众陆续进场。

我很惊讶,这出事先没有经过任何宣传的京剧,居然几乎满场。来的人年龄跨度很大,而且居然是年轻人居多。大家结伴而来,兴高采烈地宛如周末结伴出游。可能是年轻人改编、年轻人导演,又是年轻人演绎,这出戏的反映特别受到这帮年轻观众的喜爱。台下不停来个“满堂彩”,笑声、掌声没见断过,我也在其中,被剧情吸引。奥斯妈妈唱到动情处,底下有唏嘘声,培尔调皮胡闹,底下又笑个不停。整出戏既有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也不乏RAP这样的流行元素,很时尚,很新鲜。

演出得到了比预料更多的掌声、鲜花和赞誉。挪威总领事和民革主席上台来与小演员合影交谈。总领事很好奇:“为什么你们会选择培尔·金特这样一个并不完美的人来做毕业大戏主角?”“我们很喜欢他呀,他很真实,和我们一样。”孩子们的话实在得可爱。总领事开心地说:“哈,我儿子也和培尔一样,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总领事的随和让演员们兴奋极了,他们围着总领事“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从一个念头到一出大戏

“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如果不是心血来潮想排成话剧,如果不是大家排得好……”卢秋燕不敢想,那样的话还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功。这出戏,原本只是卢秋燕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一个夜晚,卢秋燕趴在宿舍的矮几前把《培尔·金特》看完。宿舍里没人,她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当时正赶上要交话剧作业,卢秋燕还没想法。“何不把这改编成话剧?”小小的年纪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很多资深编剧也未敢尝试。初生牛犊不怕虎啊,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居然同学几个一凑,一台戏也就像模像样地排起来。交作业在同学中间有个浑名,叫“打点”。打点那天,几个原创人员才开始有点担心,会不会通不过啊?结果老师大为赞赏,给了个意想不到的建议:改成京剧可不可以?如果效果好,可以作为毕业大戏!受到鼓励,孩子们劲头可足了,一下子投入新一轮挑战。

本来大伙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排毕业戏。谁也没料到,消息不胫而走,竟然被挪威领事馆得到消息。正所谓无巧不成书。2006年是易卜生逝世100周年,他们正在寻找世界各地的剧团排演的易卜生的戏。这么一来,上戏这班学生顿时备受关注,媒体也不停探班,毕业大戏,更有了一重另外的含义。

排成这部戏不容易。明明知道外界都睁着眼睛看着,导师们仍不改初衷,该是学生自己排演,光指点,决不代劳,一定要硬碰硬的真实属于学生。何畅既是导演,又是该剧演员。导师们生怕她喊坏嗓子,不时提醒,少说话;康晓虎家境艰难,导师就悄悄给他加饭加菜,怕他体力不支,还在排练时塞块巧克力。万红老师说:“他们在台上翻跟头,我这心呐,就这么……在嗓子眼拎着……”对这帮孩子,导师们放在心坎儿里疼着,如父母般就盼着他们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孩子们也真争气,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努力,终于换来好评如潮。

这些戏里戏外的人们

当学生谢幕后欢呼雀跃时,我发现,老师们却退在后排,静静看着这一切。宋捷老师告诉我们,如果不是挪威总领事上来和小演员见面,他连台也不会上,这些鲜花应该是属于孩子们的。说话时,他脸上全是坦然。

只有学生们知道,做老师的有多么不易。上戏戏曲导演专业是宋捷老师一手开创的。作为国家一级导演,拥有各种各样的名誉之后,他惊讶地发现:戏曲舞台上的导演竟然多是话剧导演。“该是为国家培养点戏曲导演的时候了”,就这样,带着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万红,两个人白手起家开创上戏的戏导专业。

从无到有,是一个想像不到的艰辛过程。设置课程,写教材,编教案,请导师……每件事儿都是自己做。为了使入学的孩子能成长为有动手能力的导演人才,宋捷和万红大胆改革课程,引来不少非议与怀疑。第一届戏导班,能有什么出息?好在有时间,大家等着看4年后是否会出成果。

招生是个反复斟酌的过程。来自戏校的孩子基本功过硬,要招;高中毕业的孩子文学功底好,要招。这中间的比例掌握是个学问。为了招到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特意为来自北京的戏校学生开专场考试,也不拘一格招收了对戏曲仅仅是好奇的高中生。这些学生入学时,不少是带着对导演的崇敬与憧憬而来的,做导演,不就是做张艺谋、陈凯歌吗?坐在一边呼来喝去,多威风啊!

开始学习之后,学生们才知道,做导演远不是想像那样。第一学期,他们就要交出11个作业,加上毕业大戏,4年里学生共要交20个作业。高强度训练练就的是非凡的能力。《培尔·金特》的导演段琛是最爱掉眼泪的,为了交作业不知哭过多少次;赵端也曾备感压力,玩起了失踪。为了完成一个个作业,他们最晚曾排练到凌晨三点。“孩子们都很努力。”万红老师说。在《培尔·金特》演出现场,我碰到一个也在学导演专业的学生。她感慨道:“当初我考导演专业时,很不看好这个新开专业,就没有报考。可现在看他们排戏的速度和水平,这能力我还真是佩服,成长比我们快!”

毕业大戏之后,学生有些失落。就要告别学校,面临的是社会选择。在和他们的谈话里,我感觉不到有很大压力,显然,他们对将来会遇到的困难还没有心理准备。“中国戏曲还不景气,你们会从事它吗?”我问。“会,我们太喜爱它了!”有个孩子说,她顿了顿又讲,“也许不一定能从事一生吧,不过,有学校这样的训练,我想我们做什么都会做得好的。”据了解,他们中的一些已经有了去向。京剧院、昆剧院要走了不少,电视台也会去几个,挺抢手。“不管怎么说,中国戏曲舞台上又多了一批专业的导演,我相信他们会导出比在校期间更好的戏。这是最让我欣慰的。”宋捷老师如是说。

猜你喜欢

金特总领事挪威
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奥谢普科夫:愿做中俄地方间的合作之桥
绝妙的管弦色彩 生动的艺术形象
从《培尔·金特》看易卜生戏剧思想理论及其美学概念
玩懂3G
《培尔·金特》第一组曲
挪威城市雕塑
告别宴掌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