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池国手刘金涛(下)

2005-09-28

鉴藏 2005年3期
关键词:刘老黄永玉徐悲鸿

李 果

刘老从立柜里又挑出一卷子。我往一人多高半米多厚的立柜里望去,大概有10几卷,他边打开边问:“沈鹏认识吧?”

我连说:“认识,认识。”其实我心里在想:岂止认识,他是我的恩师和知己。可我没有说出来,当时不宜说。常常有这种情况:更重要的话没有说出来,说出来的话是不重要的。

刘老边打开齐白石画的一幅虾,边自豪地说:“沈鹏是我的好朋友,你看他的诗书——”

“裱得好吧?”

“当然了。”

我没有料到刘老接着用4个字概括了自己这一生的装裱风格:“淡雅脱俗”。他说得自然,也平常,可我却为之一震。我为刘老坦诚无私的胸怀所折服。

“赵少昂,认识吧?他每年都从香港给我寄来1000港币。”

下面不再细述同刘老看画的事儿,只照录几段名人在字画上的题录,从中亦可见刘老在名人名家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

白雪石在9尺整纸山水画上书:

金涛老弟从事装裱50多年,技术精湛,闻名全国,揭裱旧画尤为擅长。不少青年向他学习,无不耐心授艺。我与金涛相识40余年,堪称知己。我很喜爱他裱画用的绫绢,都经他亲手染色,淡雅脱俗。全国知名画家他都很熟悉,齐白石、徐悲鸿都曾为其作画,至今保存完好。

丁卯新春

雪石为金涛写此留念

友谊是不是真诚的,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是不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从书画题记的字里行间和意境以及尺幅里可以看出来。或许有人以为刘金涛先生同画家的友谊是短暂的,属于应酬和礼节,事实不是这样的,仅以2004年5月8日下午我在刘金涛先生家里并非特意看到的黄永玉几幅字画为证。

我看到刘金涛先生在黄永玉为他画像的旁边撰写的题记:“1987年初冬,11月13日,农历九月廿二自裱于工艺美院宿舍斗室。”

1992年黄永玉特将晚唐诗人李商隐即“义山诗书赠金涛老兄”,《锦瑟》诗文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黄永玉抒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思绪和心态,并附记:

金涛兄今年70大寿,忆40年前,于琉璃厂金涛斋初识金涛兄,嘻哈欢欣,犹历历在目。复赶饭于白石铁屋,剥螃蟹,赏大黄金盏菊花,恍似昨日。时光倏忽,然人生亦从来如此如彼,也认了。

湘西老刁民黄永玉

书壬申

1993年10月9日,农历八月廿四,刘金涛先生装成黄永玉近期为他画的像,在背面记写:“望后人常存”。黄永玉为金涛画的像多矣,刘金涛为什么对这幅如此看重?且看黄永玉在画像上的题记:

金涛兄来港至舍下小叙。余为其作像十余幅,均30年间交往纪念。金涛每逢大风大雨大雪劳淘而来,劳淘而去,倏然均垂垂老矣!此行不能无像,故再作之。他日如再晤,作之不休也。祝老兄健康长寿。

黄永玉于香港山之半居。

人到晚年时,更加珍惜往昔的岁月,情之所至,难以名状。

谈起刘金涛的收藏,不啻为建国以来名家名作之荟萃,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和装裱史。刘老除了装裱技艺高超,为人忠厚,热爱艺术外,他所处的时代和机遇成全了他既是装裱艺术家又是书画收藏家。刘老的收藏,大部分是名家主动给的,裱画不给钱,画家穷,画卖了再给钱或给张画,都是为了艺术,当时画不值钱。齐白石去世前每平尺画6.60元人民币,1956年4月7日涨到每平尺10元,那时黄宾虹的画2角一幅。1973年荣宝斋服务员向黄胄索画,黄胄的画不论大小,5元一张,任选,那个时代画也不值钱。改革开放以来,画价渐涨,一路走势,前人做梦也想不到,刘老感叹“现在活着没意思了。”有些画是刘金涛向画家要的。要画分几种情况,比如画家高兴时,你要,也容易。再比如画家不高兴时,即到了晚上,画家要留刘金涛住下刘不肯,这时看情况要画,也容易。文革期间,一天晚上9点钟,黄胄打电话叫金涛去,他立即去了,能吃苦,不怕难,是刘金涛同其他裱画师区别的一个特点。

让我吃惊的发现是刘金涛接受徐悲鸿的建议,坚持写日记,已写30多本。他的学生马剑惠已为他整理出1/3。她说刘金涛是最诚实的人,是惟一被允许触摸徐悲鸿画的人,是与不同流派和风格的大艺术家都有联系并友谊深厚的人。当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邵宇常到刘金涛家,请他吃饺子,给他画像。刘金涛在家里也请黄胄、许麟庐、刘凌仓、田世光、王雪涛、萧淑芳和肖琼(蒋兆和夫人)等吃饭,吃的多是老北京炸酱面。一幕幕情景难以忘怀。刘金涛日记是一种收藏,收藏着经历和思想!

刘金涛记忆里的和日记里的人事,丁是丁,卯是卯,不允许有出入。撰写他的事迹和精神的作家、作者所在多人,他对编造、想象等有误的事实,十分反感,一一指出,嘱其修改。有些往事的镜头惟有刘金涛最清晰,不妨用蒙太奇的方式频闪出几个来:

□我是河北省枣强县人,1922年出生,因家境贫穷,来到北京琉璃厂宝华斋学徒。1942年10月的一天,从黄昏开始,我同师弟一起协助师傅张维恭在韵古斋、静观阁和益古斋门前的地上,开始装裱《流民图》。晚上蒋兆和穿着小棉袄坐三轮车赶来看我们装裱,为我们买烧饼和熟肉吃。天亮时,许多老百姓围过来看画,巡警挺凶的,一边向我们要良民证,一边撵围观的人,一边喊“赶紧把画收起来!”

这年华北大旱,寸草不生。师傅张维恭穷愁潦倒,年底卧轨死了。张松芝把张维恭安葬了。师母回老家之前,双眼流泪地对前去看她的刘金涛说:“我对不起你呀!帮不了你什么,今后你可要好好的干呀!”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刘金涛离开石墨斋,经危立昌介绍,租赁了琉璃厂15号房屋一间,独立开业。房租为法币1元。这年9月刘金涛回老家完婚,在家里住7天后返回北平。

婚事不得不从简,穿的衣服是从同学金长群那里借来的长袍、马褂,婚后第3天新娘回娘家,从娘家回来后,刘金涛就把衣服还给人家了。

□徐悲鸿主管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时,见我生活困难,在他家召集齐白石、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于非等人为我作画筹款开设金涛裱画店。徐悲鸿为我题写的匾额,至今留存。1951年因房东用房,无奈我又请齐白石作画40张,卖掉后的一半款项用在购买东琉璃厂17号的三间半房,在此继续开业裱画。过了3年,我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裱画合作社。合作社成立那天,齐白石、老舍、吴祖光、新凤霞、艾青、马连良等人都来祝贺。直到1959年合作社并与荣宝斋。

□老舍问:“裱画多少钱?”刘金涛说不要钱。老舍又问:“买粮要不要钱?吃饭要不要钱?”刘金涛只好说裱一轴要4元。老舍说:“太少了,给5元。”胡青从旁赶紧说“给6元。”1982年6月刘金涛60大寿,胡洁青送来“诚则感人”的贺辞。又过许多年,癸未腊八喝粥后,老舍儿子舒乙篆书“老当益壮”,祝愿金涛好友健康长寿。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书画大师、名家无不与刘金涛有来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史、装裱史、收藏史和艺术活动史,无不与刘金涛有密切关系。

我问刘金涛,80多岁了,平素里在做什么想什么?

他说:顺其自然。天天有事。经常有客人来,今年去太原三次,裱画,旅游。时常在家里为朋友裱书画,不是要钱,而是图个晚上睡觉踏实。天气好时也出门去看朋友或逛逛公园,溜溜弯儿。每年9月份去徐悲鸿纪念馆裱徐悲鸿的素描,已裱200张,还得继续裱。廖静文让我11月份去,到现在我还没去呢。她管饭,报销车费,每裱一张素描给50元。

从修身养性角度看写日记,不失为一种健脑健身活动。写日记最大的好处是规范人的行为,澄清人的思路。天天写日记,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认真、踏实、勤谨的生活作风和处事习惯。

我有幸拜读刘金涛2004年1月份的日记,日记开头的时间写得齐全,有年月日星期几,先阳历后阴历,节气也写上。日记内容涉及装裱、迎来送往、身体状况、笔笔花销、饮食、做梦(如梦见妻子,梦见梅葆久)等等,写得简明扼要。字迹刚劲有力、工整疏朗。有的生字生词从字典里查出来,写在别处,对比繁简笔画,以便熟悉和加深记忆。

刘金涛把近期一笔一画写在日记本上的对人生的感受找出来让我看,我如获至宝,欣喜异常,我期待《刘金涛日记》早日出版面世,无疑那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实际上,半个世纪以来,在全国的书报刊上,屡屡提及刘金涛。1957年1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傅抱石《裱画难》的文章,他说刘金涛是“难得的人才和有信誉的店家”。

刘金涛先生不但在中国著名书画家的心目中永存,而且他的装裱艺术在中国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中永存。

猜你喜欢

刘老黄永玉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一次只爬两层楼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墨猪图》
黄永玉:你们都太正经,我只好老不正经
古稀爷爷爱护蝉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
徐悲鸿的底线
米寿老人话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