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持守而美丽——记舍身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

2005-02-01阮晓玲于国宁

人民教育 2005年10期
关键词:老师孩子学生

阮晓玲 于国宁 师 风

有一种鸟叫荆棘鸟

这种鸟一生都在飞翔

它的目标就是寻找世界上最高的一根荆棘枝

把自己钉在上面

然后发出一生中唯一一次

也是最美丽的

鸣叫

上 篇 美丽的鸣叫

2005年3月31日,星期四。

一个在日历上看起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

早上6点不到,殷雪梅的丈夫潘锁荣悄悄起了床。像往常一样,他没有惊动熟睡的妻子,穿上衣服便出门去晨练。他知道,妻子会在6点半起来,因为她7点之前必须出发,这样才能保证7点1刻到学校。他还知道,她会烧两碗泡饭,自己吃一碗,给他留一碗,儿子上大学以后,这已经成了他们俩的生活习惯。

这一天,他照例在7点1刻左右回家,吃完妻子留给他的泡饭去单位上班。中午12点20分,他正吃午饭,忽然电话铃响了,是一个变了调的声音:“老潘,不好了,雪梅出了车祸,在金坛人民医院!”他脑袋“轰”的一声,拔脚便往医院赶,车都开不稳了……这一天,与殷雪梅搭班的城南小学二(1)班副班主任曹吉娣早早来到学校,在办公室,她见到了满面春风的殷雪梅。因为要带孩子们出去春游,殷老师这天打扮得特别漂亮,她身穿立领大中袖前襟织有暗红色小方格的深色唐装,脚着白色平底鞋。她脚步轻盈,笑眯眯地向大家问好,还抬起脚来告诉曹吉娣,为了這双鞋,她在家里找了将近一小时。上午,曹吉娣和殷老师跟同事们一道,带着一、二年级4个班的孩子去景潭花园踏青,站在小区中央的亭子里,殷雪梅指着北面的一幢楼告诉曹吉娣:那就是我姐姐家。说着,拿起小灵通给姐姐打了电话。她的姐姐站在楼上的窗前,招呼她到家里吃饭。殷老师对姐姐笑着说:“我带着学生呢,以后再说吧。”中午12点,曹吉娣听到她又在跟姐姐通话,约好放学后一起去洗澡,然后去看望84岁的老母亲。谁能料到,这些话竟成了她留给亲人的最后遗言……黄丽萍是城南小学二(2)班班主任,平时每天中午都在学校食堂和殷老师同桌吃饭。这天中午,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用餐,负责后勤的杨旧生老师为教师们统一买了盒饭。二(1)班尹梓涵小朋友吃的是面条。细心的殷雪梅发现她其实不爱吃面,就把自己的盒饭分了一半给她,又把盒饭里的一个鸡腿夹到尹梓涵碗里。

黄丽萍和几个老师看到,都争着要分一点饭菜给殷老师,殷老师却说:“我的饭量小,你们可要多吃点。”大家再三地劝说,她才又吃了几口面。没想到,这竟是殷雪梅一生中最后的一顿午餐……

“是我们的殷老师!”

吃过午饭,孩子们在教室里休息,几位老师聚在一起讨论下午去金沙影剧院看电影的出发时间和行走路线。

殷雪梅说:“要赶下午1点钟的电影,12点就该整队出发了。学生安全最要当心,我们尽量选车少的路走。”于是确定了从学校经南环二路到东环一路、行至“城市花园”向西北穿过花鸟市场到东门大街、最后到金沙影剧院的行走路线。

12点刚过,4个班的小朋友便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在校门口站好了队伍——一年级在前,二年级在后。正要出发,排在后面的殷老师走过来对一年级班主任金群英说:“还是让我们二(1)班走在最前面吧。”又叫曹吉娣老师去找二(2)班班主任黄丽萍:“叫她带着二(2)班走最后。”大家明白了殷老师的意思,这是为了保护年纪更小的一年级同学。于是,调整了队伍,由殷老师带着二(1)班52名同学第一批穿过校门前的大马路。

12点10分,春光明媚,春意融融,孩子们像小喜鹊一样叽叽喳喳。殷老师带着孩子们首先来到马路边。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四车道环城路,两边没有慢车道,也许,这就是殷老师特别担心学生安全的原因。还好,白晃晃的马路上除了一辆正在停下来的摩托外,一辆汽车也没有。“没有车,我们赶快过。”殷老师说着,拉着孩子们的小手沿着斑马线开始过马路。52个孩子才过去十几个,一辆白色轿车忽然一声不响从西头直冲过来。站在路中央指挥的杨旧生老师一边示意停车,一边把孩子们往路边推,一边大叫:“殷老师,车!”就在同时,刚把孩子送到路边的殷老师大叫一声,扑向已走到马路上的孩子。她背对路中,张开双臂,把惊慌失措的孩子们紧紧护住并奋力推向路边。“砰”的一声,孩子们得救了,来不及避让的殷老师却被飞驰的汽车撞在了身体左侧,几乎在空中转了一圈,飞落在二十多米之外,头部着地,鲜血直流。那是12点12分,那一刻,时间凝固……

杨旧生赶到殷雪梅身边时,只见她向左侧身蜷缩在地上,毫无声息,耳朵、鼻子、嘴巴里不断往外涌血……他意识到:不得了了!

老师们都跑了过来,他们围住殷老师,哭喊着殷老师的名字。

孩子们也知道发生了大事,他们放声大哭:“是我们的殷老师!”

可是殷老师再也听不到老师们的呼唤,再也看不到她的孩子们了。她走了,2005年3月31日12点20分,一辆白色的救护车带走了她。在医院重度昏迷5天之后,2005年4月5日凌晨1点,她又被死神带走……从此,殷老师永远地离开了,离开了伤心欲绝的亲人,离开了嘤嘤哭泣的孩子们,离开了深深眷恋的讲台……

“我们的殷雪梅老师,您一路走好!”

天气忽然暖和起来,桃树红了,柳枝绿了,嫩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地怒放。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殷老师却走了。她走得那样突然,那样匆忙,那样义无反顾。悲情一下子笼罩了金坛。在清明节这个纪念逝去亲人的日子,成千上万人的心突然被一位素不相识的普通老师的辞世所触痛。孩子们在哭,老师们在哭,金坛在哭。人们络绎不绝,抬着花圈,捧着花束,向着摆设殷老师灵堂的虹桥小学会集。

“我们的殷雪梅老师,您一路走好。”虹桥小学大门口,12米长、签有近千名小学师生名字的巨大横幅在风中哭泣。院子里,围墙边,到处是花圈,到处是佩戴白花黑纱的人群。虹桥小学,这个殷雪梅曾经工作过的校园,被巨大的悲痛紧紧地攫住。

哀乐低回,令人断魂。

殷老师的灵柩摆放在鲜花丛中。她穿着绣花布鞋,盖着红绸被子。她的头上还缠着纱布,纱布的下面似乎有隐隐的血迹,她是带着伤走的,带着为了保护孩子们所负的致命的重伤;她的额上,点着一个小小的鲜红的圆点,像一粒朱砂,那又是什么?那是她为还活着的妈妈提前戴的孝。她再也不能陪伴妈妈,再也不能为母亲送终了!

她走了,就这样带着伤,戴着孝,走了!

“苍天动容泣英雄晴天响雷,大地悲歌颂雪梅师魂不朽。”人们翻看着堆积在灵柩周围的卡片泪流满面:“祝殷老师早日康复,身体健康,永远年轻,天天开心!”“殷老师,老师您快活过来吧!我们大家都想您。”“殷老师我们都很想你,因为你像我们的亲生妈妈。殷老师我祝你早日康复,早点回来给我们上语文课……”孩子们幼稚而美好的愿望,此时看来是那样地令人揪心。可爱的孩子们啊,你们的殷老师她再也不会不开心,再也不会老了!她的生命已经定格在2005年4月5日,那一个清明节的凌晨,不,定格在3月31日中午那一个瞬间。但是,她再也不会回来,再也不能回来了……

夜幕降临,校园里的灯亮了起来,人群还在聚集,去了又来,来了又去。家长们和孩子们,相识的、不相识的人,徘徊着、流连着,不肯离去。哀乐,奏了又停、停了又奏,呜呜咽咽……

送别与悼念持续了整整两天,到4月7日殷雪梅老师出殡的这一天达到了高潮。金坛市内,万人空巷,金坛市、金坛周边地区,包括浙江、安徽等地十多万人扶老携幼,会聚追悼会现场和灵车必经的道路两旁。孩子们举着“殷老师,我们爱您”的挽联不停地哭泣;年轻的妈妈们抱着孩子,晒得满脸通红;不少耄耋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站在路边,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连小商小贩们也不做生意,换上了干净的衣服,等在路边。从灵堂到殡仪馆大约12里长的道路两旁,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密密匝匝,但没有拥挤,也没有混乱……

更大范围的悼念,在网上进行。国内各大主要网站,都在反复闪烁一个名字:殷雪梅!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

殷雪梅就是这样一个持守信念的人。

在危急关头,她的持守,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在平凡的日子里,她对信念的持守,

温暖着她周围的人,感动了你、我、他……

下 篇 一生的飞翔

当教师29年,先后在6所小学任教,一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这是档案袋里的殷雪梅。

中等的个子,自然卷曲的短发,中跟的皮鞋,合体的套装,小小的坤包,雪白的皮肤,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这是照片上的殷雪梅。

注重仪表,爱好文艺,喜欢看生活剧,一边看一边抹眼泪;崇敬英雄,“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中任长霞的故事连看3遍,看一次哭一次;疾恶如仇,见到社会上不平的事就要气愤地在办公室里大声讲出来——这是生活中的殷雪梅。

她为人厚道,见荣誉不争,因此跟同事们关系特别好;她低年级教学确实有一套,不管交给她一个什么样的班级,都能带得比较整齐,高年级老师都喜欢接她带的班级;她特别喜欢孩子,上班路上,遇到班上的小淘气,就会抱起一个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带到学校;班里有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她总是时时带在身边,有时甚至带回家照料——这是工作中的殷雪梅。

3月31日事件发生之后,众多媒体近百名记者先后来到金坛,搜寻殷雪梅生前的光辉事迹。

然而,并没有什么特别光辉的大事,更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

在作出这样壮烈的举动之前,她只是一个与千千万万小学教师一样普通的小学教师。正像一位网友说的:在3月31日之前,别说在江苏、在常州,就是在金坛市、在金坛教育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殷雪梅这个名字。

她确实是个非常普通的小学教师。也许,因为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她更多了一点善良,一点爱,一点责任心。

就像传说中的荆棘鸟,在找到世界上那根最高的荆棘枝并把自己钉在上面之前,她只是一只与所有鸟儿一样普通的鸟儿,她所做的不过是,持守自己的信念,日复一日、执著地、默默地飛翔……

在平凡中持守

她所说的话,都是教师们常说的平常的话。

她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老教师,平时工作认真,同事们都很敬重。好多次评优,民意测验她的得票都很高,但她总是坚持不要。她说:“事情是大家做的,我岁数这么大了,荣誉我不需要,但是,我工作会一样的认真。可以把这些荣誉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他们会干劲更大一点。”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情况特殊的孩子,殷老师对这些孩子总是不嫌不弃。1999年接班时,班里有一名智障孩子,第一次看到殷老师,二话不说捡起砖头就要砸过来……就是对这样的孩子,殷老师也没有放弃。她时时把他带在身边,一有空就帮他补课,就像照顾亲生的孩子一样。有人问:“这样的孩子值得吗?难道还能教出个大学生?”殷老师说:“就因为是这样的孩子,才更需要关心啊。如果轻易放弃了,那不就等于放弃了他家庭全部的希望?”

学生吴振兴调皮多动,殷老师每天都要为他洗上几次脸。家长过意不去,多次委托同在学校做老师的亲戚请她吃饭,可殷老师说:“看到孩子有了进步,我比什么都高兴呢,还要吃什么饭哪!”

工作多年,只要中午不回家吃饭,殷老师就会把学生喊到面前,给他们补课。有时候孩子没带饭,她就把孩子带回家吃饭。丈夫有时抱怨她关心学生超过了关心儿子,殷雪梅说:“学生也是我的孩子,我对待学生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啊。”

儿子对妈妈也有过不满。有一次,他回家换夹克衫,可怎么也找不到,一问妈妈,才知道妈妈班上有个学生天冷了还穿得很单薄,妈妈找了几件他的衣服送给那个学生了。儿子不高兴了,对妈妈说:“你只知道关心你的学生,你疼学生胜过疼我和爸爸。”妈妈回答说:“做人不要太自私,男孩子要胸怀宽广。”……

她所做的事,都是教师们常做的平常的事。

在东方小学时,班里有个学生叫严伟,家庭比较困难。殷老师知道后就整天把他带在身边,既当老师又当妈妈。这个孩子在她家一住就是好几个月,以至邻居看见了跟她开玩笑:“殷老师,你又添了一个儿子啦。”

在虹桥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叫刘臻贤的孩子,个子长得挺高,但是严重缺钙,走路经常会摔跤。有一年冬天,刘臻贤课间不小心,把教室里一桶水弄翻了,全身湿透。殷老师看见了,连忙把刘臻贤带到办公室,借来取暖器,对着刘臻贤拼命地吹,又脱下刘臻贤湿漉漉的鞋袜,解开自己的衣襟,把他冰冷的小脚揣在自己的怀里……

像所有长期担任低年级班主任的女教师一样,她对小朋友特别有耐心,从来不会对孩子高声说话。她的抽屉里经常备有针线,学生的扣子掉了、衣服破了,就领到办公室给孩子缝起来。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她都要带学生参观校园,告诉孩子们道儿怎么走、怎么上厕所。孩子们不会扫地擦桌子,她天天带他们一起干,手把手地教。一些孩子家庭经济有困难,她会垫付书杂费、送学习用品。课间学生喊饿,她会去买吃的或把自己带来的东西给学生吃。小学生爱流鼻涕,她一个一个帮他们擦;指甲长了,她让他们排好队,一个一个帮他们剪;头发脏了,打来热水帮他们洗。碰到有孩子流鼻血、呕吐,她总是心疼地把孩子抱起来,安慰他们,为他们清洗,还叮嘱别的孩子不要嫌弃。一年级学生喜欢表扬,她还会自己买一些小花、本子呀、笔呀之类的物品,奖励孩子……

与殷老师同事整整8年、现在金坛市河滨小学工作的青年教师韩英说:“我觉得发生在殷老师身上的没有什么大事,都是非常细小、非常细小的事情——细小到你几乎感觉不到。但它却确实存在,而且影响了你,让你感觉到了温暖。”

“让人感觉到温暖”,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殷老师班上的孩子们肯定感觉到了。刚上一二年级虽然还不懂事,但他们已经知道回报老师的温情。他们会亲热地围着殷老师,叫她妈妈;秋冬季节的中午,殷老师有时候坐在墙角晒太阳睡着了,他们会把身上的小衣服脱下来盖在老师身上,“我们把衣服盖在老师身上,怕她受凉”。

有一次,殷老师累了趴在办公室桌上打盹儿,被孩子们看见了,一个个都把外衣脱了拿进来盖在殷老师身上,一盖盖了十几件……

感觉到温暖的还有殷老师的同事们。

跟同事们在一起,她总是大姐。

大家一起走路,哪里挤了,她马上站住,说:“你先走,你先走。”

黄丽萍老师刚教二年级时,因为没有教低年级的经验,急得手忙脚乱。殷老师笑眯眯地说:“别着急,有我呢!”

体育老师刘金花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殷雪梅老师总会递过茶杯说:“在外面上课,嗓子喊干了吧?快喝口水。”

周涛老师年纪小,每次放学回家,殷老师都等她一起走。公路上车多,两个人并排骑着自行车,殷老师总是命令周涛:“你年轻,走里边,我年纪大,走外边保护你。”周涛不同意,说:“我年轻,应该我走外边保护你啊。”可是每次,周涛都犟不过,只好乖乖地听话。

王建平老师1985年分配到涑渎中心小学,和殷老师搭班,殷老师教语文,他教数学。每个星期天到校办公,食堂不供应晚饭,他总是习惯地跟在殷老师后面,到她家享用她做的饭菜。

然而对于自己呢,她却是有一点苛求。

她的双手,一到冬天总是长满冻疮,又肿又烂,这个时候她便不肯再和同事们在一桌吃饭,说是怕他们看了恶心。同事们不答应硬拉她坐在一起,她就雙手一直戴着手套。

在虹桥小学时,每周三晚上6点半到8点半两小时业务学习,按规定45岁以上的女同志可以不参加,可她每次都要参加。当时,她儿子正上高中,她总是先赶回家去给儿子做好晚饭,再急急忙忙赶回学校,从来都不迟到。

儿子读高三那年,学校老师看到她忙里忙外,都叫她早点回去做饭。可她从来没有提前下过班,她总是等孩子们全走了才离开学校,一出校门就拼命地跑。她和丈夫开玩笑说:“我每天都像疯子一样,跑回来给儿子烧饭。”

课改刚开始那会儿,她担心跟不上,非常焦急,说:“我恐怕真的不适应了。真的我赶不上了。”微机刚普及那几年,她不敢碰:“六七千块钱的东西,碰坏了怎么办?”而现在,殷老师基本上与青年人同步了,还敢把学生带到多功能教室上课。她是这样学习的:金坛地区有青年教师开课,她就主动要求去听——看人家的课怎么上;青年人出去参加培训回来,她就说,来来来,学了什么,也来辅导辅导我。所以,她的课上得还挺活:在城东小学时,教室门前有棵茶花树,冬天花苞很多。许多人都没在意,殷老师却利用这棵树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练习说话,经常在树前上课。上《打电话》这一课,她设置情境:教室北面是学生的“家”,南面是老师的“办公室”。上课时,她首先扮演孩子在“家”里“打电话”,让学生扮老师接听。她以天真的童音说:“喂,您是殷老师吗?”学生先是一愣,随后乐了,说:“你是哪位,请问找我有事吗?”殷老师假装胆怯地说:“我是杨田,我忘记家庭作业了,您能告诉我吗……”打完“电话”,殷老师还引导学生讨论:打电话要注意什么?应该怎样讲话……

29年如一日,殷老师一直这样工作、这样生活。

同样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与殷老师一起长大、情同姐妹、现在朝阳小学工作的汤老师说:“她做过的事情,我们的老师都在做。”是啊,教书育人29年,哪个地方需要就到哪里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她也去,许多教师不也是这样?任教低年级,帮孩子洗手、剪指甲,甚至冬天上厕所系裤子,哪个低年级老师不曾做过?但无论在农村小学还是在城市小学,她都受人欢迎。为什么呢?汤老师说:“她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

“做一个教师应该做的。”这就是殷老师的所有。她所做的,就是尽职尽责,就像鸟儿认真而执著地飞翔。

在持守中永生

2005年4月7日,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殷雪梅“英雄教师”荣誉称号,并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殷雪梅学习的活动。

英雄出自平凡。

但他们的平凡常因持守而伟大。

4月13日,离殷老师去世已經8天了,沈宇馨的妈妈仍然在哭,“我和她爸爸到今天都不肯承认殷老师不在了”。她的女儿一年级开始就在殷老师班上,孩子胆子小,拼音没学过。每天接送孩子时,沈宇馨的妈妈几乎都要跟殷老师聊一会儿孩子的情况。3月30日晚上还跟殷老师通过电话,谁知道……沈宇馨的妈妈说不出话。“她不光是对我女儿,对别的孩子也是一样。她说,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紧张是正常的。不过,我们老师比家长更紧张。所以,把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

其实,在虹桥小学撤并时,沈宇馨的爷爷坚持要送孙女去各方面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可是妈妈和女儿坚决不同意,跟着殷老师来到相对偏远的城南小学。因为,“殷老师她比我们家长还了解我的女儿……她告诉我:你的女儿太胆小,上课要是问题回答不出来,你不能批评她,你要说,沈宇馨,你先坐下来,再想一想……想不到竟发生这样的事……”沈宇馨的妈妈泣不成声。

董艳是殷老师班上个子最高的女孩子。她的父母来自安徽阜阳,如今一个在金坛搞装潢,一个在街上收废品。说起殷雪梅老师,两口子眼泪汪汪:“到现在还像做梦一样。”本来,董艳在别的学校上学,可是她的父母听老乡们说,这里有个殷老师对打工人家的孩子特别好,于是就把孩子转了过来。“一接触,确实好。对我们的孩子,根本不像对外地孩子,好得不得了,没法形容——不是我们一家人这样说,别的打工的朋友也都这样说”。

周盼盼父母的思念里带着内疚:那是前年秋天的一次课间,虹桥小学两个一年级小朋友在花坛上架起一块木板玩起了跷跷板。当时还是一(1)班学生的周盼盼走上前去劝阻,结果不幸发生了:两个小朋友站起身时,木板一头翘起打到周盼盼额头。当时问题并不大,后来却越来越严重,到医院一查,才发现孩子原来患有白血病。晴天霹雳,使周盼盼父母失去理智,他们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殷老师给他们打电话不理,百般解释不听,还闯进学校骂人。殷老师去医院看望孩子,又是骂。就是这样,殷老师也没有一句怨言,孩子到苏州住院以后,还几次搭车去医院看望,给孩子买东西,又给家长捐款……殷老师,当时我们明明错怪了你,你为什么不生气呀?

城南小学的老师们也沉浸在悲痛之中。殷老师所在的低年级教研组办公室里,几位女教师通过电脑反复播放着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就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哀婉凄切,令人断肠;两边的大黑板上,一边写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边是粉笔写的教师值日表,殷雪梅的名字排在星期一。“舍不得擦掉。”写黑板的黄丽萍老师说。殷雪梅的办公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仿佛她还没离开一样”。殷老师的自行车,那辆后座上多少次坐过“小淘气”的女式金狮,现在还放在城南小学的车棚里……

到处都有她留下的痕迹。

城南小学校门前马路上,虽然已经下过两次雨,殷老师的血迹还没有洗净,只是变黑了。殷老师头部着地的那块地方,有一片清晰的印记,让人想起她半边脸着地身体左侧蜷缩在马路上痛苦的样子。

为了不让来往的车辆肆意碾压殷老师流在地上的血,出事的第二天,殷老师的家人曾经来过这里,她的儿子潘斐双腿跪地,一边用湿布小心地擦拭地面的血迹,一边泪流满面地低声呼唤:“妈妈,我们回家……”

殷老师的家,在距离学校骑自行车15分钟左右的刘家塘小区。现在,殷老师的遗像放在客厅里,殷老师常系的围裙挂在厨房门的把手上。卧室里,摆放着殷老师最喜欢的照片;阳台上,放着两三盆殷老师照看的花草,是君子兰和叫不出名字的兰草。然而,校园已经恢复平静。机器轰鸣,那是学校正在扩建;歌声阵阵,那是孩子们在上音乐课。二(1)班教室里,后墙黑板上“老师,我们想您”几个大字虽然鲜艳,但孩子们已经又像小喜鹊那样喳喳地叫了。语文课上,他们在新的班主任刘老师带领下声情并茂地朗读《沉香救母》;课间,他们追逐打闹,三五成群地在一块儿游戏。只是,还不能跟他们说起他们的殷老师。问他们知不知道殷老师到哪里去了,他们马上不再笑,有几个还立刻扁了嘴……“我们不知道她到哪里去了。”“我们不想让她走!”他们喊着。夏稀风,那个殷老师在世时常常带在身边最不爱说话的宝贝,忽然伸手指天:“她是一颗星星!”

殷老师,您听见了吗?在孩子们心中,你已经化为星辰。晚上,您的孩子们会仰望星空寻找您,您将永远活在孩子们的心里。

殷老师,请您安息吧!孩子们不会忘记您的。所有知道您、敬重您,被您的行为感动的人,都不会忘记。您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平凡的伟大,什么是持守的美丽;什么是尽职尽责,什么是师爱深沉。您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敬重您、爱戴您、怀念您吗?因为您是普通教师。教师,是民族的良心。您的举动,让人们看到了民族不死的精魂;有那么多人敬重您、爱戴您、怀念您,还因为您是普通百姓,百姓的言行代表着民间的良知,您用您的言行证明:爱在民间!善在民间、义在民间、希望在民间。

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一声“最美丽的鸣叫”,和那同样美丽的、默默的飞翔……

(本刊发表时略有修改)

猜你喜欢

老师孩子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