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时有他无我 画时有我无他

2005-09-28

鉴藏 2005年3期
关键词:泼墨张大千国画

高 米

刘知白(1915~2003年)原名庭坦,以字行。号涓涓主、白云,别署老藤、野竹翁、老梅、如莲老人等。安徽凤阳人。1933年入苏州美专国画科。后被国画科主任顾彦平收为弟子研习吴门画派。著有《绘事杂谈》。

前不久,北京好友党中国先生寄我一本画册和二盘VCD,让我看后与他交流一下。我打开一看是贵州老画家刘知白先生的画册和他绘画创作的光盘。对刘知白这个画家以前曾听说过,但没有更深的了解。这次二盘VCD集中展示了刘知白晚年创作泼墨山水的全过程,令我大开眼界。

从光盘上可以看出,刘知白的创作环境十分简陋,作画时将宣纸夹在一块靠墙的胶合板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站着创作,笔墨娴熟、奔放、自如,让我感受其用笔的抑扬顿挫、用墨的浓淡枯湿以及情感的跌宕起伏,而且可以看到知白老人笔随情动,墨从意发,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看得出刘知白并不是在玩弄笔墨,而是在画修养。他的作品苍润、清新,艺术个性极强。唐代诗人杜甫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 ”之妙境;北宋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干湿互用“水晕墨章”。现代潘天寿则认为“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抢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近现代名家中,张大千是这一技法的高手,不过刘知白的泼墨与张大千各有千秋。张大千泼墨画完成后往往采用细笔勾勒收拾,而刘知白却不同,它的泼墨全是“写”出来的。作画时老人凭借着一枝长锋羊毫秃笔在宣纸上横涂竖抹,几乎一支笔画到底,尤其是黑、白、点、线等互补、互渗、互为对比、呼应,恰到好处,真可谓“黑墨团中天地宽”。即使最后收拾,也是用粗笔完成。由此可见,刘知白老人对笔、墨、纸、水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难怪冯其庸先生初面老人之作后感叹“其高处,决不在二石(清代大画家石涛、石)之下。更令人惊奇的是,刘知白随手挥洒的泼墨作品将黔山的阴晴圆缺、风雨夕晦、四时节令展现得淋漓尽致,举世无双,同时给人一种苍润、清新、宁静、古朴之感。所以,刘知白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有突破,而且艺术个性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两大成就直接来源于刘知白“学时有他无我,画(化)时有我无他”的艺术创作理念,来源于刘知白甘于寂寞、勤于创作、勇于创新、不随时流的治学精神。

刘知白(1915~2003年)原名庭坦,号涓涓主、白云,别署老藤、野竹翁、老梅、如莲老人等,安徽凤阳人。自幼喜爱绘画,读小学和中学时随乡贤习诗作文,并在外祖父的指授下临习汉隶、北碑兼颜、柳、欧、赵及“宋四家”法书,同时临摹《芥子园画传》。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国画科,成为国画科主任顾彦平的入室弟子,并住进苏州怡园随师研习“四王”和吴门画派。期间,刘知白临遍历代名迹,并为自己订下了“法、守、功、化”艺术追求计划。几年后别师返乡任教之后十多年中身经战乱、饥荒,在漂泊无定的日子里,他靠着摆地摊、刻印卖画养活了家中11个孩子,生活虽艰辛,但他诗书不忘,画笔不辍,练就了席地能书,钉壁能画的本领。1949年刘知白定居贵阳,1964年刘知白调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国画室,开始了专业创作,刚稳定2年文革爆发,刘知白因家庭问题多次被抄家。1970年春,55岁的刘知白被下放到闭塞的龙里县洗马河村,命运的不幸却赐给他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在那里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园,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运动的干扰,一切是那么的宁静、寂寞。但对从事艺术创作的职业画家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刘知白被贵州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他沉湎于捕捉自然造化的神奇,并将古法和造化,笔墨和丘壑结合得出神入化,真正进入了“我有我法”的艺术境界,并实现衰年变法。

尤难能可贵的是刘知白的晚年遇上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大江南北,画坛上画家炒作之风不绝于耳,许多画家埋头于“走穴”,出画册,办画展,搞拍卖,而刘知白却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绘事,没有一点浮躁,更没有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他晚年创作的《雪山图》、《千山风雨图》、《泼墨山水》以及指画《风雨图》和《松壑云生》等震撼人心的不朽之作,足以证明刘知白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家。同时,刘知白的艺术道路再一次验证了中国画是一门大器晚成的艺术,也是一门寂寞的艺术。

我想,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刘知白以“自家笔墨写黔山”的作品必将引起海内外藏界的关注。因为,他的艺术是独特的,不朽的;尤其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刘知白是一个不能缺席的人物,相信不久的将来刘知白作品会走红海内外市场。

猜你喜欢

泼墨张大千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挥毫泼墨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难忘岁月》(国画)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我的最牛老爸
万世之功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