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

2005-01-29

人民教育 2005年5期
关键词:校本办学校长

陈 进 兴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每个接受教育的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开发的权力,其目的就是使这一根本任务得到真正落实。因此,校长应从学生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学校课程开发。

我记得有一次下学校检查工作,校长向我介绍学校课程的开发,他拿出一本本教材,说是他们学校最近开发的校本课程,教师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时间才编出来,全校学生人手一册。听罢,我皱起了眉头,校本课程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难怪一些校长和老师说他们没有能力编教材、没有经费印教材!我想,国家赋予学校开发课程的权力是什么呢?虽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但“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不等于要编写人手一册的教材。校长应认真领会《纲要》精神,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我认为,“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应把握住“适合”这个关键词。这里首先要“适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这就要求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要有开发与实施的目标;第二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开发的学校课程真正是学生喜欢的(要让学生自我选择);第三要“适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工作,这就要求承担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目标,选择并确定课程内容,撰写出课程实施纲要,而不是超出教师的实际能力来编写人手一册的教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积极探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无论从开发的程序或目标、还是从内容来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自上而下,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2.活动类课程仍然停留在兴趣小组层面,随意性强;3.统一课程、统一教材(年级统一或全校统一一门课程、一本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4.追求时尚,忽视学校实际;5.脱离学校的教育哲学,目标不明确。这些现状,与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存在着很大差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要真正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长必须明确学校课程的目的,即学校课程是为谁而开设。

我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而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要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立足于本校本地区实际。因此,校长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对本校的现状有足够的分析,要明确自己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什么。从目前情况看,一些中小学校长对自己学校有什么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是什么,常常是一问三不知,就算能够说出的,许多也是停留在口号上,或是书写在墙壁上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有个性,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或是人云亦云,脱离学校实际,一味追求时尚。校长们应该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是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国家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能滿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课程政策,以此促进和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学校中的全面落实。由此可见,学校如果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就难以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就会流于形式。

校本课程是“非学术性”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分析,不能从校长的个人意愿出发,或为了接受检查和评估而开设,不能把成人的兴趣强加于学生。

当前,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表面上搞得红红火火(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冷静分析一下,这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大都忽视了“学生需要”这一关键词,要求学生统一学一门课程。难道全校学生都只有一种兴趣和需要吗?有的学校甚至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也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课程名称定得很大,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我曾亲眼看到过这么一个真实的事例:有一个小学生,她的妈妈从小就要她学弹钢琴。有一次,小孩儿把手指放在嘴上吮,她妈妈说:“以后你再这样,我就要把你的手指砍断了。”小孩儿说:“砍断了才好呢,省得弹琴了。”这件事让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一定要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样才能真正有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共同分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从中发现可以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如我们南安市的贵峰村,历来就有着“中华第一诗村”之称,有着“野老村童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的优势。村里的大人们几乎都会吟上几句诗,下地劳动时也都喜欢吟上几句,借此歇息片刻。孩子们听着大人吟得琅琅上口,也喜欢跟着学几句。地处该村的贵峰小学、西溪中学,就充分利用这一传统文化优势,把孩子们也喜欢的“诗词吟诵”作为其中的一门校本课程,组织喜欢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学习。这样的课程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又能传承民族文化,是极为珍贵的校本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校长要充分发挥校内外那些能为“我”所用的人力资源——能工巧匠、专业人员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如被称为闽南文化活化石的“南音”,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长久流传至今。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的学校老师会南音的人并不多,可有些学生却很喜欢南音。对此,学校就可以聘请校外那些南音爱好者,与校内教师一起,共同开发并且实施这门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课程。

在课程改革中,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赋予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权力。但校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权应该为学生发展所用,校本课程应该为学生发展而开。

猜你喜欢

校本办学校长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