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存感激

2005-02-03陈金才

人民教育 2005年12期
关键词:张老校长学校

陈金才

1963年,我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一个叫柳堡的镇子。这个曾诞生过《柳堡的故事》的秀美水乡,孕育了我童年的梦幻、少年的情怀。1981年,我从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从教。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小伙,成长为特级教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真诚无私地关怀我,帮助我。他们像桥梁,像梯子,帮助我走过人生的坎坎坷坷,登上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台阶。我对他们永远心存感激!这里我选择介绍几个不同时期的老师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引领我走过一段段人生旅途,促使我不断进步,不断走向成熟的。

特殊的启蒙老师

我上小学正处在“文革”时期,那时乡村小学基本上没有什么教学秩序,语文教材用《毛主席语录》代替。到了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了,老师教我们写大批判稿。有一次写《批“读书做官”论》,没想到我写的那篇作文被评为优秀作文。我还被选中参加村子里的批斗大会,在会上读这篇批判稿。

那年头儿,开批斗会必然要找一两个“地、富、反、坏、右”分子作为斗争的靶子。那天被红卫兵架着押上台的叫徐天湘,成分是地主。他是我们家的邻居,平时我叫他徐二爷。听说他“文革”前在县城做小学教师,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受到冲击。我上台读批判稿。他一直被人押着,头被压得很低很低。回到家里,早有人告诉我妈:“你儿子今天登台批判徐二爷了。”我妈要打我。正好徐二爷从我家门前经过。我妈又要我向他道歉。我不服:怎么能向一个“地主分子”道歉呢?徐二爷笑着看我,然后低声问道:“今天的批判稿是你自己写的吗?”我点点头。他夸赞道:“写得不错,蛮有文采。就是有几个句子不怎么通顺。拿来我给你改改。”我妈喜形于色。我把作文稿给他。他认真地做了批改。

以后,他经常给我改作文,讲历史故事。他还把《三国演义》、《水浒》等书籍借给我阅读。我对语文的兴趣竟然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的。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崇敬和向往也是从那时就在心中播下了种子。

我常常想,一个教师,在那样的屈辱处境中,他仍然没有忘记教师的责任,仍然具有那样博大的胸怀!这是多么崇高的人生境界啊!虽然我的这位特殊的启蒙老师早已去世了,我也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教师,但我总是常常问自己:你有没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你比我强”

刚工作时,我被分配在柳堡中“心校工作。校长兼乡文教助理王正道是一个精干的中年人,一向思路清晰,工作有魄力,在当地教育界非常有名气。一开始,我的工作似乎始终找不到感觉。第一次公开课,竟上得稀里糊涂。我懊恼之极。王校长告诉我:“你比我第一次上的公开课强多了。”那时,学校要求住校的青年教师晚上集体办公。有一天晚上,恰好是乒乓球亚洲杯中国队和日本队男子团体决赛。许多青年教师想看比赛。有人向王校长请假,结果未获批准。我那天忽然心血来潮,以团支部书记的名义宣布:今晚大家看球赛,作为团支部的一项活动。第二天,有好心人提醒我:你怎么敢跟王校长对着干呢?我开始有点忐忑不安。王校长悄悄地对我说:“你比我强。”

1985年,我在一本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语文教学的研究论文。文章不长,但却是我的处女作。王校长比他自己发表文章还高兴,几次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表扬我。他还对人说:“这个小伙子,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

……

在那段时间里,我的自信心达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我总觉得我是最优秀的,我不比任何人差。因此,我连续参加县、市课堂教学比赛,连连获得一等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也一发而不可收。

我从1986年开始,便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任不同类型学校的副校长、校长累计有近二十年时间。我庆幸在我刚刚走上教学岗位时遇到的这位开明的领导。如果他是一个计较的人,我的人生轨迹可能就会是另一种走向了。有时,同事冒犯我,顶撞我,一想到王校长,我的心胸就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我不太清楚同事们对我的感觉到底怎样,但我经常想:你能像王校长那样,让老师们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吗?

“学,然后知不足”

王书芸,看到这名字,你一定以为是一位女士。那么,你错了。他可是一位爽朗的老头,是我们县教研室的副主任兼语文教研员。他是我语文教学的启蒙老师。

第一次到县城开教研会,听王主任作语文教学的辅导报告,我就被他深深地吸引了。我钦佩他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更为他深厚的语言功底而折服。两个多小时的报告,没有讲稿,口若悬河,古诗文名篇中的佳词丽句,信手拈来,而又运用得恰到好处。我惊叹:竟然有这样高水平的教师!

不久,我便有机会与王主任做零距离的接触。一天,王主任欣然来到我们学校,点名要听我的课。我很兴奋,尽全力把那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没想到,王主任听完一节课后,兴致高涨,跟校长说,不走了,要跟踪听课。校长安排王主任住进了我的宿舍。于是,我就跟他同吃同住,共同生活了一个星期。

每天上班,王主任听课、评课,介绍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回到宿舍,他又跟我谈文学、哲学、历史,等等。王主任博古通今,我原本还算是一个自负的人,喜欢文学,自认为读了不少书,也能动笔写点文章。但此时在王主任面前,我显得如此的浅薄!一天,王主任仔细察看了我书橱中的藏书,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学,然后知不足啊!”我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动。于是,我发愤阅读,并且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读书中,我感觉到了一种充实,一种踏实。更重要的是,那时形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收益良多。直到现在,我要是每天不读点什么,就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和空虚。

“教好课,是我们的本钱”

张田若老师是当代语文教学研究界颇有影响的人物。在认识他之前,我读过他很多文章,对他敬慕不已。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十多年之前。他到我们学校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位瘦小、和蔼的老人。我请他听我的课,请这样著名的专家指导课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其實,那时我的课堂教学还比较粗糙。

张老听完我的课,连连夸赞:“扎实,灵活。当一把手校长,还坚持任教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值得肯定。”他还对我们全体老师说:“教好课,是我们的本钱!”张老的赞扬,对我的激励很大。从此,我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更加执著。业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我常常向张老请教,张老和我书信、电话不断。张老的教诲使我获益匪浅,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张老现实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学古而要扬弃,师洋而不迷信。”“教育理论,必须要能对教学实践起促进作用。否则再先进也是空的。”“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博大精深,我们还是发掘得不够。改进中国的语文教学,还是要在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学的土壤中寻找捷径。”

在张老的引领下,我的语文教学跃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2000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全国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也应邀到全国许多地方,包括港澳地区去上课、讲学,也算是小有名氣了。有几次我把自我感觉还不错的几节课整理出来,寄给张老,请他指点。没想到,张老总是批评说:“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得还不够,教师还没完全摆脱牵着学生走的套路。你一定要多探索、多思考,创出一条新路来!”我从他反复叮嘱的话语中深深感受到一种焦虑一种期望。因此,我也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立志当中国的教育家”

2002年3月至6月,我有幸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第23期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的学习。华东师大名师云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主任陈玉琨、副主任应俊峰都是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叶澜老师、钟启泉老师等都是我仰慕已久的名师、教育家。他们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那里,我如饥似渴地吸纳。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明晰。在我的教育教学路途中,这又是一次质的提升。那期间,我还面临一次艰难的抉择。我原来的学校转制为民办教育集团。教育局调我到局机关任职,而我却难以割舍我深深眷恋着的课堂。在这两难的时候,应俊峰副主任对我说:“你在教学和学校管理两方面都已有了很好的基础。你应该还是到学校去,要立志做一名中国的教育家。”

于是,2002年7月,我来到了深圳市福田区。在南方的这片热土上,我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做起,然后当副校长、校长。目前我正在规划着一所新学校的美丽蓝图。我仍然深深热爱着我为之魂牵梦萦的课堂。我跟我们的老师讲“享受课堂!”当我享受着因课堂的精彩而得到的鲜花和掌声时,我的胸中就会涌动起无限的情思——对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的深深感激之情!我常常感受到有无数双热切的目光在注视着我。

这时我会问自己:你离“中国的教育家还有多远?

猜你喜欢

张老校长学校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